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014-12-22 10:48李学开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桃源古人春风

李学开

桃花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花卉,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五彩缤纷的桃花激发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灵感,他们纷纷吟咏桃花,赋予桃花多姿多彩的意象。

一、报春桃花

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唐代周朴在《桃花》中吟道:“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唐代吴融在《桃花》中写道:“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南宋词人赵鼎在《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中写道:“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与他同时代的李持正在《人月圆》中吟道:“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北宋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绽放的桃花带来了春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二、美人桃花

桃花花色艳丽,娇羞妩媚,因而古人常用桃花来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开创了以桃花喻美人的先河。南朝徐悱的“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由眼前鲜艳的桃花,联想到妻子脸上的胭脂和香粉,表达出对远方妻子浓郁的思念之情。唐代崔护在《题都城南庄》中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借绯红的桃花衬托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

三、悲情桃花

桃花开放的时间短暂,生性娇弱,容易凋落,古人常借桃花诉说浓浓的悲情愁绪。唐代刘禹锡在《竹枝词》(其二)中写道:“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宋代陆游在《钗头凤》中吟道:“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诗人借桃花的凋零表现爱情的失意。南宋周密在《清平乐》中写道:“一树桃花飞茜雪,红豆相思暗结。”借桃花抒发相思愁苦。唐代王建《宫词一百首》(其一):“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以花喻人,揭示宫女的悲苦命运。

四、桃源桃花

将桃花与桃花源联系在一起的是东晋陶渊明,他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成为后人心中隐逸的理想世界,古人借此表达一种隐逸情怀。唐代王维《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辩仙源何处寻。”诗仙李白在《桃源二首》中写道:“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晚唐诗人曹唐在《题武陵洞五首》(其四)中写道:“殷勤重与秦人别,莫使桃花闭洞门。”宋代陆游在《泛舟观桃花》中吟道:“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心仪世外桃源的审美情趣。

五、轻薄桃花

桃花娇艳灿烂,当春而发,给人邀宠争欢、轻薄浮艳之感,因而受到古人的诟病。李白在《赠韦侍御黄裳二首》中写道:“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诗人嘲笑桃花华而不实。杜甫在《漫兴绝句九首》(其五)中写道:“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诗人认为桃花和流水一样轻薄无情。唐代李商隐在《嘲桃》中写道:“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春风为开日,却拟笑春风。”诗人认为桃花忘恩负义。苏轼在《咏海棠》中吟道:“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诗人对桃花不屑一顾,讥讽桃花庸俗不堪。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国文人与桃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巧借桃花诉衷情。桃花丰盈的意象,深深渗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

[作者单位:湖北省英山县第一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桃源古人春风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春风沉醉的夜晚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搬迁十年访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