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金瓶梅》武松形象探微

2014-12-18 00:36邹启胜
文教资料 2014年24期
关键词:西门庆潘金莲武松

邹启胜

(无锡太湖技工学校,江苏 无锡 214154)

《水浒传》、《金瓶梅》武松形象探微

邹启胜

(无锡太湖技工学校,江苏 无锡 214154)

武松是《水浒传》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作者施耐庵用了较大篇幅描写这个人物形象。但是,《金瓶梅》中不再是以武松为主角,也无意表现其英雄本色,并且在情节安排上也有意淡化武松在读者心中的高大光辉形象。从《水浒传》到《金瓶梅》,同一个武松形象,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水浒传》中武松是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好汉,而到了《金瓶梅》里的武松倒更像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亡命徒,而非一个单纯理想化的人物。

《水浒传》 《金瓶梅》 武松 形象比较

武松可以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好汉,他之所以受到中国人特别的崇敬,成为世代中国人的楷模,除了他身上超人的胆量、武艺、豪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具有极大感染力外,施耐庵过人的写作技巧,也使这个艺术形象更加生动。和梁山其他好汉相比,武松故事的篇幅则长得多,从第二十二回到三十二前半回,以十回的篇幅集中描写武松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性格,是为著名的“武十回”。而且在这十回中,都是以武松为主角,一点也不间断,中间除了张青、孙二娘和施恩有点戏外,其他都是围绕这一个人物在展开情节,从而使“武十回”成为《水浒传》中具有某种独立意义的小长篇。

对于这样一个豪杰英雄,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肯定不是少数,其中数金圣叹的评价最高。金圣叹对水浒人物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将水浒一百零八条好汉分为 “上上人物”、“上中人物”、“中上人物”、“中下人物”、“下下人物”几等。而在“上上人物”之中,金圣叹对武松、鲁智深、李逵三位豪杰评价很高,而对武松的评价最高。他在《第二十五回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鸩武大郎》的回评中说:

“然而此一百六人也者,固独人人未若武松之绝伦超群。然则武松何如人也?曰:‘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①

张恨水也曾这样评价过武松:

“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无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之用也。若武松者,则于此三点,庶几乎无遗憾矣。”②

张恨水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他们几乎把武松看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我认为,从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应该说,武松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生活化描写实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手法,它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其自身的行为展示自己的性格。作者在《水浒传》中多次运用生活化描写手法,武松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一部《水浒传》以十回之多来刻画武松一个人物,情节惊险曲折,故事环环相扣,结构十分紧凑,不但武松光彩照人,一些只在这十回中出现的人物,如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等也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甚至成为后世许多作家的题材,比如《金瓶梅》。《金瓶梅》一百回的故事框架就是从《水浒传》的“武十回”中移植过来的,但是武松已经不再是主角,作者兰陵笑笑生压缩了关于武松的描写,《水浒传》中武松的经典篇章“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被一笔带过。

同一个人物形象,为什么在不同的著作中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对比《水浒传》和《金瓶梅》中关于武松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武松出场的介绍

《水浒传》里施耐庵把武松写得完美无缺,而与《水浒传》中其他一些英雄人物既有突出英雄气质却又有一些缺点(如王英的好色、李逵的鲁莽之类等)有所不同。从长相上而言,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无论古今,都堪称标准牌的美男子。再从勇武来说,他“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可见他是多么勇武,武艺多么高强,怪不得在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中他会排在第十四名这么靠前的位置。但是,武松不仅仅是一条硬汉,还有充满情义的另一面。比较而言,《金瓶梅》里关于这一方面的描写,作者有意无意地做了改动,有些只言片语的微小不同,却使武松的情义大打折扣。《水浒传》里武松刚出场就通过自述和作者的交代,表达了对胞兄浓浓的记挂思念之情:“相伴宋江住了十数日,武松思乡,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柴进、宋江两个都留他再住几时,武松道:‘小弟因哥哥多时不通信息,只得要去望他。’宋江道:‘实是二郎要去,不敢苦留。……’”在街头与武大不期而遇时,武松先是“回过头来看了,叫声:‘阿呀!你如何却在这里?’”“回转身来,看见那人,扑翻身便拜。”“武松拜罢,便道:‘一年有余不见哥哥如何却在这里?’”虽然毫无思想准备,可却是那样的喜出望外,那样的手足情深。及至与哥嫂见面之后,又是那样的亲热,一口一个“哥哥嫂嫂”,充分反映了他对亲情多么看重。相比之下,《金瓶梅》的描写可就大不一样了。首先,只是通过他人之口及作者的交代,平平淡淡地表出武松“要去寻他哥哥”。兄弟相见的文字依然乏善可陈,同样没有应有的场面描写,只有“当日兄弟相见,心中大喜”。而细味上文,其实这一句主要是说武大“心中大喜”。难怪本回回目的后半句要冠以“武二郎冷遇亲哥嫂”了。这里的冷,绝非指他们兄弟“冷不丁”相遇,也不会是仅仅为了与前半句“对仗”,而应是“冷淡”。在随后的故事里,武松对其兄态度之冷淡,更与《水浒传》迥乎有异。

