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关于《道德经》所引发的几点历史疑问

2014-12-12 01:03张宇杰
参花(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历史

◎张宇杰

试论关于《道德经》所引发的几点历史疑问

◎张宇杰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历史学的第一要务就是求真,其次是论评。众所周知,《道德经》(又称《老子》)算是一个千古的谜团,其历史渊源和遗留问题诸多,目前关于《道德经》和其作者老子,从历史学角度的研究探讨颇为丰富,本文试从五个主要疑问入手,通过归纳梳理这些问题的脉络,并试析和提出一些作者本人的见解来为之深化探讨。

老子 道 历史学

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学派与中国的历史有着很深的渊源。《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也就是说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的哲学思想,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老子》一书实际上也可以被视作是一部历史哲学著作,即从历史现实中得出哲学,用哲学思维来反观历史。在很多人眼中,老子就是一位历经风雨,饱经沧桑的智慧老人。他做过周守藏室史官,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性的思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等,皆是老子道论的著名历史观点,老子以“道”代天,用“道”的整体和永恒来看待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自然地得出了与众不同的关于国家治乱兴衰和荣辱得失观点与结论。有人认为,老子的这种道论的提出,逐步取代和否定了像神学上天帝无上权威的思想,并排除了西周以来天命观的迷信因素,使当时人对历史的看法回归到理性的思维上来,这是一种具有“突破性”和“革命性”的理论。[1]

司马迁《史记》认为:“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说明了老子当时所生活的时代,周王室衰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动荡变革之中。而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就可以集中反映当时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的状况,所以是一部重要的史料,受到历史学界的重视。近年来,对于老子其人其事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以下作者就以目前学界的研究,来试归纳梳理并分析五个重要的历史学疑问。

一、老子究竟是谁

“骑青牛,过函谷”传说中西行遁隐,过关著书的老子,一直被人们所推崇、膜拜。“天长地久、紫气东来”等就是来源于老子,用来形容吉祥如意的成语。民间信仰中道教的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亦是老子如秦之后,羽化成仙的智慧化身,表达了百姓对老子的喜慕、敬仰之情。

那么“玄乎其玄”的老子究竟是谁(传说中老子的原型),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着这样一位长者,而历史当中所记载的“李耳、老聃、老莱子、太史儋”等是否都指的是老子一人,这些疑问都是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首先,老子的生卒年月不详,学者们只能依靠对比其他诸子来进行推断。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4岁。那么依据“孔子问礼”的典故,即孔子去当时东周的国都洛邑(今洛阳),亲自向老聃询问旧时周礼的故事。孔子当时的年龄有17岁或51岁之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三篇和韩愈的《师说》中均有此事的记载。可知老子和孔子是同时人,且比孔子年长。固学界推论老子至少比孔子年长20岁且活了很久,《史记》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所以学界保守估计,老子的生卒年月约为公元前571年至471年。此外,道教神话老子为太上老君,故也推算出老子的详细生日为: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日卯时,这无异于中世纪经院哲学考证上帝造人的时间一样。

其次,老子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是有史可考的,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关于老子的记载共列举了三种说法,第一,“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一点无疑告诉人们老子就叫李耳、老聃,他做过东周国家档案馆的官员[2],老子讲修道德,他的学说以深自韬隐,不求闻达为主旨。久住周京,看到周朝衰微下去,于是就离开了。经过散关,关令尹喜说:“你将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便著述《老子》上下二篇,论述“道”与“德”之意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第二,“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即有人说,道家著书立说的还有一位叫老莱子的楚国人,他与孔子也生活在同一时代;第三,这种说法是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一个叫太史儋的觐见秦献公,并预言说:“开始秦与周是合并的,大约合五百年后分离,分离七十年后,就会出现霸王。”这一说法司马迁的时候就有争论,有人说儋就是老子,有人说不是,世人没有人知道是对还是不对。司马迁评价老子是一个隐士,即隐居的君子。当世谁也不知这些话是否应验。

