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2014-12-15 16:09李素玲黄世玲李凯华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实践体系应用技术型电子信息工程

李素玲 黄世玲 李凯华

【摘 要】分析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内涵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探索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 电子信息工程 课程体系 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C-005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负责对学生进行步入社会之前各种技能的培养和各种素养的完善,然而长期以来一直受传统教育影响的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有一定的差距。高校教育者也认识到这一点,并一直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策略,寻求改变以往重理论分析轻实践应用的局面。目前,“应用技术型”本科成为工科类高校的焦点,在此,针对电子信息专业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做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该行业对口专业之一,主要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及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囊括硬件电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学习领域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工程性强的特点。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学术型本科教育的影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行业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各高校一直在探索并实践各种各样的改革以改变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但收效不明显,目前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还有如下几方面不如意的地方:

第一,学校人才培养都有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但学生毕业后并未能立即成为某一专门技术岗位的专业人员。

第二,学校实践教学虽有加强,但专业知识验证实践教学占的比例比较多,范围局限于专业知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

第三,没有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虽然一直强调校企合作,但因种种原因,合作的企业数,合作的技术领域及岗位并不深入,融合度并不高。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内涵及改革思路

在教育领域,目前大学大致可分为学术型、技能型和应用技术型,应用技术型本科要求专业基础知识够用,更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则是指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将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是集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突出两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必须符合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和修业年限要求;二是应用技术型,它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的着眼点。那么,对于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都很强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土壤,而真正能做到应用型,也就是活学活用,除了宽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形象、逻辑、逆向、多维、发散的创新性思维。因此,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着重关注三方面能力的积累:一是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二是高精的专业技能,包括电子产品生产、装接、调试、检测、维护、编程、设计等;三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人才培养各体系的构建要面向应用,面向实践,面向未来。

三、目标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必须准确定位。电子信息专业应立足电子信息行业需求,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中层管理及技术支持,产品开发,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是大批能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此,我们针对专业及行业实际情况细化成三大目标体系:一是以专业知识体系为导向的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分析能力;二是以行业岗位群及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娴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应用创新能力;三是以行业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市场调研、开发、生产管理及销售能力。要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四、课程体系构建

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它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前提,课程体系建构不但有利于将来学生就业,还要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具体如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以人为本,体现宽而不散的层次性

坚持以人为本,层层递进,把拓宽专业口径与柔性专业方向有机结合,把加强基础与强调方向性有机结合,构建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群,专业基础课群,专业特色课群三大类平台式的课程体系。

(二)以行业岗位群及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面向实践,面向应用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习过程强调实践、应用,联系实际,不脱离社会行业需求,因此首先要针对现实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技能如生产、测试、接装、维护、设计、控制编程、信号分析处理、产品开发等,进而确定学习领域,构建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课程。

(三)课程体系注重发展,面向未来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与电子相关的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包括电子设计软件工具也在不断的升级,学校很难做到把所有的新知识新手段都授予学生,因此,课程体系要强调发展性,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发展,因此我们强调:一是宽厚的专业基础平台是学生以后发展的前提,必须牢固,同时关注行业发展的前沿科技;二是扩大能力面,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以往我们比较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专业相关知识技能的描述表达,以及与行业相关市场行情,行业标准,产品销售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强调课程教学模式要创新多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性。课程的设置直指应用,但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于现实问题中,还是决定于他是否拥有灵活的思想,合理的思维结构,这与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很大的关系。endprint

总结以上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得出以下如图1所示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图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基础课群中设置了与行业岗位如生产、测试、接装、维护相关的课程,重点培养职业基本知识技能;在专业特色课群里则设置产品设计、控制编程、信号分析处理、产品开发、销售及管理方面的课程,重点培养综合实践应用能力。

五、实践体系构建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提出,无疑是要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不做纸上谈兵,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不平衡的状况,使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真正需求得到契合。然而切实做到这一点目前还面临很多的改革,由于受到长期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改革从思想上并没有完全的放开,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仍然是个短板,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验证性实验比例重;仪器设备与学生人数比小,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而且实践的时间相对固定,使得部分学生有走过场的情况;实践场所开放度不够,限制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出现“门只进一次,仪器只摸一次”的现象;学校对非验证性的设计性实践投入的耗材经费不足;校企之间合作常流于表面;学生实践手段比较单一。

针对以上现状,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和构建相对独立的多层次、多方式、多手段、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内容更丰富、更层次化

实践内容除了专业的验证实践,专业设计及综合性实践之外,还增加行业的调查研究、产品销售策略及管理方案等方面的实践,在难度上逐步递进,从基础的认知实践、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到专业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

(二)实践方式、途径、模式多样化

实践教学从环节上看可以是随堂训练、集中实训;从实践场景来看可以是校内校外实践;从方式上看可以是学生自主设计的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的实践、或者是各种竞赛及各种考证的实践。

(三)加大校企合作深度

校企合作不仅仅停留在生产一线的顶岗实践,还可以在教学、实验室建设、产品开发等多方面得到更深入的合作。

总结以上构建指导思想,得出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体系:

图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体系

六、考核体系

考核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 以便适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考核方式往往起到一个指挥棒的作用,牵引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是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校电子信息专业一般课程的考试主要采用期末一张试卷或理论试卷加实操的考核方式。这种形式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侥幸心理,长此以往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表现出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一是缺乏反馈与交流,由于考试是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没能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

二是考核方式长期以来相对单一,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三是注重考试结果,忽略学习过程,期末考核方式属于期末集中考核,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大,许多学生平时学习“随大流”,不求甚解,期末到来“临阵磨枪”搞突击,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相反还会助长学生的侥幸心理。

四是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考试内容过度依附教材,命题标准化,考核结果并不能反映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降低了教育质量的标准。

五是对学生自主设计及实践能力的考核比重太少,有的课程甚至没有实践方面的考核。

应用技术型大学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果学校考核体系没有跟上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那么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成为空谈。因此,以考核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以过程考核方式为主线,考核体系的构建强调以下几方面:强化过程考核,实行考核时间全程化;改革考核场地,不局限于教室里的统一考试,甚至可以是校外企业;丰富考核方式,实行考核形式多样化,不但可以开卷、闭卷、口试,还可以是操作、论文、研究报告、答辩等;考核应涉及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理论分析,设计应用,团队合作及配合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意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得到如图3的模式。

图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考核体系

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学生是否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后作业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理论分析能力;调研报告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前景的看法,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设计项目考核了学生综合的应用能力;期末考试全方面考查学生对整门课程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度。以上各方面能力考核有的是持续整个学期学习的过程,有的是阶段性,对课程内容的考核也有部分和全面性区分,所占的比例可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研究课题,实践经验的借鉴相对少,真正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并走向正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教育者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明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

[2]许强,杨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3]张新安.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4)

[4]包理群,李祥林,李颖.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3)

[5]傅传亮,淡心广.培养石油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6]刘其兵.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7]周南权,王用伦,汤平等.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31)

[8]郑恭明,沈媛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现工教育装备,2008(9)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项目;2013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A447)

【作者简介】李素玲(1975-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学院机电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责编 丁 梦)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体系应用技术型电子信息工程
谈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面向模具行业需求的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研究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课后延续教学模式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点滴谈
新建本科高校Java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旅游管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企业需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