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1例报道

2014-12-16 08:27刘金发陈亚勤孟加榕唐忠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病理科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病理科漳州3630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血液科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血液科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淋巴瘤骨髓贫血

刘金发,陈亚勤,孟加榕,唐忠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病理科,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病理科,漳州3630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血液科,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血液科)

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poiesis,EMH)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异常增殖生成细胞的方式,当机体正常的造血功能破坏或需求增加,骨髓外的某些组织基于生理性的补偿机制而产生造血功能[1,2]。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系良性病变,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而发生于纵隔者极少见[3]。本文报道1例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免误诊,可减少不必要治疗。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6岁,因“贫血”40余年,加剧5年,伴腹胀、乏力、纳差、尿黄、发热2 d,就诊当地医院给予输液治疗,症状无缓解,于2013-12-01遂入我院治疗。20年前曾患“胆囊结石”,自服“中药”治疗。查体:贫血外观,皮肤黏膜黄染,睑结膜苍白,巩膜黄染,脾脏于肋下约4横指可触及。血常规:RBC 1.07 ×1012/L,HGB 38 g/L,HCT 9.5%,PLT 87×109/L。临床诊断为梗阻性黄疸。请血液科会诊,考虑“溶血性贫血”。B超检查:可探及范围分别约65 mm×51 mm ×41 mm(左侧)(见图1)、57 mm ×29 mm×22 mm(右侧)的低回声区,提示后纵隔低回声区占位。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肺、纵隔、胸廓平扫检查:于双侧后纵隔脊柱旁可见团块状异常密度影,部分融合成团,较大者范围约5.5 cm ×4.3 cm ×7.2 cm,其内密度不均,提示后纵隔双侧脊柱旁多发占位,考虑淋巴瘤可能,建议PET进一步检查。PETCT检查示:后纵膈脊柱两侧多发结节(见图2),伴代谢稍增高,考虑为:①神经纤维瘤病;②淋巴瘤。建议穿刺活检。在B超引导下经皮后纵隔左侧脊柱旁低回声区穿刺活检。穿刺病检:送检物为灰白灰红色条状组织3段,共长2 cm,直径0.1 cm;穿刺组织中见细胞成分多样,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髓细胞,髓细胞中红系、粒系及巨核系均可见(图3,见第1004页);免疫组化瘤细胞Vim(+)、LCA(+)、CD 20(+)、CD79α(+)、PAX-5(+)、CD3(+)、CD43(+++)、CD5(+)、CD235a(+)(图 4,见第1004页)、MP0(+)(图 5,见第 1004 页)、CD38(+)、CD138(+)、CK(-)、CD23(-)、TdT(-)、CD1a(-)、Ki-67约90%。病理诊断:结合临床、影像学及免疫组化,符合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患者活检后仅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并服中药,至今随访4个月未见明显不适。

图1 超声提示左侧可探及约65 mm×51 mm×41 mm的低回声区

图2 SCT检查示后纵隔脊柱旁可见团块状异常密度影

图3 后纵隔骨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穿刺活检病理结果(HE,×100)

图4 CD235a蛋白在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中红系造血细胞呈阳性表达,定位于胞膜(SP,×400)

图5 MPO蛋白在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中粒系造血细胞呈阳性表达,定位于胞质(SP,×400)

2 讨论

EMH是一种代偿功能,当骨髓的造血功能障碍时,可通过骨髓外组织获得新的造血功能[1-4],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常继发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其部位多见于肝、脾、淋巴结,而发生于纵隔者极少见[5,6]。笔者查阅近10年来国内的文献资料,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仅有26例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1-15]。

2.1 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清楚,但较多学者认为是“骨髓溢出”所致,Lawson等[16]认为骨皮质广泛的筛孔样侵蚀,肿块外面有薄而完整的纤维性包膜,并与骨膜相连续,肿块内骨小梁呈垂直方向通过皮质筛孔与肋骨内骨小粱相连续,此种髓外造血仍被限制在皮质外、骨膜下的骨结构内,而并非在软组织内。

2.2 临床特点

作者对26例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患者年龄31-67岁,男性15例,女性14例,性别无显著差异[17]。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因其他疾病检查时而偶然发现,临床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恶性肿瘤[7-9]。本例患者为男性,56岁,曾考虑“梗阻性黄疸”、“溶血性贫血”、“淋巴瘤”。EMH系良性病变,表现为代偿增生,除非有并发症,否则不需要治疗,又可避免手术切除而造成贫血症状的恶化[2-4,8,9],对于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者则需行手术切除[4,10,11]。

2.3 影像学表现

纵隔脊柱旁骨膜下造血组织瘤样增生,常表现为后纵融肿块,呈类圆形或梭形均匀,边界清楚的组织块影[1-6,12]。温习26例病例,多数为单侧或双侧多发,病变多位于中下段胸椎旁[1-4,8-10];仅 3 例为单发病灶,均位于右下[2,7,10]。因系良性增生性病变,病程较长,对周围组织表现为推压改变,除占位效应外,无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的方式,正确认识其影像学表现,便于选择治疗方案[2,3,11,12]。本例患者SCT提示后纵隔双侧脊柱旁多发占位,考虑淋巴瘤可能,PET-CT检查示后纵隔脊柱两侧多发结节,伴代谢稍增高,考虑为:①神经纤维瘤病;②淋巴瘤。建议穿刺活检。

