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小学体育教育的应有视野长三角地区《各种姿势的合作走》研讨课引发的思考

2014-12-05 18:02李长志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213200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儿童游戏体育

李长志 (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213200)

儿童—立场:小学体育教育的应有视野长三角地区《各种姿势的合作走》研讨课引发的思考

李长志 (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213200)

一、针对身心特点,尊崇儿童的天性,弘扬“游戏精神”

儿童,是最具有天性的,那种自然、本能的、纯净的状态与生俱来。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儿童认知、理解、体验、超越生活的方式。本课例中,执教教师在课的“准备部分”采取“趣味移动”的小游戏等手段,改变了传统中以刻板说教取代儿童视听和感受的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的方向(左右、前后或左右前后)、不同的形式(哨声、手势)、不同的要求(小组团队先后、组际之间)等途径,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同伴“合作移动”的方法,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合作移动”的兴趣和情绪,为下一步学习“合作走”做好铺垫,真正体现了准备活动的实效。同样,在“基本部分”安排的“赛车”游戏进行拓展性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的尝试体验中,感受“横队合作走”与“纵队合作走”不同的动作要领,很好地把交通安全教育和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事实上,游戏精神的前提在于体验,而感知是体验的一道大门,只有提供体验的机会,孩子才会有游戏的状态和游戏的精神,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并自由地发现世界。

儿童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巨大的潜力。笔者认为,儿童的“游戏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尽可能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由;在组织游戏活动时,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尊崇儿童自然的天性,让儿童参与到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规则的商定、游戏进程的调整,从而自觉接受活动的规则和责任。二是体验;选择与设计游戏时,在考虑与学习目标相关联的同时,也要让儿童生动地体验、忘我地沉醉于游戏之中,摆脱一切压抑、紧张、怀疑和怯懦,展示生命精神,释放生命活力。三是创造;游戏的灵魂所在就是赋予它生命性,形成一种开放的、自在的、创造的状态,在游戏的过程中让游戏着的儿童可以主动积极、随机应变、自由投入、充满想象、充分表达、真切体验。

二、遵循学科特性,舒展儿童的灵性,倡导“探索精神”

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我们的教育就应该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儿童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的学科特性—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以及“实施建议”部分列举的“探究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案例,其中就包涵了期待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堂也能洋溢着思维力,让学生迸发出旺盛的生长能量、自我建构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散发出超乎想象的儿童灵性,而这种灵性的激发可能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使命所在。因此,儿童学习体育不在“专门”而在“基本”,不在“苦”而在“乐”,不能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的“告诉”和机械重复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尊重儿童的生活情趣,让儿童在自己生命里培育着自己的精神情怀,使儿童具有开拓、探索、创新的品质。

本课例中,夏老师运用的“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地让学生观察模仿、自主学练、合作探究的实践体验。执教者将生活、生存、生命教育融入现代体育课程中,倡导学生在课堂上“动脑思考”、“动嘴对话”、“动眼观察”。如,在“基本部分”安排的手臂和脚步辅助练习时,让学生边认真听讲边动脑模仿,从分解到完整,从上肢到下肢,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进行自然合作走和前叉合作走练习时,让学生边尝试边纠错,让学生在反复尝试中,比较自然合作走与交叉合作走的区别,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学练空间;进行拓展合作走练习时,让学生边展示边观察,在尝试—引导—实践—展示的学习过程中分层次、反复地练习,培养了儿童“完善自我、追求更好”的探索精神。其实,本课例的教学内容很简单,但执教者采用了“拉手移动、横队合作走、纵队合作走”等不同姿势的行走方式,通过“问题引导法”等手段,让学生在自然游玩中巧妙迁移到“合作走”动作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对合作走动作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将“团队合作”的方法和意识,在游戏挑战中不断地有新的体验和新的感受。

本课例的教学设计中,执教者强调“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等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有很好地体现。但笔者认为,立足于“学”的小学体育课堂,应呈现出三个表征:一是学得简单;不必把体育教学搞得太复杂,教学设计九曲十八弯也许“显得精彩”,但这种精彩仅是一厢情愿或是一种幻觉。二是学得自然;体育课堂应当是一种真实、生态之所在,是孩子可以舒展身心的地方,面对现实的压迫、教育的妥协,真的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努力撑起这片狭小的天地。三是学得快乐;体育素养蕴含了理解生活与展示自我的主体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才是“体育的快乐”之所在,让孩子真正拥有自由自在的成长空间和开放舒展的心灵世界。

三、把握时代特征,释放儿童的个性,增强“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新的事物。合作学习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合作,群体中每个人都承担着独自的责任,少了任何一个成员个性的合理释放,该活动就失去其意义。本课例中,执教者以小组合作学练为主线,通过“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渗透,让学生在“模仿体验—实践尝试—互助互评—改进—完善”的学练过程中,突破教学重难点,愉悦身心,达到掌握技能、发展能力、锻炼身体的教学目的。如,执教者在揭示课题时强调“同伴合作”和“友好交往”等,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有表现自我的信心和欲望;“趣味移动”出现了学生之间相互拉手的第一次合作,这种合作是“相互配合的合作”;进行“徒手操”和“辅助练习”这一学习环节时,执教者用规范优美的动作示范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每一节操和每一个动作都能模仿到位,也是师生之间配合的具体表现。当然,课例中真正能充分挖掘合作内涵的教学环节,是在学习“各种姿势合作走”上:“自然合作走”时是以小组为单位,是学生间的尝试性合作练习,体现的是组内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的“合力”,让学生个性在集体中能够形成正迁移,从而达到团队解决问题的效果,这是“研讨式合作”;进行“前交叉合作走”和“拓展性合作走”时,更多的是师生间的互动性合作练习,教师的适时评价,指导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评价,这种师生间的对话和生生间的互助,显然也是合作的体现,是“互助式的合作”;课例中安排的自编游戏“赛车”辅助教材,是组际之间具有挑战性的比赛,体现的是一种竞争与合作,这种合作是“竞争式的合作”。因此,合作因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合作方式,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合作学习”的操作要素,体现出合作的主题、目标、时空和方法等价值取向。

但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不是唯一的教学策略,它确实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不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和发展学生个性等缺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特征,树立“合作需要角色担当”的意识,提高对“合作学习”的深度理解,从个体走向团队、从独立走向多元、从简单走向综合,选择或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利于取长补短,在不同时段、不同角色中更好地释放儿童个性。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N].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于素梅.从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中的案例分析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拓展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3,11.

[3]翁乾明.用“学生立场”为师德奠基[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3,9.

作者简介:

李长志,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体育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常州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优秀领衔人。主持过“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多项全国性、省市级课题研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正式出版5本专著。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科研成果,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猜你喜欢
儿童游戏体育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我们的“体育梦”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六·一”——我们过年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