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山哈人”的根

2014-12-05 09:25徐伟
浙江人大 2014年1期
关键词:畲族人大常委会民族

/徐伟

景宁的“三月三”现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卢朝升 摄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一个畲族自治县,“山哈人”那独具特色的“山哈话”、畲族山歌、畲族舞蹈和畲族服装都极具魅力。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些神秘而美丽的畲族文化元素却在不断流失。为了留住“山哈人”的根,景宁畲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展开了长达10年的持续监督。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其重要性相当于汉族人的春节。每年这个时候,景宁畲族自治县都会迎来数十万游客,共同感受畲乡民族风情。

如今的景宁,畲味越来越重了。这一点,土生土长的老“山哈人”(畲族人)更是深有体会,“我家孙女也会唱山歌了,叫她爸‘哎嗲’,叫我‘哎娘’,听着特别亲切。”“现在‘三月三’的歌词越来越接近生活,舞蹈也跟我们年轻时在山上砍完柴后跳得一样。”

对此,景宁畲族自治县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颇感欣慰。他们10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总算换来了畲娃们那一声声“哎嗲、哎娘”和更加清脆嘹亮的畲族山歌。

畲族的后代不会说畲语

景宁畲族自治县有17万人口,其中畲族人口1.7万,是我国惟一一个畲族自治县。可由于畲汉高度交错聚居,畲族青年大量外流,致使畲族的传统文化不断流失,生活习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我们夫妻都是正宗的‘山哈人’,但孩子就是不会说客家话,连‘哎嗲’、‘哎娘’都不会叫。回到老家,更没法与爷爷奶奶交流。”眼看着自己的畲娃连句简单的畲语都不会讲,世代都是“山哈人”的父母们有些失望。

“畲族艺术传人年迈,传承人青黄不接,一些传统的山歌、民间故事面临失传。”除了畲族语言,畲族风格的山歌、舞蹈、服饰,也都慢慢失去了其独有的魅力,畲族服装变成了节日里才穿的“礼服”,畲族舞演变成了现代舞。

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千百年来,畲语仅靠畲民口口相传。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畲民融入汉族生活,会讲畲语的人逐渐减少,畲语保护迫在眉睫。这些现状震撼了县人大代表,他们纷纷在人代会上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应有统一的畲语教材,建立‘畲语培训中心’,开展畲语等级培训考核,对机关事业单位和服务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畲语考评。”

“教育部门要将畲族文化历史和特色民间文化编入地方教材,中小学校应当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民族学校要开设畲语辅导课。旅游和对外接待的工作人员要会讲畲语。”

“畲族服饰的穿戴要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性日常习惯。在服装样式设计上,要实用、简洁、方便穿着。

…………

代表们的意见、建议引起了县人大常委会的重视。2004年,县人大常委会民侨工委就此展开了一系列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畲族后代不会讲畲语,75%以上的畲族群众从来不穿戴民族服饰,70%的畲族学生不会唱山歌。

“语言是营造民族氛围的第一窗口,是联结民族感情的纽带。应大力拯救畲族语言,规范和加强畲语的应用。”2005年12月16日,县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民族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要求县政府从推广畲族语言的应用入手,大力弘扬畲族文化。

立法、调研、审议,多途径推动畲族文化发展

收到县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后,县政府马上研究出台了《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纲要(2008—2012)》、《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实施方案》,并斥资百万元启动了“畲族语言应用与保护工程”。其间,有关部门组织力量编撰了《景宁畲族语言简本》,收录了2500多条畲族常用词汇、对话,使口口相传的畲族语言有了自己的“教科书”。

同时,县政府还投资近亿元开工建设畲族文化中心和畲族博物馆,并启动了民族风情街、鹤溪河廊桥、民族广场、孔庙等标志性建筑的修缮工程。此外,景宁电视台还开通了畲语新闻节目,各主要景点也开始推行双语解说。

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景宁的畲味浓了不少,开始能听到畲娃喊“哎嗲”、“哎娘”了,大街上也开始出现了身穿畲服的群众。

可要想让此景长驻,必须要有法律保障。“文化保护范围不明确、管理和保护不到位、认定和传承不规范、研究和利用不充分、奖励和处罚不分明等问题,都将制约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要通过制定单行条例来保护、传承和弘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道法道出了民族文化保护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09年4月,县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有关工委多次深入实地调研,并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2010年3月23日,县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10年7月30日,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查批准。

