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王国吐谷浑(五)

2014-12-23 02:13任玉贵解生才
群文天地 2014年6期
关键词:吐蕃青海

任玉贵+解生才

神奇都兰

都兰地区盆地效应十分突出,高山之上森林环抱,峡谷之间红柳如云,年均气温较其他地区高出2-3益,香日德王城周围平畴无限,绿洲广阔,广泛种植大麦、蔓菁、青稞和菽粟,是我国青藏高原上富庶的“江南水乡”。然而,所谓都兰王城,千疮百孔的烽火台,泥沙脱落,苇草飘抖,酷似衰弱老人,却有荒漠呈现昔日一束回光,吐谷浑留给现代的一个脚印。

据李朝先生撰文:目前所知的王城建于香日德,是由吐谷浑第八世王拾寅于452年在位时兴建的,先后有拾寅、度易侯、伏连筹……直至夸吕,历经5世7传,近150年间,均选择香日德作为王城的所在地,先后十余位国王以都兰为根据地,歌于斯葬于斯,聚族于斯,兴族于斯,发愤图强。他们均以胸襟开阔,雄才大略而著称,实际控制疆域北达河西走廊,南达黄河上游,西抵西域,东到洮河流域、松潘草原,为西北赫赫有名的强国。

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许多生活在香日德老居民(如孔宪文、周泰、牛子文等)都能清晰地描述王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和许多文物传说。据实地踏访测量,外城古城墙基约18米,残高3米(估计实高当在5米之上)、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300米,四角有马面瞭望孔,城外有宽约8米的护城壕沟,依吐谷浑的信仰,内外城门均向东而开,内城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城北建有王室宫阙,按史籍描述,整个王城内部王宫巍峨,富丽堂皇,城内祭台佛堂、街衢馆舍、官衙民居等设施一应俱全。

放眼望去,坐落在城南的四座斥候台虎视环抱,宽阔湍急的香日德河从悬臂握桥下浩荡穿行,地理优势十分显著:出王城东南有通往果洛、玉树的白兰道,遥指吐蕃;西南可迎纳西域商贾,与西域诸国的高昌、芮芮、粟特、嚈哒、波斯等国建立通商友好关系,东行则至海南环湖,过河湟,下四川,通长安,远抵江南,与当时中原的西秦、刘宋、西魏、北魏、南朝通好,被封为白兰王、沙州牧、河南王等。

吐谷浑依靠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较为便利地与诸羌部族联合,建立姻亲关系,逐渐成为一个由吐谷浑贵族集团为主体,诸羌为基本国民,广泛吸纳汉族、匈奴余部等民族成分多民族共同体,形成了一个由士人、司马、博士等组成的文官行政管理体系,逐步由一个游猎、劫掠为生的豪强军事联盟转型为一个依靠畜牧、丝路贸易立国发展的统一多民族政权。

都兰是见证吐谷浑从兴起走向发展的繁荣的圣地,土地辽阔,山水壮美,牧场丰饶,良田万顷,庐帐万间,吐谷浑发展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崇山峻岭之间矿产资源丰富,道路四通八达,又为吐谷浑开展畜牧业基础上的丝路贸易更是无以伦比。

———都兰,是吐谷浑促进东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转站

以都兰香日德河、察汗乌苏河为主要活动区域的吐谷浑,充分利用拥有江河源头水路发达的优势,联合诸羌,不断开疆拓土,境内有连接东西的羌中道、通往吐蕃的吐蕃道、通向青南地区的白兰道,相互勾连形成了著名的吐谷浑道(河南道),这些丝路古道又与河湟道、松潘道相衔接,在整个青海境内形成了叶脉扩展般的道路网络。从两晋甚至更早的年代开始直至北宋,都兰始终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如果说河西走廊是基于政治和军事而闻名的战略通道,那么以都兰为中心的青海丝路,则是更具实质意义贸易和文化大动脉,都兰地区出土的大量精美绝伦的丝绸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了保障丝路的畅通,吐谷浑以都兰为中心,陆续在黄河上游沙州建立军事总部和夏季牧场,在黄河渡口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等地修筑四个大型城池的基础上,还在各要塞上纷纷建城筑堡,与香日德王城连点成线,遥相呼应,作为固国通商的要塞和枢纽。在以游牧为主要传统的北方诸族中罕见地发挥城市所具有的各种功能,促进沿途客商都以王城和其他城池为据点,是丝绸、茶叶、青盐、金银、良马、铜铁、丹砂、美酒等大宗战略物资的囤聚地和输出地。