二、《道德经》的作者是谁

以上说了老子何其人,但是这并不是关键,关键问题是《道德经》五千言的作者到底是谁。对于这一点,学术界更是“百家争鸣”。首先,需要确定的是《道德经》的成书时间。那么按照第一种说法,就需要知道“老子入秦”是在哪一年,即老子看到周王室衰微,便辞官归隐,西行经函谷关(今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东周时期分春秋和战国,历史上有著名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以函谷关为界,关隘以西为秦国属地,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时册封给秦襄公的。所以老子过关即是老子入秦,更有甚者有“老子化胡”一说,实则是宗教实力之争不可靠。老子过函谷关时,碰到了守关令尹喜,尹喜非常喜欢道术,得知老子即将隐居,便请求老子为他写些东西有所依循来处世。《道德经》便由此产生,所以“老子入秦”的时间就是《道德经》一书问世的时间,尤为重要。

有学者通过文献考证,已经推断出老子入秦的年份。依据的文献如《列子》《太平经》等,也包括道教的经典文献如,《混元圣纪》《太上老君年谱》等。虽然说法众多,但最终可以肯定的是:老子是东周时期人而不是西周人;老子是春秋时期人而不是战国人;老子入秦正处于王纲失序、周室内乱之时,并且这一年是癸丑年。因而,多种条件限定下来,再加上前文所说老子的生卒年约571年至471的结论,所能推断出的老子入秦的精确年份应该是公元前488年,这一年老子写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3]当然这一重要推论都是依据《道德经》作者是谁的第一种说法,而其他两种说法有没有可能呢?

其次,关于老莱子的说法,学界有人认为老莱子亦是老子,是关于老子生活的得很久,善于养生的另一种说法,他所著书十五篇可谓是《道德经》的另一种版本而已(荆门郭店竹简本),没有本质区别。也有很多人认为,老莱子和老聃都是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二者合称为“老子”。老莱子是作为南方道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出现在历史舞台的,他在楚国著书立说,开门收徒,影响甚大,为道家思想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作者还是倾向于老莱子就是老聃的观点,因为依据老子西行归隐其经过路线亦在楚地,所以二者说法并不矛盾。再次,关于太史儋的说法,明显与第一、二种说法有很大的差别,就像是说老子入秦以后,觐见秦献公,并预言日后秦国称霸代周的历史,这明显是附会神话老子的说法。而且从时间上来讲,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才出现的太史儋,如果说他与老聃是同一人,则证明老子活了至少200岁也属于传说不可取;再如果说他与老聃不是一人,那么依据学者们的文献考据,很可能战国时的太史儋就是老子学说的传人,[4]而与《道德经》的作者没有直接的干系。[5]

三、《道德经》一书主要版本有哪些

不难看出,以上诸多结论的推理都离不开对《道德经》的版本考订,所以需要进一步追问《道德经》的版本问题。由于《道德经》在中国的各个领域的特殊地位,所以流传广远、版本众多。以学界主流来看,研究《道德经》一书主要版本有三种,即:通行本、帛书本、竹简本。

通行本,顾名思义即大家在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最为流行的普通本子,从体例形式上看,全书共有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曰《德经》。《道经》为老子思想的本体论在前,而《德经》为老子思想的方法论在后,传世通行本中著名的有: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弈本、范应元本、想尔注本以及清末在敦煌石室发现的唐人写本残卷等。但就通行本内容而言,全书这样章节的分法并没有内在的逻辑性,各章之间相互独立,也没有紧密的必然的联系。因此,这就给后世学者在书中寻章摘句构建老子哲学的体系留有很大的发挥余地。而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在《道德经》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而在其传抄、刊印过程中又时有衍夺错植等逐渐形成的,这当中多有人为划分、约定成俗的因素构成。[6]

帛书本就是帛书《老子》,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甲、乙两个抄本。“甲本”用篆书书写,“乙本”用隶书书写。初步断定“甲本”是在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前抄写的,而“乙本”是在高帝之后惠帝、文帝之前保留下来的。总的来看,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均未分章”,与以往的通行本相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有助于弥补通行本之不足,从整体上把握老子思想的连贯性,并订正通行本流传至今的诸多解不开的讹误,是研究《道德经》思想极为重要的古文献。[7]

竹简本是一九九三年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出土的三种竹简《老子》的摘抄简本,是到目前为止,最早最具权威的《道德经》版本。该楚墓下葬时间断定为约公元前300年前后,归属于战国稷下道家学派作本,比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还要早一百余年。该版本出土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并对以往的老子思想作出了很多新解。

