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景园林中“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的关系问题初论

2014-12-19 09:12高江菡张凯莉周曦
风景园林 2014年5期
关键词:生态设计风景园林常规

高江菡 张凯莉 周曦*

1 引言

近年来,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环境问题的频发使“生态设计”持续地受到设计师们的广泛关注并应用,“生态热”有增无减。生态的设计思潮固然唤醒了人们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稳定、平衡与协调的意识,警醒人们应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并尽可能去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系统。因而,所谓的“生态设计”常被认为具有某种优越性,而变得越来越容易被普遍接受。

在风景园林领域,由于自然环境要素作为设计实践的对象及载体,与“生态”的关系十分密切,相对其它建设活动而言显得更为“生态”。因此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实现“生态设计”的目标似乎更容易产生效果,并且可以迅速推广。然而,当前的光环之下却掩饰了很多有意无意被忽略的问题,这些 “生态设计”所衍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复杂性也尚未深入讨论及研究。因此,当前“生态设计”的实践常常处于认识不足、理论模糊、设计方法难以突破的怪圈[1]。

同时,在对宜居环境的迫切需求下,人们对“生态”的推崇与倡导,从政策上的积极推动,演变成了学术上的褒义假象,甚至认为“生态设计”优于常规设计。更有甚者将常规的设计方法经过“生态”表象及虚有概念的包装,成为所谓的“生态设计”[2],另一些符合生态学基本原理的设计手段不可避免地在快速常规化过程中出现问题。其实,这些所谓的“生态设计”方法在本质上是无异于常规设计的,或者来源于常规设计。因此,如何正确看待风景园林中的“生态设计”概念及其与常规设计的关系亟待讨论,以便我们在快速城市化阶段,以正确的态度、切合实际的方法来指导实践,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生态途经,而真正地维持聚居环境乃至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

2 关于二者概念的内涵

2.1 所谓的“生态设计”

目前,“生态设计”这一概念仍然广泛应用中,同时也被诸多研究所引用。当前“生态设计”的定义普遍引用自西蒙·范·迪·瑞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图亚特·考斯(Stuart Cows)的专著《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中所述的定义以及相应的译文[3-4],认为“生态设计”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4](“any form of design that minimizes environmentally destructive impacts by integrating itself with living processes”)。

然而,这一定义并非普遍认可且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定义中隐含着一些无法限定、缺乏判断标准的问题,例如“尽量”、“最小”等,均给理论研究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快速城市化的建设环境下做到“生态设计”似乎很难,又似乎很简单[5],更难以判断怎样的“生态设计”能够正确并且真实有效地解决问题。因而当前“生态设计”概念的内涵仍是模糊的,概念本身的合理性还有待讨论。

2.2 常规设计

在理论研究中,为了突出“生态设计”的独特性,常将“生态设计”与一般、常规的设计手法进行比较与讨论。例如,西蒙·范·迪·瑞恩在其专著《生态设计》中为了更好地论述“Ecological Design”,提到了“Converntional Design”,这一概念在翻译中有的理解为“常规设计”[3-4],也有的理解为“传统设计”[6]。另外,也存在“惯用设计”[7]这样的论述,来与“生态设计”进行对比讨论。概念的话语翻新、无法统一常常造成讨论的不便,也容易导致理论研究的模糊。鉴于当前的理论研究需要,同时也为了较为准确地涵盖“一般”、“传统”、“惯用”等设计方法,本文采用“常规设计”这一概念与“生态设计”进行对比研究。

辞海中对常规一词的解释是“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通常的规律或做法”[8]。本文中所述常规设计即:约定俗成且已普遍认可,并且在理论研究、实践过程与专业学习中通常采用的设计形式。与常规设计相对应的是非常规设计,二者是一对相辅相成与互补的概念,共同存在、相互联系、非此即彼,对立且排斥,二者的界限是分明的。

3 “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的对比

3.1 当前所谓“生态设计”的设计表述

倘若暂且认同“生态设计”这一概念,当前对于如何实现“生态设计”,理论上有诸多相关研究,包括科学与经验的、认同与批判的等等。但目前在实践中对于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的“生态设计”却急于进行设计表达,导致了诸多设计问题的出现。

首先,从设计对象来看,风景园林领域中主要为土壤、水、动植物,以及少量硬质对象。不管是大尺度规划中的河道、城市绿地,还是小尺度设计中的乔灌草,均十分容易与生态学的内容有所关联,设计对象的“生态”常导致其生态意义被无标准地放大。例如作为生态学概念的湿地,既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又有着独特的生态功能,无论其可行与否而常作为表现“生态”、表达“生态设计”的载体。

其次,在设计过程中,“生态设计”更加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强调“设计来源于地域经验、将生态预算①贯穿于设计过程、设计源于并遵循自然过程、人人参与设计、于设计中可视化自然过程”的原则。同时,侧重研究与应用相关的科学技术方法,例如GIS或复杂的程式[9]、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格局分析等定性定量的内容。但无论是技术方法的采用还是原则与规律的遵循,均有着半常规、常规化的趋势。

