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物理学习过程 养学生科学素养

2014-12-03 04:35廖永芳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实验教学物理

廖永芳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科学素养的概念,各国有不同的定义,解释也不尽相同.科学素养是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给予人们的无非是一切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时所剩下来的东西.“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是科学素养.这就是科学教育的意义所在.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既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教师的素质

中学物理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应具有系统全面的自然科学史知识,具备哲学头脑.在知识结构上,除掌握本学科进展动态外,尚需通晓社会科学、教育科学、思维科学等知识,关注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物理学应用事例,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实现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一弘泉水.

二、物理学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载体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物理学发展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教材.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力和运动史,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受力则动,不受力则止”的观点曾经统治了两千年,直到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水到渠成地介绍伽利略如何发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他著名的理想实验的构想,此后,有许多科学家对这个观点进行补充,最后由牛顿把它总结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鲜活过程的阅读理解和老师的分析,从中领悟到抽象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科学精神,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1.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演示实验起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利用讨论探究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讨论探究式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3.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的核心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进集体配合.分组实验,一是感受性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二是实践性强,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性.三是独立性强,可诱发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形成.

4.利用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课堂实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特别是在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受实验器材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课外小实验可以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教师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条件去做实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小实验趣味性高,实用性强.

四、物理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习题教学要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对于似是而非的相似问题集中讨论,让学生总结归纳物理模型、思考讨论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中的体现和应用等,使学生深刻理解基本知识、基本规律.

2.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师可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

加强问题情境教学,能有效地实现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体验“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时,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的有用性,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反映在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渗透到科学教育的精髓里,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应当成为物理教学的主旋律.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实验教学物理
只因是物理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