吐谷浑是一个以农牧经济为根本,以贸易通商为保障,积极进取,兼容并蓄,积极吸收、传播各种先进文化,不仅充分利用自己与周边民族往来密切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从事翻译、向导、商业中介、护送等职业,承担期货、转运、押运等中间贸易活动,增加收入,扩大税收,而且以都兰王城为中转站,为丝路上借道求法的往来僧侣、过往戍卒、进出使节提供各种便利。因势利导,在其原始信仰和道教合流的基础上,迎请梵音,改信佛教,中原的惠生、法显、慧叙、玄畅、慧叡、法勇、释慧览以及天竺(印度)的阇那崛多等数十位高僧大德都是经都兰前往目的地,早在文成公主之前就将佛教带入青藏高原,使吐谷浑由一个多民族共同体凝聚成为一个信仰共同体。

———都兰,是吐谷浑推动中华和谐民族关系的典范

吐谷浑源出东胡,徙居阴山,雄踞河湟,驻牧海南,远征西域,最终以都兰作为子孙繁衍生息的地方,也作为祖先和部族归葬的风水宝地。都兰的热水、夏日哈、沟里、巴隆等地有大小墓葬约2000余座,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热水古墓群,这些墓葬以香日德河流域的王城为中心,呈扇形分布,集中在热水地区,成为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独特珍贵的文化景观和历史见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树轮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研究员邵雪梅博士曾在柴达木盆地东缘,特别是都兰县进行了十余年的树轮研究。从中央电视台介绍她的专题片我们得知,她从都兰热水墓地考古现场获得的祁连圆柏的树轮纪年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庞大的热水一号墓地即人们常说的“九层妖楼”最后封土完工的时间应在公元600年。若该测定结果确实,我们对照古代文献和典籍,当与吐谷浑夸吕(公元535-591年)、世伏(公元591-597年)、伏允(公元597-635年)三位当时被中央政权封为“河南王”的吐谷浑汗王在位时间点相近。其中,死于公元600年前后的有夸吕和世伏。从两位国王的身世看,夸吕在位时间长达56年,而为世伏的父亲,世伏系夸吕在废黜太子嵬王诃后所立的继承人,其即位理政期间,“吐谷浑国大乱”,世伏为国人所杀,“立其弟伏允为主”。基于世伏在位仅7年就被推翻的史迹考察,当时的吐谷浑国民是不大可能为其兴建豪华墓葬的。这样,剩下的可能就只有盛极一时的枭雄夸吕了。为此,根据邵博士在电视上的这一说法,我们谨慎地推断,都兰热水一号大墓安葬的应当是促进吐谷浑走向辉煌顶峰的夸吕可汗。

夸吕一生勇武豪迈,雄才大略,致力于吐谷浑的开拓和稳定发展,在位时间长达56年,马不停蹄,分秒必争,他延续了吐谷浑所向披靡的宏伟大业,精英荟萃,人才济济,进一步完善王公、仆射、尚书、将军、郎中等袭爵、官职等行政系统,具有开创性地将都兰作为夏宫(俗称夏窝子),在伏俟城建立冬宫(冬窝子),以“一国双都”的形式,固守着自己在柴达木盆地和环湖地区的主要牧场,尤其是丝绸之路的控制权,推动吐谷浑成为在青藏高原享国历史最长的民族地方政权。

吐谷浑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血缘相融、文化共融、追求统一的伟大范例,吐谷浑用自己恢宏的史诗壮举完整地诠释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熔铸和美的历史必然,是形成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关系的成功典范。吐谷浑的远祖从东而来,与今天的蒙古族同出一源;吐谷浑向西发展,与穆斯林各族相融并流;立国之初,散居甘青,与氐羌合流,复与隋唐、吐蕃、突厥联姻,内迁中原与汉族熔融与共;失国之后,附沙陀、属契丹,又藏族各支相濡以沫;沿着青藏民族走廊,吐谷浑下四川、走澜沧,与西南横断山系的氐羌遗族遥相呼应,既是我国众多民族的远祖,又是融入其他民族程度最高的民族。

