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茧为蝶
——从女性成长视角看电影版《爱玛》

2014-12-18 00:36王敏
文教资料 2014年24期
关键词:奥斯丁爱玛奈特

王敏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化茧为蝶
——从女性成长视角看电影版《爱玛》

王敏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学为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电影作为新媒体为文学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拓宽了途径。小说《爱玛》作为简奥斯丁最成熟的作品,吸引了电影改编者们的极大兴趣。爱玛先后六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作品,本文以1996年英国ITV版本的《爱玛》为例,从女性成长视角解读电影对女主人公成长、蜕变过程的塑造,并探寻文学电影改编对原著的新解读。

简奥斯丁 爱玛 电影改编 女性成长

一、引言

《爱玛》问世于1815年,被公认为奥斯汀艺术和思想最成热的一部作品。爱玛也是简·奥斯丁唯一一部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的作品。爱玛是一个充满性格缺陷的女主角,她自负、任性、爱嫉妒,初看《爱玛》很多人会质疑这样一个人是否适合当女主角,甚至奥斯丁自己评价说“她是一个除了我自己谁也不会非常喜欢的女主角”。尽管有着种种缺陷,读者到最后都会发现自己已经慢慢爱上这样一个女主角。爱玛对电影改编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爱玛》被改编成很多不同版本的影视剧。这其中最被观众推崇和欢迎、被公认为最符合原著的是1996年英国ITV拍摄的由凯特·贝金赛主演的《爱玛》。在这部影片中,主演凯特·贝金赛以独特的古典气质征服了观众,加上清一色的英国阵容制作班底和优美的配乐,使这部电影成为最受观众好评和最贴近原著的版本。

二、女性成长小说与爱玛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亦被称做启蒙小说(Novel of Initiation),此概念最初源自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很常见的一种小说类型,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视为此类小说最初的代表,之后出现的《大卫·科波非尔》、《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都是成长小说的典型代表。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通常是,但并非总是,一个少年或青年——首次了解到关于世界、现实、社会、民族或个人他或她这一重大的,甚至对其人生有决定意义的真相”。由于当时人们认为女性不具有成长启蒙的可能,因而成长小说最初基本是关于男性主角由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成长小说强调学习过程,一般从挫折中学习,学会现实地看待世界,学会与人相处,与社会融合,完成个人的定位等,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是被社会捏塑的过程,可以十分漫长,需要一辈子来完成;也可以十分突然,出现‘顿悟’,达到认识上的某种飞跃”。

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作为成长小说的一种类型,女性成长小说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足轻重到影响深远的过程。尤其近年来女性成长小说研究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研究愈加全面和深入。女性成长小说代表作有 《傲慢与偏见》、《爱玛》、《简·爱》、《小妇人》、《紫色》和《绿山墙的安妮》等。本文通过对电影版《爱玛》进行分析,探讨爱玛在成长中的困惑及如何走向成热,对女性成长主题的研究亦不无启示。

三、电影版《爱玛》的成长蜕变

1996年英国ITV出品的电影《爱玛》由英国著名编剧安德鲁·戴维斯执笔。安德鲁·戴维斯曾经改编过几十部名著,其中包括1995年科林·弗斯版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名利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因此,在改编《爱玛》时,编剧驾轻就熟,为影片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另外,该影片从服装、道具到选角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高度还原了摄政王时期的英国乡村的面貌。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爱玛由英国演员凯特·贝金赛扮演,奈特利先生由马克·斯特朗扮演,凯特的古典气质和马克的绅士风度为影片增加了亮点。因此,该版本的《爱玛》被公认为最接近原著的改编。那么,电影是如何展现女主人公爱玛化茧为蝶的蜕变过程的呢?

1.爱玛的社会成长

爱玛漂亮、聪明,而且家境宽裕,生性乐观,仿佛将上苍美好的恩赐集于一身,在她二十一年的生命里极少有什么事情让她苦恼或者烦心。在小说的开头奥斯丁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爱玛。然而正因为这种情况造就了她高高在上、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性格。她自己不想结婚,却喜欢给人做媒,但总是乱点鸳鸯谱,闹出许多误会,弄巧成拙。她主观臆想地要保护一个叫哈丽埃特的孤女,并替她安排恋爱。哈丽埃特是一个性情温顺的女孩,她顺从地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了爱玛给她选择的恋爱对象。起初爱玛自以为是地为哈丽埃特安排了当地的牧师埃尔顿先生,但是没有看出埃尔顿真正的目标是爱玛本人。接着爱玛又想撮合弗兰克·丘吉尔和哈丽埃特,而爱玛不知道的是弗兰克已经和简·法费克斯已经秘密订婚。尽管电影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线索,但是爱玛过于自以为是的性格造就了她在了解人性方面的无知。当真相被揭开,秘密被暴露,爱玛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吸取了教训。最终爱玛和哈丽埃特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伴侣。诚然,爱玛的形象是不完美的,但在凯特·贝金赛的演绎下,这一人物性格中的缺点更突显出人物的真实立体感,让我们最后不自觉地喜欢上这样的女主人公。

