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实验教学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新功效

2014-12-03 04:44唐晓慧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实验性现象实验教学

唐晓慧

在新课程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性探讨、实验性分析、实验性思考等思维活动.同时要不断地通过新课改的教学标准来引导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向.众所周知,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那么要发挥物理的本质特点,就要从学生对实验的分析、动手能力来展开教学.其中实验教学虽不一定就培养出某位大科学家,发现什么惊世定理.但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科学素养、良好的学习探究能力,为我国的新型人才培养做出努力.至此,笔者就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新功效做出简要分析.

一、物理实验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心智还尚未成熟,对新奇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同时注意力又很难集中.如何开展初中物理课堂就成了一线教师头疼的问题.然而,如何利用初中生的性格特点来开展教学工作呢?由于学生长时间对教学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正是他们的特点.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让他们动手参与,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通过一些物理实验现象吸引他们的眼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分析、思考、归纳能力.

1.通过展示学生生活思想中已有现象的实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操作演示一些实验现象是与学生已有的实验现象的重演,这种实验学生会感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认同.正因为认同才会有喜欢,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我就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平面镜如何成像,特点又是什么?在学生都踊跃讨论后,脑海中已经对本次课程有了大体上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共同设计实验让学生探究,在整个实验过程我只是一个引导者,把实验的大权都交给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实验、思考、分析实验结果后,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高.

2.用颠覆学生眼球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被一些想当然的事物现象迷惑了自己对科学的认知.但是如果在物理实验中,出现了一些颠覆常规的实验现象,定会让学生大吃一惊,与他们的常规认知产生冲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会“警觉”起来,这样他们不仅对实验印象深刻,而且“更会爱上物理这门神奇的学科.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教师可以设置一组实验,把玻璃杯装满水后用纸蒙在杯口上,然后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学生肯定会借助生活现象,认为一张纸怎么可能封住一杯水呢?然而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学生肯定会惊呆了,这样学生自然会对物理的神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又如,在讲“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设置一组实验,用漏斗倒吹乒乓球,这一实验现象也是颠覆了常规现象.在这种好奇欲望的驱使下,再加上初中生的天性就是对新奇事物的好奇,肯定会有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冲动.这样学习效果定会大大提升.

二、通过物理实验,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阶段全国提倡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打破传统的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而忽略了知识的探究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通过实验教学能恢复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注重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实验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将传统的应试技能培训转化为侧重学生创新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自主地发现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带着问题去实验,去分析结果.如,学生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就要仔细观察对比像与物的大小情况,判断实像还是虚像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谈论结果.这样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就能发挥其教学主体性的作用,主动参与、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又如,在讲“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实验,并不一定就要按照课本的实验来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实验结果.如,先让学生用手按橡皮擦,再用手按铅笔尖.这种不同程度的“疼痛”更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学效果也会出人意料的高效.

总之,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脱离了实验教学的物理教学那是纸上谈兵.与其教师费力试图让学生明白理解一个定理或者结论,倒不如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自己探讨证明.这样的结果学生更容易接受、认可.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就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标准要求,正确定位物理教学基点,积极独立实验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验性现象实验教学
充满实验性的现代艺术
课堂上的实验性法律方法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猜谜语
ILK和TGF-β1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和意义
黄连素联合二甲双胍对实验性高脂血症的降血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