为确保畲族村寨保持原有风貌,景宁畲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视察组深入实地视察。

该条例规定,包括畲族语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传说、谚语、山歌、诗歌、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节日和庆典活动、民俗活动、宗教文化,民族体育和民间游艺活动,畲医畲药和其他民间传统医药等民族民间文化均纳入保护范围。

自此,景宁的畲族文化保护和发展踏上了新的征程。

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2012年下半年,县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调研组,实地走访调研了11个乡镇、街道150多个畲族群众聚居的自然村,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每个民族村建立了档案资料库。同时,还通过听取部门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征求代表意见、走访群众等方式,深入了解民族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状。

颇具特色的畲族婚礼,常引来路人的驻足观看。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县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扶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纷纷就如何营造民族文化发展氛围、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

“相对汉族村而言,民族村发展较为缓慢,要将散居的畲族群众集中安置,建一个纯畲族的村寨,打造中国第一畲寨,以保持畲族的民俗习惯。”

“集聚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畲族文化。在老城区的金山垟、新城区的外舍围滩周围的低丘缓坡上、副城的佃源农民创业园设立纯畲族的下山移民点,定点、整村安置畲族群众,建起畲族风格浓郁的特色民居,保护民族传统建筑、语言、习俗的整体性。”

“全面推进云景公路、景泰公路等沿线村庄的畲族元素上墙及村庄景观打造,营造民族建筑文化长廊和茶山畲族公园。”

“要搞好民族自然村落的调查,加强对有文化底蕴、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的保护和利用。”

…………

2013年1月,县人大常委会又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构建民族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的调研报告,针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保护动力、集聚发展动力、组织保障动力、资金保障动力、创新发展动力等五大对策。

让“山哈人”回归“山哈”生活

接到县人大常委会的报告后,副县长潘娅红马上带领县府办、民宗局等部门负责人,连续5次到县人大常委会沟通相关内容的落实举措。

令人高兴的是,在县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县长蓝伶俐向代表们列出了一系列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计划:建立民族文化总部、召开民族工作大会、整合资源有序推进10个畲寨建设、培育10个历史文化古村。更令代表们意外的是,在该次人代会上,县长蓝伶俐不仅穿着民族服装,还戴着畲族凤冠作政府工作报告。

同时,县政府按照“会唱一首畲歌、能跳一段畲舞、会说简单畲语”的目标,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畲族干部和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畲族文化普及培训,并实行畲族服饰日制度,要求机关单位副科以上畲族干部,每周一及重要节日穿戴畲族服饰上班。

“泰礼好(大家好)!”如今再走进县行政审批中心,这里的工作人员都会用双语与你交流。事实上,不仅机关单位说起了畲语,电视台开播了畲语新闻,景区导游开始用双语讲解,连法庭上的法官也开始学畲语,推行双语诉讼。此外,教育部门除了加大对民族小学的扶持,还推行在小学校园播放畲族歌曲,在职业高中增设畲艺班。

2013年12月3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民族风情旅游度假区时发现,东弄村等一些典型的畲族古村寨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那些雕梁画栋的畲族老宅令人流连忘返。为了改善一些畲族群众的生活条件,县政府还统一规划新造了一批颇具特色的畲族新寨。

“哈啰哩啰,哈啰哩啰。山连山啰,哩啰哩啰,坡连坡啰……”每晚七点,在县运动场的广场舞队伍里,近千名群众跟随畲族乐曲《山窝里飞出畲家的歌》翩翩起舞。在2013年全国原创广场健身操(舞)作品评选中,景宁畲族自治县“畲之林健身队”参赛的畲族广场舞《美丽的畲乡等你来》在全国262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首届广场舞健身操(舞)评选活动一等奖,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荣获此奖的团队。

另据了解,该县现已整理畲族文化文字资料230多万字,抢救畲族文物遗物1100多件,征集畲族书籍200多册,整理、记录、归档畲族宗谱20多本。同时,该县还建立了全国首个畲族文化数据库,建立了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全县现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13人。目前,《畲族山歌》、《中国畲乡三月三》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宁畲族自治县也先后荣获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中华最佳文化生态旅游胜地”等称号。

猜你喜欢
畲族人大常委会民族
我们的民族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高邑县人大常委会 组织召开常委会主任与“三长”联席会议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多元民族
本刊2017年第二季度稿件刊用情况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