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礼仪教育传承的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

2014-12-22 19:56金东海关琳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礼仪学校文化

金东海+关琳

学校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当代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身份认同感的实现路径。当前我国学校礼仪教育面临着学校缺乏完善的礼仪教育制度规范体系、教师对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家长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对礼仪的宣传不足、网络庸俗文化影响礼仪文化的传承、东西方礼仪文化多元碰撞对传统礼仪文化冲击等诸多实践困境。加强和改进学校礼仪教育需要强化礼仪教育的学校制度体系、家庭支持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以及网络补充体系建设。

学校礼仪教育  价值特征  实践困境  破解路径

学校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以及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建设能力比较薄弱。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目前我国学校礼仪教育价值特征的分析,探讨学校礼仪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破解困境的对策,以此推动学校礼仪教育体系的科学化建设。

一、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价值特征

1.鲜明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共存

我国学校礼仪教育是经过数代人在实际生活和道德实践中沉淀而形成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现代学校礼仪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客观、理性、辩证的态度发展和创新学校礼仪教育。

2.社会普遍性与校园特殊性共存

现代学校礼仪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且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格局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学校礼仪教育由于其主体、客体、媒体、环境的特殊性,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主体的二重性: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礼仪教育,另一方面就是学校机构的运作形式,即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遵守的组织内部规定的和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礼节、仪式的总称。

3.地域文化性与民族差异性共存

我国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地方以约定俗成的民族习惯和特定文化为依据形成当地特有的风俗。学校礼仪教育的发展应该积极地融入生活世界,通过一定的学习与实践建立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理解与尊重。

4.既定规范性与实际多样性共存

学校通过礼仪教育使学生认识并且明确礼仪作为一种既定的、良好的准则需要遵守以及自我约束。但是由于礼仪并非抽象思辨的纯粹的社会意识,而是一种理性实践,所以,在礼仪的学习成果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礼仪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礼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需要丰富和创新。

二、我国学校礼仪教育传承的实践困境

1.缺乏完善的学校礼仪教育制度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学校缺乏对礼仪方面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视,导致学校礼仪教育缺乏明确的理念、定位、目标,针对性弱;缺乏对礼仪教育系统设计和整体协作,可行性差;缺乏礼仪教育实践中“情”与“意”的培养,可操作性低;缺乏对礼仪课程开放逻辑的探索,丧失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持续性弱。

2.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育理念的偏差

近年来,在教育市场化的冲击和“分数就是指挥棒”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部分教师秉持礼仪教育必须要让位于成绩训练的理念不动摇,导致学校礼仪教育流于形式,这些现象使得学校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低;缺乏心理学的知识,仍然采用灌输的方式传授礼仪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个人权威价值判断取代事实感知,未触及学生的心理世界,学生在封闭环境中缺乏思考、反思的空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频现,对待教学缺乏热忱,空洞的说教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3.家长忽视礼仪的教育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使得许多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礼仪教育,形成了礼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家长深受“应试教育”的价值驱动,缺乏对学校礼仪教育进程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长辈的溺爱以及父母自身未做到个人修养的提高,“知行不一”等问题,造成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

4.礼仪教育的社会规范体系失控,社会对礼仪的宣传不足

中小学生德行缺失是社会规范体系失控的缩影,也是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礼仪塑造源于教育,教育根植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社会支持力不够,政策缺失、专业支持不足、个别媒体为博得大众眼球对消极负面信息大肆渲染,一再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使得学校礼仪教育实施步履维艰,难以达到既定目标。

5.网络庸俗文化的渗透,影响优秀礼仪文化的传承

网络是个虚拟空间,同时也是个小型社会,它的范围涉及全世界。青少年作为虚拟交往的主力军,自控能力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这样不能及时规避网络陷阱。侮辱、攻击、谩骂等有伤社会风气的言论大肆扩散,虚假信息的散布、隐私的泄露甚至犯罪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生活和行为方式,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

