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国学对体育人文的简释①

2014-12-06 02:22陈进赵全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3期
关键词:道家阴阳国学

陈进 赵全

(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 广东东莞 523808)

中华传统国学对体育人文的简释①

陈进 赵全

(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 广东东莞 523808)

中华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经典国学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刻而悠远。在当今全球化的体育发展趋势中,我们在追求体育人文精神真谛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国学,更应该重视应中国独有的而且对世界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导引养生理论至今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精神层面上的指导作用更是强调人性的修炼和心境的追求。

国学 体育人文 文化 精神 人性

中国传统国学对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理念、行为的方式,都有经典的理论,至今仍然发挥着影响力。体育人文从其中可以汲取到丰富的理论营养,对体育人文的丰富和发展都可起到完善和推动作用。国学的概念及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对体育的人文精神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

我国体育改革30年,取得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近十几年,体育界在学习西方体育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时,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是以仰视的态度来看待,忽视了自己传统的国学文化。由于认识和教育的原因,体育界的教育和培训一味是强调技术的先进性,而对自己的文化是淡漠和忽视。从世界发展的态势来看,要想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要重视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我们应该取传统国学文化其精髓,吸收其普遍适用的人文思想,为世界的体育人文思想注入具有中国特色传的统文化,进而推动世界体育人文的持续发展。

1 《易经》中的体育人文思想

《易经》被冠以“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经典国学中有着无以伦比的地位,研究它对于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揭示中华传统体育思想,丰富体育科学中的一些学科理论,促进人类及体育事业的健康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1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易经》把宇宙万物分成天、地、人三大类。“天”既是风雨雷电云等自然之象的统称,又指能主宰人事的神灵,含义多样;“地”的基木含义即山川河流,草木荒原等土地之象的统称,亦隐含与“天”相对的鬼神之意;“人”既指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人身,又指与人相关的一切人事活动。天、地、人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感应。

1.2 《易经》中的乾、坤

清华大学的校训来自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作为卦首的基本意义在于揭示天道和地道的重要性。

君子要按天道的运行规律来工作、学习和生活,奋发图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君子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德行修为是自己的加持,崇尚道德,不斤斤计较,不争名夺利,而无所不利。

从《易经》中的六十四卦的卦序看,乾、坤为首。如果没有“天”和“地”,世上万物则已不存在。人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之崛起而不断努力和奋斗。同时,也要有高尚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以注重群体利益的无私奉献为其内涵,要遵守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弘扬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3 《易经》中的阴阳学说

《周易》不仅将事物的性质和其本身的原理概括为“一阴一阳”,并认为阴阳二者之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还可在对立统一过程中实现相互转化。就阴阳的对立而言,自然、社会、人身等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互相对的两种势力。就阴阳的统一而言,阴阳平衡、协调、包含、互补。从阴阳的对立看,阴阳各有其性质,有着两种对立的性格和势力。

“易学”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得病,阴阳调和病可愈,阴阳离决人将死去。主张机体内部环境与外部生活环境的平衡;对于阴阳失调,强调治其反面,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通过调节阴阳两种力量,以消除一方偏盛或偏衰的状况,维持机体健康。

2 道家文化中的体育人文思想

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曾对中国的社会历史产生过深刻影响,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它乃是“中国根抵”,可称为东方文化的瑰宝。道家的文化及养生理念在当今国内外愈来愈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

2.1 道家文化中的“道”的思想

在老子看来,这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的,不是一片神秘莫测和偶然性的堆积,事物的运动变化遵循着普遍性的规律,事物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宇宙有它自的秩序,这个根本的秩序和规律就是道。

2.2 道家文化中的养生

道家最主要的养生观点就是顺应自然。人的生活要根据大地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调和身心从而达到系统的平衡。老子指出了放荡纵情声色犬马的腐朽浮华的生活令人堕落,人要有清心寡欲的思想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2.3 道家文化中的和谐、宽容、善良

