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人心理行为分析的拆迁恢复区传统记忆保留策略

2014-12-06 04:09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安徽建筑 2014年6期
关键词:邻里家园老年人

孙 霞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随着城市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大,城市周边村庄的耕地、宅基地被大量征用,为了改善当地原居民的生活状况,常常在城市新区附近建造一些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小区,以拆迁恢复的形式返还给原居民居住,形成了大面积的拆迁恢复区域。

世代依附田地生活的农民,由于缺乏竞争意识和专业技能,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既没能顺畅地融入城市生活,也不能顺利完成“放下锄头进工厂”的角色转换,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长期生活环境的转变,老年人从心理以及体力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养老、就医等问题尤为突出。本论文就是实地观察研究拆迁前后老年人生活行为的变化,找出是哪些环境因素较大的影响了老人们,哪些是老人们希望改善的因素,期望以环境的改善来使老人们更好的找到归属感。

2 调研概况

本研究选取了合肥市的一处城中村和拆迁恢复区:王下份和宁溪家园,于4月3日与4月5日展开行为观察、行为追踪,并对选定小区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王下份位于南七商业圈附近,原为农村,随着城市的无序蔓延而发生改变,逐渐演变为城中村地块,社区内建有合肥市丝绸厂职工宿舍,多为2~3层砖房,体量较小,社区成员构成复杂,其中有较大一部分为原丝绸厂退休老人。

宁溪家园位于合肥市怀宁路与长江西路交叉口以南500m左右,该处原为合肥市近郊,随着城市用地范围扩大,商品房开发增多,原有的社区张老家被拆迁,该小区即为张老家拆迁恢复区,现有居民多为张老家原有居民,其中老年人占较大比重。

3 老年人行为分析

我们对宁溪家园户外环境及设施进行了调查,如表1。

宁溪家园户外环境及设施调查表 表1

我们分别在宁溪家园与王下份对老年人活动场地、活动内容以及活动设施进行了观察与统计。观察老年人的活动场地分布如图1。

图1 老年人的活动场地

通过分别对宁溪家园和王下份的室外活动的老年人的活动场地和活动内容进行观察,发现老年人拆迁后有的活动内容不变,如在室外聊天、带小孩、晒太阳,但是打麻将的行为从拆迁前的在路边打麻将,变成拆迁后移到室内,在小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进行。虽然有的室外活动的内容不变,但活动的场地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拆迁前是多聚集在自家或邻居家院子或家中,拆后多聚集在小区的公共活动场地。

4 追踪调查

为了更深入了解老年人拆迁前后生活行为的改变,我们分别在王下份和宁溪家园选了一个老人进行追踪调查。老人a是常住宁溪家园的一位单身奶奶,年龄62岁;老人b是常住王下份的奶奶,年龄60岁,平时和儿女住在一起,有一个4岁的孙子。表2记录了他们从8:00~18:00的行为。

表2

通过对老人a和老人b的追踪调查,我们发现拆迁前老人还有土地,可以自己种植一些蔬菜,以减少日常开支,而拆迁后老人们食物的获得只有靠购买。拆迁前不同家庭的老人的交流可以在较私密的场所进行,自家门前会发生很多交流活动。而拆迁后老人们的交流发生在公共空间,主要是小区里的广场。而随着生活设施的改善,老人们的活动日益丰富,在有了健身器材后,老人们有了更多锻炼身体的活动。

5 老年人心理行为变化分析

针对老年人对拆迁前后生活环境改变的心理满意度,我们做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0份,针对调查对象是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部分老年人不识字,我们只能进行口头询问问卷调查。我们在进行询问时语言不具有引导性,真实、客观的记录老人们的回答。

因为此次调查的对象是经历了拆迁的老年人,于是我们走访的住宅小区是拆迁恢复小区宁溪家园,受试者是在宁溪家园公共活动场地活动的老年人,其中男性21人,女性39人。

问卷结果显示,拆迁前,老人们有土地可以种植蔬菜,拆迁后所有物品都得用钱去购买,拆迁后的各项生活花费都增加了而老人又没有劳动力外出工作,所以虽然生活环境改善了,但部分老人对此是不太满意的。虽然拆迁后所有东西都要去购买,但是相比以前购物的方便程度大大提高了,我们去调研的宁溪家园附近就有一个较大的超市,住在里面的老人购物是十分方便的。而随着拆迁恢复小区配套的公交线路的建设,老人们就算远距离的出行也比以前大大方便了。对拆迁前居住在一二层房子的老人来说,拆迁后楼层高度的增加给他们的出行带来的很多困难。宁溪家园中楼房多是6层的,并没有考虑老人的出行需要装上电梯,所以住在高一些楼层的老人出行十分不便,这也降低了老人外出活动的方便程度。拆迁恢复小区的整体居住环境建设要比拆迁前的环境更好,老人们生活配套的许多设施得到了改善,这对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是有益处的,老人们总体上对此也是满意的,但也有少数老人怀念以前邻里之间的贴近。拆迁前日间一般各家的门都是敞开的,邻里之间走动频繁,大家彼此间也相互熟识,如果别家发生事情能很快给予帮助。人们也很放心家里的防盗问题,因为邻里间会互相监督。而拆迁后,虽然居住的设施变好了,但大家更多只关心自家的事,人们反而更担心防盗的问题。

6 结 语

老年人作为回迁居住区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状态应该得到大家的关注。拆迁后老年人周边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分析老人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以及对于帮助他们安享晚年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6.1 老年人优先选择楼层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对有老人的家庭在选择回迁房的时候优先选择楼层。让老年人都可以住在低楼层,便于他们出行,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

6.2 营造小空间,增加私密性

可适当在小区公共活动场地上点缀些建筑小品,营造出灰空间,将大尺度的空间有机分割出些宜人尺度的小空间,增加亲切感。

6.3 保留邻里交流空间,增进监督与交往

建筑设计时,在组团内每层楼或每几层之间保留可供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社区管理人员定期在邻里间开展交流活动,促进交往,打破防盗门带来的心理阻碍,让邻里间相互熟悉。提高社区内居民对老年人的关心与照顾。

6.4 局部绿化便种植

为了创造可种植空间,可将局部绿化规划为种植场地,为了减少对社区其他居民的影响,可将种植场所设在社区边缘。

6.5 引入便民商店

在小区内或小区边缘可保留一些组团一层作为商业用房,引入便民商店,这些商店出售的商品最好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及食品,可满足老年人生活的基本需求。

我们这次的调研研究,立足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对拆迁后老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这一过程不仅自己积累了许多实践研究资料,同时也深入了解了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以后建筑设计中有关老年人建筑的设计有着很大的帮助。

[1]胡仁稼.马光老年居住环境设汁[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2]陈华宁.养老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设计[J].建筑学报,2000(8).

[3]韩炳越.适宜老年人的公共绿地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0(2).

[4]常怀生.关注老年人居住质量[J].新建筑,2001(2).

[5]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陈映芳.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7]楼培敏.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与城市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邻里家园老年人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寻找失落的家园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