6.东西方礼仪文化多元碰撞使我国传统礼仪文化被边缘化

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在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之下,青少年学生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如何避免出现未把握住西方礼仪的核心精神却丧失了传统礼仪文化精髓的不中不西的尴尬局面,在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来面对开放、多元的世界,减少强烈的迷失感,形成比较明确的身份认同,保留本土礼仪文化遗产是当下的困境和突破的方向。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礼仪教育的策略思考

1.学校礼仪教育制度体系建设

(1)加强和改进学校礼仪教育制度规范体系建设

首先,学校要转变办学以及育人理念,转变“智育第一,德育说教”的现状,在德育教育中融入礼仪教育,借鉴国外礼仪教育的先进经验。其次,深入发掘课程中所蕴涵的礼仪道德修炼和健全人格塑造的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将学生发展从知识发展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同时要体现礼仪教育特有的求同存异的精神和人文关怀。最后,将礼仪规范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系统性、科学性、整体配套性、操作性。构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所需的保障体制,可持续发展体制,形成道德教育共同体。

(2)统筹安排学校礼仪课程,定期举办礼仪讲座

礼仪教育合理地纳入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在整合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将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从内容层面上,力求体现人文情怀;从方法层面上,注重实践性、趣味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际,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和道德模范,加强对礼仪的感知体会,并在学生生活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切实为学生提供健康发展的资源和平台。

(3)丰富课外礼仪教育活动

课余礼仪活动作为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开放性、针对性。学校礼仪教育不能仅仅采取单一的课堂知识性的讲授方式。作为“缄默知识”必须彰显实践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充分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开展有目的的活动,通过情景模拟、讨论辨识、榜样示范、反馈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生活处处践行礼仪美德,有层次和针对性地保证学校礼仪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充分利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定期开放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设施。遵循学生行为发展的规律,将课堂常规教育与日常行为相结合,促使学生知行统一。

(4)加强学校礼仪教育荣誉制度建设

学校礼仪教育荣誉制度既是一种独特的学生自治、自律的制度,也是学生对学校的一种承诺制度。其实质是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模范效应,切实发挥荣誉制度特有的激励、导向作用。设立“荣誉委员会”或类似的组织专门负责荣誉制度的执行和维护。这些机构的成员一般由学生主导、学校管理人员的监管或参与,协作处理与荣誉制度相关的各种事务。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站、晨会、班会大力宣传礼仪模范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进而形成积极良性的校园文化。学校礼仪教育荣誉制度发展成一套结构完善、内容丰富的制度体系,同时也会随客观状况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5)建立学校礼仪教育指导与服务中心

学校礼仪教育指导与服务中心是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所学的礼仪知识,并且对其随时跟进和给予建议的组织,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真正地使学生接受礼仪规范,并且转化为个体意识和价值目标,最后成为个体内在的礼仪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学校礼仪教育指导与服务中心由高素质的具有丰富经验并且能准确把握国家礼仪教育政策方针的教师组成,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礼仪实践培训;发掘优秀经验,及时大力推广;定期研讨和交流,形成校园特色。

(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培养以班主任为重点的一批专业德育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礼仪教育队伍建设,完成高质有效的礼仪教学活动。发挥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细节,遵循人际交往的准则,将外在服饰美与内在心灵美和谐统一展示于学生。教师的礼仪教育关键体现在“尊重、沟通、规范、互动”,教师保持思想开放,对学生日常礼仪加以一定的引导,增进沟通,在有效沟通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接受,以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新型师生关系。

2.学校礼仪教育家庭支持体系建设

(1)重视家庭礼仪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家庭礼仪氛围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长久以来形成的默契。家长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孩子发出信息,孩子在无意中会接收这种信息投射到行为作为一种回应。孩子会接受父母因信念、情绪、判断影响而产生的反应作为一种暗示,还有自我意识二者结合的双重暗示成为自我管理的标准。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满足其成长的需要,有以下两点需要明确:一是父母是孩子自我认识的启蒙者。二是“做人”应当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做一个有技能的人,最终是成为技能优秀的人。

