风物长宜放眼量——大连海事大学曾庆成教授谈各地自贸区申报

2014-11-29 02:18
世界海运 2014年7期
关键词:申报贸易经济

世界海运:曾教授,您好。从港口和城市的关系角度看,沿海地区临港经济迅速崛起,自贸区的建设也将会为港口地区的产业升级换代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请您具体谈一下,自贸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港口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在进一步激发地方经济潜能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曾教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并引起了全球贸易量的急剧增长,由此形成了全球化的物流网络,对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港口是全球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是影响物流系统效率的关键环节之一。未来以吸纳国际资本投资和吸引全球商品采购为基本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自身的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关政策,更取决于高效经济的港口物流系统建设。

自贸区的建设对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促进区域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口岸监管服务创新、航运物流服务创新以及物流园区服务创新,有助于改善口岸软环境,提升港口的综合服务能力,为促进港口城市与腹地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口岸物流系统。另一方面,通过投资管理、贸易监管与金融服务等制度创新,可以改善港口城市的投资和贸易环境,有助于生产要素的集聚,拓展经济增长的空间。

自贸区的建设以推进制度创新为着力点,有助于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改变以往重点依靠要素投入与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进一步挖掘地方经济的潜力。

世界海运:沿海和内陆已有二十多个城市扎堆申建自贸区。依据中国沿海地区的不同特点,您认为哪些港口城市目前适合申报?如何使自贸区在推动地方经济中能够成为长久之计,而非权宜之计?

曾教授:近年来,中国先后建设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等海关特殊功能区,对发展外贸加工、临港经济与港口物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这些功能区通过优惠政策促进要素的集聚不同,中国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重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目的是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

由此,能否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是否存在制度创新是设置自贸区的重要标准。“试验区”的内涵,意味着中国自贸区并不是越多越好,没有必要“遍地开花”,各城市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形成独特的制度创新模式。自贸区的设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仅仅考虑港口城市自身。应通过自贸区的集聚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改革创新,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自贸区应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而非权宜之计。为此,各地在申报自贸区时,应有分阶段的改革目标与措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持续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扎实推进自贸区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避免出现扎堆抢政策的局面。同时,国家应有宏观层面的引导,向地方政府传达自贸区规划不仅仅是批复优惠政策,从而降低地方政府以自贸区之名申报优惠政策的动力。

世界海运: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有官员建议各地方应有全局意识,进行实实在在的制度创新,推动改革进程,而非去争取政策优惠。那么,怎样才能使申报自贸区的热潮真正趋于理性?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谨慎申报自贸区和进一步深化改革之间相互矛盾吗?

曾教授:长期以来,要素投入和优惠政策被视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争取资金和申请政策是地方政府工作中的两项重要内容。因此,一些城市将申报自贸区视为获得优惠政策的机会,从而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对自贸区背景下的制度创新缺少研究。为使申报自贸区趋于理性,关键使经济发展方式从依赖要素投入和优惠政策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国家在批复自贸区时,弱化类似“免营业税”、“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等侧重财政税收优惠的政策,强化模式创新与制度改革。

自贸区是中国目前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的海关特殊功能区,其优势与风险并存。自贸区设立不仅需要有地理区位优势,更需要有相对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和较成熟的经验,以及较完善的发展思路与风险防范机制。在条件不成熟时,盲目申报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增加经济系统运行风险。因此,谨慎申报自贸区和进一步深化改革之间不矛盾。

世界海运:中央高层一再强调要把防控风险作为重要底线。那么,自贸区的试验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规避此类风险?

曾教授: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种平衡改革红利和把握改革风险的制度创新,存在潜在的风险。如何防控风险,避免对整体经济产生冲击和负面影响是其重要的任务。首先,金融改革,如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离岸金融和金融创新是自贸区重要的改革任务。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后,人民币跨境结算与交易、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以及国内利率的决定机制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国际游资的进出有可能对国内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

自贸区在试点更宽松、开放的金融、投资、贸易政策的同时,也会增加社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容易出现风险漏洞,发生诸如洗钱、非法集资、票据诈骗、偷税漏税、贷款诈骗等经济犯罪。由于自贸区区内、区外适用的部分法律不同,区内犯罪专业性强、取证难度大,犯罪主体多样化、犯罪区域国际化,这些都给监管带来了难度。为此,需要平衡开放的收益和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两者之间的矛盾,遵循持续、稳健的步伐进行各项改革,做好风险的识别、评估,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和机制。

世界海运:各个港口城市的临港经济产业布局不同,区域定位也不尽相同,相比而言,上海比较注重以金融为主的市场建设,目标是国际金融中心,天津在实体经济、港口、金融等领域存在着持续创新的实力。那么在未来的自贸区建设中,不同地区应该如何注重自身特点和市场功能界定,形成差异化发展的局面,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所带来的巨大浪费?

曾教授:差异化是决定中国不同自贸区建设效果的重要方面,因为没有必要在多个同质化的自贸区内开展“试验”。一方面,自贸区建设要与自身特点和已有基础结合。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发展方面相对成熟,上海自贸区侧重于金融改革试点;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则着眼于广东省与香港、澳门两地的经济联系,侧重于珠三角地区经济整合;另一方面,自贸区规划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如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建设广西—东盟自贸区,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建设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试验区。

世界海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上海自贸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探索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监管模式。但各地情况不同,在各地对于可复制、可推广的期待很高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冷静头脑,理性对待自贸区建设的问题?

曾教授:自贸区是中国应对国际贸易新形势、推进新一轮开放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对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近年来,美国加入并主导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关系(TPP)谈判进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与欧盟建立TTIP 贸易同盟;在全球建立PSA 服务贸易同盟,意在建立将中国排除在外的世界贸易体系,给中国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挑战。建设自贸区是中国探索对外开放方式、捍卫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地位的重要途径。为此,自贸区的建设应顺应国际贸易新形势,站在形成中国新的开放格局、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探索具有前瞻性的政策与措施,寻找应对美国对中国制造新贸易壁垒的措施。因此,中国自贸区建设不仅仅是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对外贸易,更重要的任务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这需要较成熟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监管模式。盲目建设自贸区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增加地方政府管理成本和负担,带来额外风险。

世界海运:好的,感谢曾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也期待各地在申报自贸区的同时,能够站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角度来理解自贸区建设,充分领会顶层对于自贸区建设的设计意图,让中国改革顺利推进。

猜你喜欢
申报贸易经济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贸易统计
《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