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校未就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策略研究

2014-12-15 06:36黄丽娟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

【摘 要】分析高职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主要原因,结合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实际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离校未就业学生尽早就业。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离校未就业 就业指导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85-02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的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如果大学毕业后无法就业,不仅给学生到来心理和生活上的压力,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应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本文试分析当前高职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并结合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实际及取得的成效,对当前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探讨。

一、高职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

(一)学生个人方面原因

1.就业期望值过高。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岗位需求减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适应市场意识不强,择业标准过高,不愿到基层就业,对职位、工资水平要求过高等心态导致人才供需错位,阻碍其正常就业。

2.缺乏就业竞争力。高职教育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部分学生主观忽视理论学习,导致专业知识、外语及计算机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不达标,个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差,达不到企业用人需求标准,缺乏就业竞争力。

(二)学校方面原因

1.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受各种条件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对市场需求分析不够深入,没有根据岗位需求状况、走向与企业需求来设置专业,导致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造成人才培养供需不平衡,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2.职业指导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针对高校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融入职业指导课程中,加强课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高校没有将职业指导课程的规范性和系统性落到实处,在学生职业指导上也缺乏有力的规划指导,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还顽守固疾: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对工作岗位的不满意,不积极主动就业。

3.就业跟踪、指导服务工作不到位。部分高校简单把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推向社会,不积极开展后续就业指导、信息跟踪、就业调研等服务工作,不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动态,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

二、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促进离校未就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三途径”培养学生就业素质

1.政策宣传。可凭借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发展带动学生就业的优势,主动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北部湾区域经济就业,服务家乡建设。通过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咨询周、编制《就业导刊》、不定期张贴政策宣传海报,经常更新就业网站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宣传政策,提供咨询等方式,有力提升地方就业帮扶政策的知晓度,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

2.讲座熏陶。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精英及优秀毕业生到校开设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求职技巧指导、职业能力提升等方面专题讲座,培养毕业生就业素质。

3.活动养成。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创业圩日等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与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和胆识,养成学生就业素质。

(二)“三指导”增强学生求职技能

1.课程教学。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列为各专业公共必修课,40个课时,2个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其中,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大三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同时开设《创业实务》等选修课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需要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求职技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客观认识自我,摆正心态,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2.实习动员。该院将实习动员大会作为就业的重要工作,由系部、班级组织召开毕业生离校实习动员会,从实习要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摆正心态、正确定位、提高就业陷阱防范,做好就业准备。

3.专题活动。以第二课堂作为增强学生就业技能的重要渠道,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活动,如:模拟面试大赛、职场装扮竞赛、求职信写作比赛、创业策划书比赛、营销大赛等等专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水平。

(三)“三渗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1.将就业教育渗透到专业建设中。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当然委员,参与专业设置、各专业招生计划的讨论与确定,将就业需求作为开设专业、招生人数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就业部门每年都向教学部门提供各专业社会需求情况、企业用人要求分析等相关信息,为教学部门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各教学系部每年都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研讨会,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倒推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所培养的毕业生对行业岗位适应性与针对性大大提高,增强了就业能力。

2.将就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中。该院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各专业实行“2+1”、“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实训实习,既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实现了“预就业”,将人才培养与就业融合在一起。

3.将就业教育渗透到校企合作中。该院先后与广西联通公司、广西梦之岛(集团)、顺丰速运集团(上海)速运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设了“联通班”、“梦之岛班”、“顺丰班”、“仙茶美班”、“天业航空班”等等订单班,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

(四)“三方法”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就业跟踪指导

1.与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规定要求,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应主要由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通过这些部门为户籍所在地未就业的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和提供相应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政策宣传知晓度及学生参与度等原因,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造成毕业生离校后信息缺失,致使就业统计和服务管理难度加大。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各高校可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厅等主管就业工作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在承接项目、资源互换、信息共享等方面紧密合作,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工作,也可以使高校的就业政策宣传工作更及时、全面。

2.做好动态跟踪管理。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主要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但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以后更改了电话号码,这就直接导致后续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无法延续开展。因此,开展离校未就业学生实名登记工作应实行学生动态跟踪管理,随时做好信息更新管理。同时,可将传统的电话联系跟踪调查方式与QQ账号联系、微信账号联系等方式结合起来,使动态跟踪管理学生信息更高效、便捷。

3.实施困难群体重点帮扶。可通过实行困难生就业帮扶实名登记的方式,掌握困难群体未就业学生信息资料,对未就业困难群体实行重点帮扶,并针对不同类型就业困难群体实施不同的就业指导和帮扶方案。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给予“一对一”帮扶,优先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优先推荐就业单位,并积极帮助他们申请过渡期求职补贴、生活补贴等,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女生给予个性化帮扶与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应聘成功率。

(五)“三措施”帮助离校未就业学生尽早就业

1.完善激励机制。可制订出台相关《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价的方案》、《院系二级管理下的就业创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等规章制度,将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跟踪、指导服务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对在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对不能完成就业率和不认真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有效调动了各方面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2.落实就业人员责任制。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离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行由招生就业处→各系就业干事→班主任,三层并进的就业工作人员责任制,共同开展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帮扶工作,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就业政策指导、求职技能指导,推荐就业等服务,以帮助他们离校后尽快找到工作岗位。

3.整合信息发布平台。为方便毕业生离校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招聘信息和就业指导,必须改变传统的就业信息发布模式,可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的优势,着重加强“四平台”就业信息的整合发布,为离校未就业学生提供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四平台”指的是:高校就业网站平台、毕业班班级QQ群平台、就业信息短信发布平台、微信公众平台。

【参考文献】

[1]缪宏兵.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中国职工教育,2014(6)

[2]庄一敏,李淑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需求实证研究——以泉州市201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抽样为例[J].职业教育,2013(5)

【作者简介】黄丽娟(1980- ),女,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对策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家长择业观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探讨
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能力调查研究
浅谈铁路高职毕业生学员培训教学与管理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