吐谷浑历代可汗奉行以和为贵,交好诸国的交往政策,常以赦赐通商,为国戍边自诩,尤以接受中原王朝的赐封为荣。隋朝光化公主嫁吐谷浑世伏和伏允,唐初又以弘化公主和亲,密切与唐、吐蕃和西域诸国的关系,维护边疆稳定,维护民族团结,为中华版图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吐谷浑广纳百川,沟通东西,积极吸纳来自各地文化精英和各族移民加入其部族,前后五百年的历史事实证明,胸襟开阔是一个民族昌盛的根本,而历代移民才是促进青藏高原从洪荒走向文明的重要力量,吐谷浑为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都兰,是推动吐谷浑特色文化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在青海建立起的吐谷浑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光辉标志”。在青海打造以吐谷浑文化为主的特色品牌,是青海迈向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光辉起点。吐谷浑历史,源远流长,厚重博大,功盖高原,纳百川,睦亲族,兴畜牧,辟丝路,开关隘,耕绿洲,融五金,筑商城,倡教化,传佛教,纵横驰骋,维护团结,彪炳中华。深入挖掘吐谷浑的历史文化既有鲜明的历史意义,更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都兰境内代表吐谷浑文化的人物最多、事迹最多、文物最多、古迹最多,是青海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青海特色文化的优秀品牌,完全可以成为青海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龙头。沿着吐谷浑在青海境内外开辟的丝绸之路作为线索,把吐谷浑文化及其产业纳入到青海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不遗余力地扩大宣传,积极申报以丝绸之路(青海道)为主的世界文化遗产,复建、重建、兴建从青海东大门直至海西地区的吐谷浑历史文化园区,用吐谷浑文化统领我省特色文化,连点成线,以点带面,打造高原古国吐谷浑的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展以吐谷浑文化产品和旅游文化线路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以都兰为主战场,合全省之力,人人争做保护、宣传、推广、打造吐谷浑文化的大使,尽心竭力,再造丝路南道的辉煌,为全面提升青海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增强青海“四个发展”的实力和后劲,促进青海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邦国联姻

古人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以此类推,国之不足,邦国联姻。

吐谷浑离别故土时,其众不过万人,迁徙到甘、川、青地区,吐谷浑鞍前马后,以少胜多,反客为主,后来居上,安然无恙,主要是实行兼容并包的民族融合,其中秦晋之好,以通婚加强血缘关系,倾注全力。吐谷浑与羌族通婚十分普遍,在上层王室更是如此,据有关史料记载:羌族首领之女念氏先嫁吐谷浑视罴,视罴死后,又转嫁其弟乌纥堤王,生子树洛干、阿豺、慕璝、慕延利,以上四人都是吐谷浑英明可汗,风华正茂,雄才大略,独当一面,治国君王,而念氏温文尔雅,不但容貌美丽,千娇百媚,有倾国之色,而且胸怀大志,运筹帷幄,治国有方,史称“遂去国事,颇具才干”。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乞伏乾归将宗室女嫁于视罴,以示通好。萧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吐谷浑王夸吕以其妹嫁于东魏孝景帝,旁以为容花嫔。夸吕又向东魏请婚,东魏以济南王元匡孙女广乐公主为妻,玉叶金柯。