二、武松身上的豪侠气质

《水浒传》站在豪侠的立场上写世态人情,武松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这两个情节与他景阳冈打虎的经历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他勇武不凡的形象。《水浒传》写武松斗杀西门庆,是武松一手揪住西门庆左脚,叫一声“下去”,把他从狮子楼上甩到当街,跌得半死,武松又涌身往下一跳,把他按住,只一刀,割下他的头来。论勇武,西门庆不是武松的对手;论地位,虽然西门庆有钱有势,他要收买何九叔,但人家还担心武松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汉子”,偷偷把骨头藏起来,以备武松查问。武松从东京回到县里,街坊四邻都捏一把汗,暗暗想着西门庆这下要倒霉了。武松杀了西门庆,县官念他是个义烈的汉子,审案时有意减轻他的罪行。在一部《水浒传》里,武松的义烈勇武,使他成为好汉中的好汉。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甚至把他称为天人、神仙。到了《金瓶梅》里,武松就不再是威风八面的好汉了,那里的好汉是西门庆。武松找西门庆报仇,结果误杀了李外传,西门庆买通官府,将其充军到孟州道。只剩下潘金莲由他去杀,可是手刃潘金莲的过程也只见凶残,不见豪勇。而且在《金瓶梅》所营造的世界里,义勇豪侠不再大行其道,反而是西门庆的银子更有威力。何九叔为西门庆掩盖罪证,丝毫不在意武松能奈何他。县令也不再同情他的义烈,武松本人也似乎没了在《水浒传》里的豪气。在《水浒传》里,他来到孟州,进得牢城,一味要逞英雄,对一百杀威棒不当回事情,“要打便打,我若是躲闪一棒的,不是好汉。从先打过的都不算,从新再打起!我若叫一声,不是好男子!”而在《金瓶梅》里呢:三四个皂隶受知县之命,须臾打了武松三十板,“打得武松口口声冤,说道:‘小人平日也有与相公用力效劳之处,相公岂不怜念?相公休要苦刑小人!’”这些都是《金瓶梅》里的武松为人不足称道的地方。《水浒传》、《金瓶梅》两部大书,营造了两个世界,谁是英雄,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一边是豪侠的观点,一边是市井小民的观点。前者可能过于浪漫,对于一个人的正常社会责任过于忽略;另一边则过于现实,把市井小民的观点当成法则,生活也会太卑琐。

三、关于武松的细节描写

首先,从武松这一人物的塑造来看,这两部名著已分高下。《水浒传》中的武松常常“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因此,在柴进满庄里的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这里的武松的确不像一个英雄好汉,试问,有谁会认为,这个醉酒后仗着别人的器重撒野放泼的暴力倾向者会是“侠”的代表者之一?而《金瓶梅》则径直写“招揽天下英雄豪杰仗义疏财的柴进,因见武松是一条好汉,收揽在庄上。”这样写是对武松本质上的改塑,道出了英雄间的惺惺相惜,暗指了武松的人格,这个以巧笔精心创造的英雄显然要比《水浒传》里的人光辉得多。

其次,对武松打虎的心理描写也有极大的区别。《水浒传》里的武松事先并不知道景阳冈有虎,酒醉后又刚愎自用,不听劝告,既怀疑“酒家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兰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又认为“这酒家诡诈”,待“方知端的有虎”之后,才知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是丢不下脸面,怕被耻笑,只得带着侥幸和冒险的心理上山。然而越怕越巧,最后是稀里糊涂地“醉来打杀山中虎”。《金瓶梅》中的武松则是一到山东界上就知道景阳冈上有虎伤人,“这武松听了,呵呵大笑,就在路房酒店内,吃了几碗酒,壮着胆,横拖着防身哨棒,踉踉跄跄,大汉步走上岗来。”并大声喝道:“怕什么鸟!宜只顾上岗去,看有什么大虫,若是遇见,且除了它!”这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豪气干云天的武松难道不比另一个小家子气的武松更让人敬佩吗?这种改塑无疑是符合人们心意的。