2.爱玛的道德成长

电影中有两个不能被忽视的配角,那就是罗伯特·马丁和贝茨小姐。因为这两者让我们看到了爱玛的道德成熟。罗伯特·马丁曾经向哈丽埃特求婚,但是爱玛循循善诱地鼓励哈丽埃特拒绝了他,原因是罗伯特是个农民,爱玛甚至认为到罗伯特家里拜访是件有失身份的事情。爱玛的等级观念让她看不起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最后,在奈特利先生的影响下及爱玛的自我反省下,在影片的结尾爱玛邀请罗伯特来家里做客并且真诚地祝福他和哈丽埃特的婚姻。影片中的另外一个人物贝茨小姐是一个喋喋不休的、贫穷的老姑娘。她很看重爱玛,然而在一次去博克斯山郊游的时候,爱玛当众羞辱了她,认为她说的每句话都非常无聊。爱玛的举动受到了奈特利先生的严厉斥责,后者在爱玛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小说所说的,奈特利先生是唯一一个能看到爱玛身上缺点并且当面指出的人。受到了奈特利先生的严厉斥责,爱玛反省自己,真心悔过,第二天便到贝茨小姐家里拜访以期得到原谅和做出补偿。爱玛从一个世俗的、不会为别人着想的、宠坏了的富家小家蜕变成了一个平等待人、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3.爱玛的心理成长

电影中的另外两个关键人物简·法费克斯和埃尔顿太太对爱玛的成长起到了镜子一样的作用,她们能反射出爱玛的弱点,让爱玛更好地看清自己,并最终获得全面的自我认知。简虽然是个穷苦的孤儿,但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过了爱玛,是个非常优雅的淑女。简本应该成为爱玛很好的陪伴,但是由于嫉妒,爱玛并不喜欢她。简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和褒奖,这让爱玛意识到了自身对待学习浅尝辄止的态度。奈特利先生很欣赏简的才华,在生活上也很照顾简,爱玛的家庭教师泰勒小姐(维斯顿太太)提醒爱玛奈特利对简的可能情感,让爱玛意识到了自己对奈特利先生的真实情感。如果说,简的出现帮助爱玛更好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那么埃尔顿太太则是一个缺点夸大化了的爱玛。埃尔顿太太极度自负,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摆布别人,如她一厢情愿地、不停地替简找家庭教师的职位。埃尔顿太太爱慕虚荣,总是爱炫耀自己的哥哥,也看不起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无论到哪里,她总是希望成为众人的焦点,成为海伯利村的“第一夫人”。她实际上是爱玛的反面教材,让爱玛看清楚了自己的缺点,自我反思,并最终获得了全面的自我认知。

四、结语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爱玛身上的缺点比比皆是,她屡屡犯错,笑话百出。但她勇于反省自己,改正错误,最终蜕变成了一个平等待人、充满爱心的人,并且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爱玛这个人物形象虽然在奥斯汀作品中是最不完美的,但爱玛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追求男女平等的婚恋观,对传统文化完美女性形象的叛逆,使得这一最“不完美”的形象更加真实自然,鲜明生动,个性突出。也许电影《爱玛》并不如其他影片中固有的灰姑娘和王子式的童话那般令人心动,浪漫多姿,但在主演凯特·贝金赛的精彩演绎、影片导演缜密的构思及全英国阵容的班底的配合之下,本片还原了一个生动鲜活、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充满独特魅力的人物形象,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原著解读的新视角。

[1]Carl.E.Bain ed.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M].New York:W.W.Norton&Company.Inc,1981.

[2]孙胜忠.美国成长小说艺术与文化表达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3]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4]简·奥斯丁.孙致礼译.爱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苏珊娜·卡森.王丽亚译.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6]李道新.影视批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本论文为淮北师范大学教研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jy13216

项目名称:CBT模式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听说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奥斯丁爱玛奈特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奈特不确定下考虑红利和机制转换的最优消费投资
《爱玛》书中的完美配偶形象
——奈特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