(2)家长应率先垂范,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榜样作用

“教育即风格之培养。”家长言行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孩子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稳定于心中,最终形成做事风格。同时,家长在细节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会对孩子产生长久影响,因为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我们内在的自我标签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规则、信条、示范作用等潜移默化地内化为我们心中不二的标准制约着自我。要更好地融入社会自立自强,人我和谐就非常重要,而其关键在于从先天来说,是父母健康的人格;从后天来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榜样。

3.学校礼仪教育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1)政府部门制定标准化的礼仪规范体系

明确政府职责,把礼仪教育纳入提升公民道德品质,净化社会风气系统的建设和规划当中。完善制度建设,秉持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倡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的礼仪素养。教育财政收入中划拨一部分专项资金支持学校礼仪教学和实践的进行,这对打造我国文化和形象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有利于发展适合于现代文明的礼仪规范。坚持“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并重的理念,从小处着眼,在细节上下功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2)社会大众传媒加大对优秀礼仪文化的宣传

以提高公民素质、传播传统文化为宗旨,聚集优势媒体、出版资源,形成以教育为主体,以视媒、纸媒、网媒三大主流传媒为系统,综合运用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形式,多方位、多层次覆盖受众。对优秀礼仪文化的宣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主要新闻媒体积极对礼仪典型人物进行宣传报道。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3)积极开展礼仪教育进社区活动

建立学生义工制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区活动或公益劳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将校内礼仪教育与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认同感等。礼仪推广社区活动要本着提高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向社区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目的,在学校的资金、师资等支持和引导下举办活动,旨在推进基层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深入实施,以志愿服务形式宣传推广文明礼仪,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的文明素质。

(4)吸收借鉴西方礼仪文化,加强我国礼仪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之一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世界上的人们遵循着各不相同的礼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在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同时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二者相互渗透,不断发展,这是新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礼仪教育予以我们多元的视角以及良好的沟通来面对差异和冲突,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共同意愿的价值观,注重整合道德教育资源,各学科搭建互通的教育平台。

国内基础教育应该更多地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民族认同感。我们对传统和礼仪文化要在情感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总结和继承,借鉴西方礼仪的形式以及内在灵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使中国礼仪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这样才能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确立我们的感染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

4.学校礼仪教育网络补充体系建设

(1)建立和完善网络监管制度,加强对网络礼仪行为的引导

学校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需要监督、管理、引导、制约。建立公益性的上网场所,持续规范运营;鼓励开办健康有益的网络活动;支持推广适合未成年人的优秀数字化文化产品;打击治理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对于学校周边的网吧加强管理协调,采取多元化监管模式,不断加强自律监管、互律监管以及他律监管,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

(2)完善生态化网络社区建设,推动学校礼仪教育信息化建设

学校网络社区建设生态化应当达到环境优良、教学设施配备齐全、保障制度完善、礼仪文化氛围浓厚、管理规范有序的目标。现代学校礼仪教育信息化服务不可或缺,借助宽带网络等现代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学校要充分依托教育信息化的便利条件,开通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工具,设立礼仪教育专门板块,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参与到礼仪教育的沟通与交流中来,提高学生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网络礼仪文化氛围。生态化网络社区建设既可以有效地加强社区事务包括学校礼仪事务的管理,亦可提供各项网上虚拟指导服务,反映着学校网络社区生态化建设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3)倡导绿色上网,培养学生自律意识

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需要正确认识其价值和功能。要树立正确的网络礼仪观念,传统的通信礼仪完全适用于现代的网络世界。人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建立在网络礼仪的基础上,尊重这样美好便利的空间,享受学习与交流经验的重要公共平台。引导学生懂得网上所有言行必须遵循现实社会的法律法规,增强网络行为的法制意识,并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诚信守诺,自觉遵守《公约》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29日,http://www.gov.cn/jrzg/2010-

07/29/content_1667143.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http://www.gmw.cn/01gmrb/2004-03/23/content_7262.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2010年12月30日,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5180/201101/xxgk_114631.htmk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3-11/15/c_118164288.html.

[5] 李树青,甘玲.礼仪教育: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6).

[6] 蒋璟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礼仪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筷子礼仪
学校推介
礼仪篇(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