通婚是历代王朝巩固自身统治,优抚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重大举措。隋文帝统一中原后,曾准备统一吐谷浑。开皇初,端倪可察,文帝命上柱国元谐率步骑数万经鄯州(治今青海乐都)击吐谷浑,在丰利山(青海湖东)大败吐谷浑,夸吕远遁,其名王、公、侯30人各率部归降。隋立其高宁王移兹衰为河南王,以统降众。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吐谷浑可汗夸吕复寇隋边,文帝命凉州刺史贺娄自干发五州(凉、甘、瓜、鄯、廓)兵,深入吐谷浑境,“杀男女万余口,二旬而还”但不久,夸吕东山再起,又控制了整个吐谷浑旧地,并屡为隋边患。隋文帝跋前踬后,进退维谷,只好与之保持和平相安的关系,并多次拒绝援助其叛臣。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夸吕死,子世伏立,上表称蕃,归属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文帝以宗室女光化公主嫁与世伏,命柳之兼散骑常侍送公主至吐谷浑。世伏上表求称公主为“天后”,文帝未许。次年,吐谷浑国内大乱,国人杀世伏,立其弟伏允为可汗,伏允上表请依吐谷浑“兄死妻嫂”的风俗,尚光化公主,文帝许之,便宜行事。自此以后,“朝贡岁至”,双方保持着友好关系,相安无事。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唐太宗志存高远、招复吐谷浑国,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号“胡吕乌干豆可汗”(意为吐谷浑英明的君主)。又派遣李大亮率兵数千,为其声援,扶弱抑强。但唐朝对吐谷浑的战争,使吐谷浑遭受到极大损失,致使吐谷浑贵族中一部分人对唐朝怀有敌对情绪。与此同时,正在西藏崛起的吐蕃势力开始向青海渗透,吐谷浑内部出现了以慕容尊王为首的亲吐蕃势力。再加上唐朝扶持的慕容顺久居长安为质,羡慕华风,不为国人所附,不久便在内乱中被杀。唐朝又以慕容顺子燕王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然而,诺曷钵年幼,“大臣争权,国中大乱”。唐朝高明远识,出动军队,由侯君集统领入青海,以武力支持诺曷钵稳定国势,巩固统治,“如有不遵明志,敢兴异志,即合精锐,随意讨之,尽威怀之道”。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三月,诺曷钵遣使朝贡,请颁唐历,奉唐年号,并遣子弟入侍长安。唐太宗则封诺曷钵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抜勒豆可汗”(意为“智慧富贵的君主”),并派淮阳郡王李道明持节往青海颁给册命,赐鼓。诺曷钵感恩戴德,额手称庆,亲赴长安致谢。这样,吐谷浑完全成为唐朝的属国。

贞观十年十二月,诺曷钵入长安觐见,献马牛羊万头,向唐请婚。唐太宗以天生丽质、花貌雪肤的宗室女弘化公主许之。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底,诺曷钵亲到长安迎婚。十四年(公元640年)二月,太宗遣左卫将军、淮阳郡王李道明和左武卫将军慕容宝率军持节护送弘化公主到吐谷浑。唐朝与吐谷浑联姻,更密切了双方的关系,从后双方交往频繁,肝胆相照,同舟共济,贡使不绝,亲密无间。

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弘化公主请求回朝,在唐代远嫁的15位公主中,唯一回长安娘家省亲的一位。高宗待以优礼,为巩固亲近关系,会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雍容华贵、光彩照人,又封为金城县主的季英,嫁给诺曷钵长子慕容忠(苏度模末),后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完婚。唐授慕容忠左领军卫大将军,宿卫京师。弘化公主也为次子良汉王慕容宝(哒卢模末)娶金明县主为妻,唐授慕容宝右武卫大将军,宿卫京师。唐朝的这些做法,旨在稳固诺曷钵的统治地位,进一步扩大唐朝对吐谷浑的影响,以便使其发挥抵制吐蕃有恃无恐,向东扩张的作用。

吐谷浑不仅与中原王朝与北方诸国联姻,而且与吐蕃通婚、提携有加。

据藏文史籍的追述,吐蕃早在松赞干布的曾祖仲年德如和祖父达日年色时代,就已经和吐谷浑有联系。据说,达日年色先天失明,后来遵从仲年德如遗言,从吐谷浑请医生治疗,得见光明,据中外学者对近世在新疆发现的有关吐蕃文书的研究,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吐谷浑王室就与吐蕃王室联姻,双方结成了甥舅关系。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吐蕃王室女赞蒙墀邦嫁与吐谷浑邦国小王岔达延墀松为妻。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吐谷浑莫贺吐谷浑可汗又娶吐蕃豪门贵族属卢·东热孔孙之女蒂兴为妃。这一点在后来唐高宗责备吐蕃灭吐谷浑时也曾提到:“吐谷浑与吐蕃本甥舅国”。由此可见,在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之前,吐谷浑与吐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贞观十年之后,诺曷钵与唐联姻,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吐谷浑与吐蕃之间关系的疏远,同时,吐蕃不断向青海方向扩张,灾难倒是如影随形,接踵而来,极大地损害和威胁到吐谷浑的利益,创巨深痛,双方关系更趋恶化。金兰之好、甥舅之邦,便付之东流,一去不复。可谓“深闺夜台相牵手,千秋岁月何时晓”。(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吐蕃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心胸
青海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大美青海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大唐VS吐蕃:谈判拼实力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开拓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