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理事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4-12-15 16:08苏宗敏等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理事会校企合作绩效评价

苏宗敏等

【摘 要】阐述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意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探索如何合理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校企合作 理事会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56-02

校企合作理事会,即为了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办学机制而成立的治理机构。基于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双方将在订单培养、引企入校、科研、文化共建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技术应用、课程开发、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校企合作理事会是发达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现实成果,对于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都大有裨益。

一、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高校理事会这一组织形式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2010年6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国内许多著名高校已率先成立了高校理事会制度。目前,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已经成为高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更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有益探索。从国内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功运作的经验来看,理事会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改变封闭式的办学形式,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要“提升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所以,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推动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顺应形势、适逢其时,可以说是形势之需、发展之要、振兴之计,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托行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严重的组织虚置问题,学校和行业的联系缺少基本的组织保证。理事会作为基于一定的共同目标而自愿组成的一种合作机构,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与企业的关系是内在一致的。当前,高职院校仍然是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同时,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指导和企业的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发展中一直保持了不可分割的联系。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与生产销售等方面具有合作的天然基础,这是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理事会背景下,与高职院校发展相关的各种组织及个人以各自特有的身份成为学校理事会的成员,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共同支持和监督高职院校的发展,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和承担各自的义务。通过理事会制度,能够很好地将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有机联系在一起,为共同支持和监督高职院校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二、校企合作理事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理事会是校企深度融合的成果,它的成功运作需要校企双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企合作理事会可以被视为一种经济实体,因此合作双方都会考虑其运作的绩效问题。本文主要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探索校企合作理事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指标分析

1.校企合作理事会投入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人力的投入,如专职和兼职管理人员的人数;二是财力的投入,如理事会办公场所的租赁成本或维护费用、机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三是物力的投入,如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及维护、实训实习设备的购置及折旧等。

2.校企合作理事会产出指标。分为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两大类。经济效益指标主要有四个:一是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如企业招聘、员工培训成本的降低,享受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等;二是学校办学成本的降低,如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成本的降低;三是合作研发的生产技术创新收益;四是合作研发的新产品收益等。社会效益指标主要有五个:一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如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提高;二是教学质量工程取得的成效,如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管理明显规范,学生满意度的提高;三是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明显增强,如企业兼职教师的增加,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五是企业与学校声誉、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的提升等。社会效益类似于无形资产,通常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难以计量。因此,可以考虑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校企合作理事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投入产出水平能够反映一个经济实体的生产效率,一般来说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但因具体条件和环境存在差异,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同样的投入对产出水平的贡献是不一样的。本文依据校企合作的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分别从学校和企业两个角度,初步确定校企合作理事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五大类19个指标(见表1)。

通过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将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投入与其实际产出(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其实际效率来反映理事会的成果。

三、结论

校企合作理事会作为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经济实体,在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进步的同时,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不容小觑的。合理地评价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投入—产出效率,对于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机制,突破阻碍校企合作发展的桎梏,实现合作双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构建的校企合作理事会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避免绝对评价指标强调“规模”而容易忽略“效率”的弊端,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与高校合作的资源利用情况,促进双方提高办学效益、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学定位差异明显,必然会表现出投入和产出的不同优势与特点,比如文科院校与理工科院校的产出会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而言理工科院校在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上优势更为明显,文科院校的专业则较少生产具体的有形产品。所以,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校企合作绩效评价体系并不能完全替代现有的绝对指标评价方式,应与绝对指标结合运用。

【参考文献】

[1]王义全,朱世宏.理事会制度: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种模式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

[2]尹伟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N].江苏教育报,2014-03-05

[3]朱国材.以改革的思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N].中国贸易报,2014-03-25

[4]丁月华,鲍善冰.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W020)

【作者简介】苏宗敏,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副教授,高级统计师;吴小玲,女,广西南宁人,南宁市统计局普查中心副主任,统计师。

(责编 王 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事会校企合作绩效评价
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会议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发明与创新理事会
发明与创新理事会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