再次,当前的“生态设计”的最终设计效果常存在一定的争议。虽然设计中表达与遵循着自然生态过程,却常在功能与美学方面有所欠缺,即过度强调“生态”而忽视了功能的需求,并且在生态的美学观与传统的美学观之间难以平衡。

因此,在概念限定模糊与判断标准缺失之下,当前“生态设计”的外延虚实夹杂。

3.2 常规设计随时代发展的扬弃与转化

3.2.1 传统意义上的常规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常规设计首先是经过长期的选择与扬弃,最终被普遍认可的经验性的设计手法。由于常规设计的概念外延极广,传统意义的“常规”涉及与设计相关的诸多方面,例如材料、技术、方法,甚至是认识与观念等方面。

长久以来,传统的建设与生活经验明确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原则与观点,诸如因地制宜、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等,讲究配合自然环境的地理气候条件。同时,一些传统的常规技术方法随时代变化也符合着当前的发展需求,例如基围虾养殖,从传统的养殖方式发展到现今综合的可持续开发模式。又如南方天井院体现着雨水再利用的思想与当今风景园林设计中普遍推崇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不谋而合[10],以及利用积肥及沼气池进行能源再利用在广大农村地区也极为常见。这些传统的设计方法既有着地域性的差别,又体现着乡土性、文化性,同时也隐含着朴素的生态适应性,在某些程度上或许存在一些滞后性,但稍加利用与改进仍然是相当有潜力的。

3.2.2 由非常规向常规的转化

自古至今,设计技术手段均存在不断转化的过程:先进(非常规)-先进的常规化-再先进-再先进的常规化(图01),从而构成了多层次结构关系,即以传统的常规设计为基础,当前的常规设计为主体,以探索性、试验性、研究性的非常规设计为先导的模式,长期不断地进行“实践-经验性理论研究-探索性理论先导-实践再检验”的过程。

然而,探索性、试验性、研究性的非常规设计受研究层次、实际状况的影响,向常规性转化的过程中也常受制约,例如不同的国情、经济条件、文化认同、施工技艺等,这些制约有时候是设计师难以控制的。国际上的一些已经常规化的设计手法,在国内受诸多外部条件的限制也许仍处于非常规的探索性、试验性阶段。虽然非常规的设计方法在条件允许下会向常规转化,但如果在非常规阶段将其普及来实践则很容易不切实际而导致一些问题。

图02 颐和园的“因借”

4 “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现存关系、问题与思考

4.1 “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多层次结构的关系

从二者概念的内涵来看,“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并不是一对严格相对的概念。“生态设计”技术手段不可避免存在常规化趋势,传统的常规设计有着朴素的生态观,当前的常规设计同样遵循着生态原则与规律,可见二者并非存在对立与褒贬,而是不同程度及形式的关联与交叠。

首先,“生态设计”无论设计对象、设计过程,以及最终呈现的效果是无法脱离常规设计的。对于设计对象而言,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构成成分,“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基本一致。在当前生态思潮的影响下,常规设计过程中也逐步考虑生态学的指导意义。“生态设计”的一些原则也并非独辟蹊径,与常规设计并无区别,例如“尊重传统与乡土文化、遵循场地自然规律、适应场所的自然过程、强调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规律”等。对于设计效果而言,二者均无法脱离功能、形态、审美等基本需求。因此,常规设计不可或缺,所谓的“生态设计”并不能独立于常规设计而存在。忽略了常规设计,人的基本活动得不到合理安排,这也是很多“生态设计”在功能与审美上存在问题的原因。

图03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因借”其原场地条件

其次,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常规设计也无法脱离与生态的关系,不同时代需求的常规设计可以有不同生态学意义的解读。以经典的传统园林理法“因地制宜、巧于因借”为例。“因”、“借”出自《园冶》,因地制宜借景取胜,“因”有“依据、根据、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之意,“借”有“纳入、借用”之意[11]。“因”与“借”,确实造就了皇家园林的“移天缩地在君怀”与私家园林的“壶中天地”(图02),同时也体现着传统园林中对场地环境的尊重、适应与选择等朴素的生态观。在当今生态主义思潮下的风景园林领域,大到风景区规划、各种公园类型,小如街旁绿地、广场,或者国外的一些工业废弃地利用与改造(图03),也无不存在“因借”,也有适应时代的生态学解读。例如湿地公园设计,就可“因”其自然之条件、“借”其自然之风景,“因”其自然生态原则,“借”其生态功能(雨洪调蓄、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营造所需的自然环境。

可见,所谓“生态设计”的实质与常规设计并无明确界限,甚至贯穿于常规设计的多层次结构关系中,同样有着从探索性、试验性、研究性到半常规化、常规化的趋势。而常规设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同样可以做到“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

