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土炕

2014-12-12 09:47蔡文科
参花(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土炕农家儿女

◎蔡文科

老家的土炕

◎蔡文科

常常想起老家的土炕,很想,很想。

我这个人睡眠很好,无论到了哪儿,觉都睡得好,可只有回到老家,睡到土炕上,才会感到一种久而未得的踏实、平静和温馨,就像一个婴儿投入了分别已久的母亲的怀抱。而每当这时,竟觉得以前睡在其他地方就像在阿拉伯的“飞毯”上,每次都有这样的感觉。我常常在想,这土炕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这魔力竟已侵入了我的灵魂,左右着我的意绪。

每当此时,土炕和它的一切一次次在我眼前飞过。

家乡的土炕是盘在土窑中的。论宽敞明亮,土窑虽比不上砖瓦房,建起来却费事费力。过去,农家选好院址后,便从别处运到院里许多黄泥土。这土是一锹一锹装在小平车上,又一车一车用人力或畜力运到院子里的。再把土和用铡刀切碎的秸秆浇上水混拌起来。通常一次就得弄一大堆泥,非得两三个膂力过人且干活熟练的后生合作不可。调和得软硬得宜后,再将其用模子做成约1.5尺×1尺见方的大方墼。做好后,还要彻底晒干,一块足有二三十斤重。那够盖三五间土窑的大方墼,完全做完晒好要花好长时间好多工夫。如果遇到下雨天,苫土墼累不说,弄不好还会被雨水再泡成一堆泥。农家人在没有睡上新家的土炕之前,便先领受了享受之前的辛苦。土窑建好了,土炕也随之盘好了。这几平方米大小的栖息地是来之不易的。

土窑里的墙面当然要粉刷,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炕两面的墙上找民间画家绘画。常常画一些“鸟语花香”“颐和园”“苏杭风景”等,这些内容让农家人在茶余饭后靠着被子休息时,脑子里浮起对这些人间盛景的想象,一扫苦日子带给他们的颓闷。我的一个二舅家的炕围上画的却是人物画,其中有“穆桂英挂帅”“水浒传”“薛刚反唐”等内容,这很使我入迷,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这并不要紧,不过他们一直活在老百姓心中,老家人指望着也能从自家炕上站起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来。

土窑里冬暖夏凉,窑里既是卧室,又是厨房,还是客厅,炕上铺一块席子或油布。天气转冷时,只需一把柴火烧在灶里,屋里便能暖洋洋,热气也从炕上透了出来,伸展身子睡在炕上,那是再美也没有了。平日里,男人们从地里干活回来,直接上炕躺着。女人们在灶上做着饭,柔和的火苗轻轻地抚摸着锅底,汤饭在锅里嘶嘶地唱着小曲儿。炕桌一摆,家常饭就吃了起来。如能炒上几片肉,抿上二两小酒,那简直成了神仙般的日子了。吃完饭,哄着子女在炕上写作业。这时,如果来了邻居窜门,赶忙叫一声“上炕吧”,这在老家实在算是对别人很大的尊敬了。寒暄之后,抽着烟,喝着砖茶泡的水,便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聊了起来。

过年时,全家人都挤在一方炕上,墙刷得粉白,窗格上糊上了鲜红喜气的窗花。收成好的人家一晚上睡不着觉,他们听着院子里的鸡鸣狗吠,摸着熟睡的孩子们的脸,憧憬着来年的丰收。正月里更热闹了,每家都要把本家其他人请到炕上吃顿饭。人那么多,大人来了,小孩来了,不嫌挤,不嫌吵,要的就是这份热闹。

有些家里,孩子们出息了,问老人们需要什么,老人们说什么也不要,只要求儿女每天把自己睡的那铺炕给烧热了。还有的老人,被儿女接到大城市住,没过几天,说什么也住不下去了,他们逼着儿女把自己送回老家。他们离不开左邻右舍和热炕头。即使是一些早年去了外地的人,说不准有一天会突然回来,村里早已没有他们的家了,他们也会找到疏远的本家兄弟,给钱给物,唯一的要求就是在人家的热炕上睡几晚,有时候还带上子女。

老家人常用“一个炕沿下长大”来形容一家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通常兄弟几人都在一铺炕上一把屎一把尿地被拉扯大。长大成人了,可能还要依次在同一铺炕上娶媳妇、生孩子。有的人家甚至祖孙几代人都出生在同一铺老炕上。老家人又用一句“死在枕头上”来形容一个人的寿终正寝,这也即是死在炕上,这也被视为一个人一生修来的一种福分。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日军攻入朔州城东关,一位姓姜的老猎户躲在自己屋里用六支火枪射击日军,日军死伤多人,不得近前,最后用手榴弹将老人炸死。我想这位可敬的老人之所以采取这种抵抗方式——从窗户伸出枪射击,是不是想即使战死也要死在自家的炕头上呢?

老人们一辈辈在炕上出生,在炕上死去,生命在传续,生命的意义也在传续。炕上的故事和话语,便是农家娃的童蒙教育。他们虽没有从小饱读诗书,但只要在炕上长大,便会对人间的苦难幸福有独特而深刻的体会。我的外祖父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不过他刚三岁便家道中落,几近赤贫。其母也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且常抽大烟。变故发生后,毅然折断了烟枪,在这位老祖宗那里,不存在“由奢入俭难”。在她的操持下,他们李家得以全存,尽管丈夫早死。以前家里雇长工,现在她给人家打短工。白天给别人收萝卜、挖土豆,挣点萝卜土豆。小脚女人,不能干重活,晚上便给别人家纳鞋底挣钱。那时的鞋底是用浆洗过的粗布做的,足有半寸厚,针是极不易穿过的,且要纳得密密实实。做好一双鞋底,不知要折断多少根针,这样一做又不知道多少年。她没有向别人说起过什么,只是把每根断针都钉进那根枣木做的炕沿木里。我见过那根枣木炕沿木,光溜溜的,密密麻麻的布满了无数个小眼儿。它是一块无字碑,它提醒着李家儿女,这上面有多少根断针,那位老祖宗就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用大人们语重心长地教育,只要看到那炕沿木,“人穷志不短”的想法就会像断针钉进炕沿木上一样钉进自己的心里。这样世世代代,儿女们只要想起自家的土炕以及炕上活过的人,纵有再大的苦,也能不皱眉头扛下去、吃下去。

老家的土炕啊,你来自黄土地,又奠基于黄土地,一代又一代的人生于斯,死于斯,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你的身体上进行着生命的轮回。根就落在炕上,寻根、归根也还都在炕上。你虽不大,却是农家人心中永远的圣地。睡在上面,虽然光线暗淡,还有烟熏火燎的气味,可炕上的孩子们就是这样长大了身体,能够重情重义,能够承受起一生中遇到的悲欢离合、风风雨雨。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 刘月)

猜你喜欢
土炕农家儿女
农家笑
天山儿女
难忘土炕
老家的土炕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春回农家
江湖儿女
延安土炕
家有儿女欢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