四、《道德经》与先秦诸子的关系

实际上,《道德经》也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思想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以先秦诸子百家为坐标系,来梳理其思想承接的脉络,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子》,从而可以给老子思想作出准确定位。那么,在先秦诸子中与《道德经》有密切关系的重要著作有三部:《易经》、《庄子》、《韩非子》。

《易经》是万经之源,是国学的源头,《道德经》也不例外,来源于“易”,《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孔子作《易传》将其上升为有哲理高度的书。而老子亦对其独有建树,老子所说,道家所悟,道教所持的“道”与《易经》所讲之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易”有“简易”、“变易”和“不易”三种,即是说变化有三种形式,那就是简单、灵活和坚定。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就完全继承了这些观念,如“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等说法完全是把“易”的思想有机融合并高度发挥。其次,“易”理阴阳的观念也在老子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体现无疑。《易经》中的每一卦每一爻都分阴阳,整个爻辞呈现了事物朝不同方向发展的规律性,而老子将这种规律性阐述得极为丰富,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章)等,“反者道之动”与“无往不复”的易理如出一辙。正因为有如此的相似性,所以道教亦将《易经》与《老子》同列为经典。

庄子和韩非子都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因此《庄子》《韩非子》与《道德经》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庄子继承的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无为不争”,即“道”的阴柔一面;而韩非继承的是老子的“大道无形”和“天地不仁”,即“道”的阳刚一面。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又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合称“老庄”。庄子奉行的“道”,强调“道”赋予天地万物真实自由的本性和禀赋,提出要善于求真和养生。《庄子》内七篇,外二十六篇,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来讲解帮助人们解脱人生困境的智慧,从而感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奥妙的生命境界。[8]韩非子则是先秦诸子中法家的集大成者,他通过对“道”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如《喻老》、《解老》两篇,对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加以提炼融合,形成了赏罚分明,“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以法治国”君主论思想体系,为后世统治者富国强兵、戡平乱世、齐治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道生法”的观念,落实在政治、军事等实践层面,便是韩非子发扬光大的“法治”,所谓以“道”驭之,礼法兼用,无所不可。

五、老子持有什么样的历史观

老子思想兼容了历史与哲学的范畴,所以《道德经》也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哲学著作。所谓历史哲学,简单理解就是用哲学来反思历史,历史和哲学可以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历史历经的过程可以为哲学提供感性材料,哲学思维可以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来获得理性的认识。而实际上,越是在古代,文史哲越是不分家的,文史哲同属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探讨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是人认识人的存在,了解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为未来人类的前途命运指引道路的文明曙光。老子就是通过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来获取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为具有哲理高度的思想认识。

那么老子对历史究竟有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对于此,学界已有很多人做过总结,如老子的历史观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复古史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运动史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亲民史观等等。我们不禁发现,这些历史观与我们今天人们熟知的辩证唯物史观相类似。但是我们不能说,老子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独创,是他们长期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是没有那样的思想高度的,我们只能说老子具有唯物史观的思想因素而已。[9]与商周时期迷信天神的历史观相比,老子提出的“以道代天”理性史观已经是不小的进步和贡献,

所以我认为老子思想的深刻性是得益于他是位中国最早的历史学家。

[1]蒋重跃.试论道法两家历史观的异同[J].文史哲,2004(4):76-74.

[2]韩华.老子非东周图书馆馆长之议——兼论《道德经》思想材料的来源[J].中华文化论坛,2010(4):96-99.

[3] 樊光春.老子入秦年份考[J].世界宗教研究,2012(1):68-72.

[4] 张吉良.从老聃《老子》到太史儋《道德经》[J].江西社会科学,1999(2):7-12.

[5] 崔云胜.《道德经》的作者是老聃而非太史儋[J].甘肃社会科学,2003(4):151-156.

[6] [魏]王弼 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中华书局,2011:1-5.

[7] 黄钊.国学与儒道释文化发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89-237.

[8]于丹.于丹《庄子》心得[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11-77.

[9]赖伟钧.浅析老子“历史观“的哲学方法思想[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3):54-58.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马研部)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历史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新历史
智者老子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历史上的4月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