4.2 不同研究领域与尺度下的“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

“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常做比较,从而得出常规设计的劣势以及生态设计的优势等结论,例如认为常规设计消耗自然资本,过量使用高质量材料,且污染泛滥,普遍使用有毒物等观点[3-4]。前文的论述可见常规设计并不是落后、被摒弃的设计,而是在不断发展、改进的,但缘何出现对常规设计的消极论述?主要根源之一在于在讨论“生态设计”之时,忽略了对所述研究领域与尺度的区分。

没有限定研究领域来讨论“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是具有一定模糊性的。建筑本身是巨大的耗能体,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也是巨大的能耗过程,某些常规设计确实不符合时代的可持续发展需求。风景园林领域有所不同,其设计要素很大比例是植物材料,相比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而言,存在植物群落或生态环境的恢复,确实更具有生态学意义。但是,对于一个区域如何规划具有生态学意义,与一个场地如何设计具有生态学意义仍然是有区别的。另外,设计要素自身的特性、来源、种类、与其它要素的组合等,也同样有着复杂的生态规律,在区域中与在场地中的生态学作用与意义也是存在区别的。因此,对于生态问题的讨论需要分领域、分对象、分尺度、分层次进行。

4.3 缓慢的生态系统自然调控过程与快速的常规化过程

当前问题频出的生存环境迫切地要求一些“生态设计”的技术手段能够快速常规化并普及。然而,缓慢的自然生态过程必然与快速的建设速度需求存在矛盾。物流与能耗是生态系统的一大规律,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过程是能耗最少,但极其缓慢与复杂的过程,但当前的建设环境并不支持。因而出现了各种“立竿见影”的“生态设计”,由于设计对象的缘故,在风景园林领域尤甚。在这样的快速常规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褒生态而贬常规、重效果而舍过程。

以人工湿地净化水质为例,不可否认这一项工程技术方法从整体上降低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节约了资源,在国外业已规范化并且在应用过程中相当谨慎[12]。在我国的园林设计实践中,从成都活水公园的探索试应用到当今公园设计中应用的普及,有了快速常规化的趋势。然而,试应用阶段的优势固然存在,但试应用阶段与快速常规化过程中是否可行是不同的。首先,对于人工的自然过程,维护与管理十分重要,例如植被净化过程中对元素的吸附与吸收之后该如何处理以避免二次污染,这在试应用阶段尚可为了展示而维护,但常规化之后是否还有同等的维护投入与过程?其次,试应用阶段与常规化之后的技术需求有所区别。例如水质净化过程中不同进水的化学特性与水文特性不同,处理暴雨、不同水质等级的中水、雨污、生活污水、市政污水等,技术需求必然有别;另外,从设计条件与环境上来看,所需的净化面积是否与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矛盾,病虫害是否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13-14]。这些问题常常隐藏在“生态设计”的光环之下,却是常规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因此,试应用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快速常规化过程中的可行。人工的生态系统是不能完全复制自然系统的复杂性的。自然承载力的有限性[15]、设计环境的影响、技术手段、日常管理与维护的限制,在快速常规化过程中尚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支持与谨慎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防止盲目地常规化。

5 结语

综上,在概念不统一与判断标准缺失之下,“生态设计”概念的界定有待进一步讨论。而所谓的“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之间是关联与交叠的、并非独立而存在的,且终究有向常规转化的可能,二者并无优劣褒贬之分。而在目前的国情下,解决常规设计问题尚且无法面面俱到,在生态思潮下,我们也并无做好充分的理论与技术上的准备。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应该更多地去全面探索时代环境下的常规设计,并在此基础之上,真正地了解生态学的思想与内涵,了解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以及人干预的可能及途径,正确看待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科的交叉,认清设计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探寻常规设计中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有意义的设计衍生。

注释:

①类似设计中的经济指标与预算,对生态成本消耗与今后的生态效应得失进行预算与评估。②所有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1]王云才.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的初步探讨[J].中国园林,2011,(9):52-55.

[2]孟彤.单一的绿色:生态设计与设计“生态”[J].中国园林,2010,(9):47-52.

[3]Sim Van der RYN,Stuart COWAN.Ecological Design, Tenth Anniversary Edition[M].Washington.covelo.london:Island Press,2007:33-43.

[4]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0.

[5]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9.

[6]汪毅.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D].上海:同济大学,2006.

[7]温全平.城市河流堤岸生态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2004,(10):22-26.

[8]夏征农,陈至立.辞海 (第六版彩图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53-254

[9]骆天庆.现代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25-186.

[10]梁炯,唐国安.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设计思想[J].规划师,2003,(11):62-64.

[11][明]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7-50.

[12]李文奇,曾平,孙东亚.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22.

[13]徐丽花,周琪.暴雨径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的几个问题[J].给水排水,2001,(8):32-34.

[14]李羚.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04,(12):33-39.

[15]吴向阳.杨经文-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50-262.

猜你喜欢
生态设计风景园林常规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常规之外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某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构思及相关要素分析
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生态设计推行现状与建议
别受限于常规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