再看武松对待潘金莲的态度。《水浒传》里写武松一见到潘金莲就“当下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热情得十分过火,庄重不足,难免有轻薄之嫌。后来更是“那妇人时,但见: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之愁;脸如三月桃花,暗含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来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武松对潘金莲的这种色相观察得如此细腻,而且欣赏得如此心旷神怡,岂不是意味着他已情不自禁地被欲望所迷?《金瓶梅》中对应这两处的描写的分别是:“武松施礼,倒身下拜”,“武松见那妇人十分妖娆,只把头来低着”,“武松已有五七分不自在,也不理他”。很明显,《金瓶梅》中的武松要比《水浒传》中的武松坦荡,正直,态度坚定、鲜明得多。后者的形象,要比前者高大光辉。

还有对西门庆等人的认识。一者是头脑简单就事论事,一者是思维深远就事论人,就事论世。且看这两处描写:

小人亲兄武大,被西门庆与嫂通奸,下毒药谋性命。这两个便是证见。要相公做主则个。——《水浒传》③

小人哥哥武大,被豪恶西门庆与嫂潘氏通奸,踢中心窝;王婆主谋,陷害性命;何九朦胧入殓。烧毁尸伤。见今西门庆霸占嫂在家为妾。今有这个小厮郓哥便是证见,望相公做主则个。——《金瓶梅》④

两相作比,我们会发现,后一种状词比前一种更加具体、确凿,状告面也扩大,这说明武松已作了深入谨慎细密的调查,而不是鲁莽行事。武松已由一个头脑简单的粗人“进化”成一个思维发达的智者。他已认清了社会的本质并有力求除恶务尽的决心:这难道不是武松个人形象的极大飞跃吗?

总之,就武松这一形象而言《金瓶梅》比《水浒传》要更加丰富而复杂,正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性在《金瓶梅》中得到充分体现,才使社会的复杂性得以完全展示,人性的复杂组成社会的复杂,社会的复杂又加剧人性的复杂,这正是兰陵笑笑生比施耐庵更加成熟的地方。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金瓶梅》虽然从 《水浒传》“武十回”移植或者说借用了其部分框架、人物和故事,但兰陵笑笑生显然对这部巨著事先有通盘考虑、周密安排,包括对移植、借用原书中的一些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减、变形。最大的改动就是原先关于武松的一系列“英雄事迹”绘声绘色的描绘,这里统统被作为“暗场处理”,没有一处正面的文字;就连关于武松的故事中写得最好、最为人所称道的打虎一节,也都如此。兰陵笑笑生笔下的武松性格和原书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不同,是与他和施耐庵对人生、世事的看法不同密切相关的。虽然我们至今仍不知道兰陵笑笑生的真实情况,但从《金瓶梅》的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对人性的看法是比较灰色的。在他看来,人有许多劣根性,这集中体现在他笔下的西门庆、潘金莲、庞春梅这些主角人物身上。同时,在他看来,人又是复杂的,一个人往往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即便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也不是一无是处。就是像西门庆这样的人,也会在李瓶儿死后真心痛哭,有的时候也表现出豪爽大方。反过来,他又认为,生活中没有尽善尽美的人,不存在道德高尚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英雄豪杰。施耐庵笔下的武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他把武松这个形象塑造得过分神化了。兰陵笑笑生在移植《水浒传》里武松故事的时候,明显对他加以“矮化”,有意淡化他在读者心目中的高大光辉形象。这样一来,虽然只是部分改变了关于武松的文字,但却根本颠覆了他的形象。

注释:

①孙秋克.中国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中的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节录).浙江大学出版社.

②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

③施耐庵.水浒全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再版:P3.

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再版:P2.

猜你喜欢
西门庆潘金莲武松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如果武大郎没有错过潘金莲的排卵期
西门庆与冬至饺子
武松:喝酒好赚钱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PAN JIN LIAN'S DIARY 潘金莲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