道家从崇尚自然和用“道”包容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世界观,引申出“知常容,容乃公”的原则,表现出一种宽容、和解的气度。道家的学风及其文化心态,在诸子各家中,最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3 佛学文化中的体育人文思想

作为世界三大古老宗教之一的佛教原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迄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2000多年来,佛教逐渐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曾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3.1 佛学文化中的“心”

佛学文化中的心性问题是其核心问题。佛学指出众生皆有佛性,佛在每个人心中,拂去心中灰尘,人人皆可成佛,佛即是觉悟的人,与迷信中的神鬼有本质区别。佛学的“心”,指是的心境,是教化人心、净化人心、升华人性,顿悟成佛的过程。佛学是众生要从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当中解脱出来,必须觉悟,祛除贪欲、执着,心灵净化和智慧解脱是其中的基本方面。大体而言,心灵净化偏重于对贪欲的净化,强调戒与定。智慧解脱偏重于觉悟、明理,强调观照、智慧。

3.2少林武术与禅宗祖庭

少林寺创建于南北朝佛教发展的全盛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被尊为“禅宗祖庭”。禅宗“悟”之美,崇尚“色即是空”,揭示了真幻相即,有无相生的特点。少习武者在用武术技艺锻炼体能的同时,在内心体悟少林禅宗要旨,从而使少林功夫的理性认识与禅学的人生观建立起联系。以武悟禅,以禅证武,从而达到武禅映照,在习武实践中得到“顿悟”,达到“见性”,通过习武,能得以明自佛教禅宗智慧的真谛,悟到人生宇宙真的本性。所以,修炼少林功夫追求的是一种“拳无意,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脱化神明之境界。

3.3 佛家的素食主义与当今饮食健康

佛教诞生于印度之初,其信众并没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规定。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为素食的兴起提供了宗教、文化氛围。从历史来看,汉族佛教吃素的习俗,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及开来的。从此,素食作为宗教主要饮食,并逐渐盛行起来。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佛家把饮食和药物统称为药,这样信徒就不会贪多贪好了;其二是“正心修德”,内涵为不纵欲,以恬淡之心生活。当今社会上流行所谓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心脑血管等“富贵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及缺乏体育锻炼。素食营养丰富、清淡而易于消化,尤其对老年人最为适宜。

4 儒家文化中的体育人文思想

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由孔了创立的儒学成为儒家文化的主要代表。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取得了社会主流文化。在汉代以后的中国文化流传中,儒学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1 儒家文化中的“仁”

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是“仁”。仁者,爱人。对人友善、宽容,助人为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4.2 儒家文化中的“和”

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论对中国影响极为深远。“和而不同”有着独立精神,不屈服于强权与暴力,另外是不称霸,不强迫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格;再者是平等相处,友好合作。这种和而不同的原则体现在周思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论语·学而》记载有孔子的话“礼之用,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

4.3 儒家文化中的“义”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价值观取向上明确指出了义高于利的原则。其后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说明他把“义”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5 国学教育的缺失

国学教育在我国现在表面上看起来如火如荼,实则并没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国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走过了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的300年的道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导致社会普遍有浮躁情绪,拜金思潮泛滥,人生价值观迷失,种种迹象表明,传统的国 学思想和精髓实际上在弱化,国学的普及教育缺失严重。所幸的是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政府已开始重视传统国学,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6 结语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战略布局、方针政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重大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传统国学历经沧桑,是历史长河中甄选出的精华,具有非凡的思想魅力、智慧力量,及对人性、人类和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国学经典从本质上关注的是人类和社会在存在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永恒的价值和主题。以“儒、释、道”为代表的国学思想均从人的德行、修为、心境方面进行深刻的探讨,在生活方式、导引养生方面也有详尽地阐述,对体育人文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诠释,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相得益彰,使世界范围的体育人文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1]廖名寿.《周易》经传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雅文.道家文化与和谐文化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2008(4):126-130.

[3]李立峰.儒家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文化[J].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72-74.

G80-05

A

2095-2813(2014)11(c)-0002-02

陈进(1972-),男,山西太原人,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道家阴阳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漫画道家思想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