2.4 病理诊断

EMH好发于慢性溶血或慢性造血功能障碍患者,故认真询问病史是正确诊断该病的关键所在[3]。鉴于纵隔EMH的影像表现,X线、CT及MRI可做出影像学诊断,其准确定性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 诊 断[2,4,7-10,12]。26 例 中 有 15 例 行 手 术 切除[1-6,10-11],肿物表面似有包膜,切面呈深(紫)红色,质软、脆,类似血凝块样;有 11例穿刺活检[7-10,13-15],取条状组织条 2-3 段。镜检病灶组织细胞多样,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粒细胞、多核巨细胞,无脂肪组织成分。本例患者经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诊断。穿刺操作简便易行,的确是一种有效的确诊方法,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不难做出诊断。

2.5 鉴别诊断

发生在后纵隔的EMH,早期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仅靠X线、CT及MRI诊断困难,常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或恶性肿瘤[1-4,7,9-14]。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①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多见于青年人,多为单侧,无溶血或贫血等病史,影像学表现病变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病灶邻近骨质常有压迫性骨质吸收,椎间孔增宽等改变。②恶性神经节细胞瘤。多见于儿童或少年,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肿瘤由神经母细胞、不同分化的神经节细胞、增生的神经鞘细胞及神经纤维组成,有出血、坏死、炎症等继发性改变。③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好发于中纵隔,临床长期不规则发热,发病较快,浅表淋巴结多肿大;可见单核或双核R-S细胞。④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异常改变,好发于胸部,以前上纵隔为多见,CT和MRI可见特征性表现。

2.6 治疗

后纵隔髓外造血瘤样增生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的良性病变,预后良好,不推荐外科手术,以免加重贫血,而出现椎管压迫症状者,则需手术切除。瘤体组织对小剂量放射线较敏感,可进行放疗而取得较好的效果[18]。国外学者认为,输血以及铁螫合剂治疗亦为目前较成功的方法[19-20]。

[1]张淑倩,叶玉芳,赵焕芬,等.多发性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10):755-756.

[2]刘斌,董国礼,郭静.后纵隔髓外造血1例[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1):59-61.

[3]陆建常.纵隔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像表现(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3):225-228.

[4]刘波,姚静,罗锰,等.双侧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病变1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农村卫生,2013,(4Z):42-43.

[5]张田荪,蒋山珊,钟文新,等.后纵隔髓外造血细胞瘤样增生的 MRI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08,15(4):19-22.

[6]李鹍,封俊,丁莹莹.纵隔髓外造血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5):712.

[7]赵峰,王振华,李依群.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一例[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26.

[8]夏莹,李也鹏,胡成平,等.地中海贫血伴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7):1363-1364.

[9]刘刚.后纵隔髓外造血细胞瘤样增生的影像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2007,18(6):446-448.

[10]付峰,董海波,张玉琴.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影像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1,26(8):841-844.

[11]康珀铭,谭群友,邓波,等.后纵隔多发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1例[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6):658.

[12]古丽巴合尔.纵隔瘤样增生髓外造血影像学误诊讨论[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3):75.

[13]纪建松,赵中伟,卢陈英,等.后纵隔多发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1 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16(9):533-534.

[14]管涛.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1例及文献复习[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6,27(3):22.

[15]张洁,周峰平,沈婵娟,等.慢性骨髓纤维化、溶血性贫血合并发纵隔髓外造血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9,30(10):715.

[16]Lawson JP,Ablow RC,Pearson HA.The ribs in thalassemia.Ⅱ.The pathogenesis of the changes[J].Radiology,1981,(140):673-679.

[17]Moran CA,Suster S,Fishback N,et al.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 presenting as posterior mediastinal mass:a study of four cases[J].J Modpathol,1995,8(3):249-251.

[18]Castelli R,Graziader G,Karimi M,et al.Intrathoraeic massesdue to 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J].Am J Med Sci,2004,328(5):299-303.

[19]Chehal A,Aoun E,Koussa S,et al.Hypertransfusion:a successful method of treatment in thalassemia intermedia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eomp ression secondary to 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J].Spine,2003,28(13):245-249.

[20]Carlo H,Wegener M,Debatin K,et al.Treatment with hydroxyurea in thalassemia intermedia with paravertebral pseudotumors of 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J].Am Hematol,2002,81(8):478-482.

猜你喜欢
淋巴瘤骨髓贫血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99m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18F-FDG PET/CT诊断骨髓纤维化1例
中医怎么防治贫血
春困需防贫血因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中骨髓抑制与骨髓照射剂量体积的关系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赞美骨髓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