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伟日记中的“渡江战役”

2014-12-23 01:51杨学功
钟山风雨 2014年6期
关键词:渡江战役野战军渡江

杨学功

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经历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的战略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百万大军隔着长江对峙:江北的解放军集结了120万的军队,摩拳擦掌,誓必渡江;江的南岸是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首都南京以及财赋来源重地江浙地区,国民政府也集结了70多万大军,严阵以待。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先后发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1949年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解放了杭州、南昌等城市。5月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上海。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南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汉阳。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宏观的叙述在研究性书籍中、在各类电影中经常见到,固然震撼人心,惊心动魄,但是微观的视角、个人化的体验更显得真实亲切。1949年2月起任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五军军长的秦基伟将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两卷本《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中用朴实的语言、简短的话语勾勒出那个惊心动魄时代的细微之处。作为一名中层指挥员,他既能够接触上层的决策过程,又能够传达给士兵加以执行,其视角的珍贵之处不言而喻。

渡江战役时间

早在1948年5月13日中共华中工委就发出指示,要求展开群众合法斗争,瓦解敌人力量,为不久到来的渡江战役做好配合工作。5月下旬,成立华中工委江南工委,加强对江南地下党的领导,开展国统区斗争,搜集敌人情报。在淮海战役的胜利已成定局之时,中共中央军委1948年12月12日提出《对今后作战方针的意见》。该文件根据军队休整与渡江准备的需要,初定渡江时间为1949年5月或6月。这是战略上的宏观安排,但具体落实到各个部队执行的指令上,则要等到1949年初。《战争日记》中的1949年1月30日,陈毅传达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报告,尽管长达5个小时之久,秦基伟觉得“对过江问题谈得少,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估计及将来可能产生的各种演变都未明确而具体的加以分析说明”。这说明战役的真正落实还是要视当时的政治情况演变而定,这也是日记作者的困惑之一。另外在这次会议上,并没有分析、传达作为党内高级干部应该了解的政治局势:“其次对目前时局中若干变化如蒋介石下野李宗仁的和谈等在全国人民中可能发生些什么作用,在我们党内可能产生什么倾向以及北平问题如何解决,将来大军南进时是否仍有此种情况的发生,国民党内部的情况以及在军事上敌人可能采取的方法这些问题虽也提到但很不明确。”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应与当时的政治局势走向尚不明朗有关。中共中央在决策时根据国民党的内部矛盾,确定了联(桂)倒(蒋)的方针,所以对当时的桂系李宗仁为代总统的南京国民政府该如何应对,还要视和谈的结果而定。

直到2月4号,日记中出现了研究部队编制和渡江的准备工作,并拟定了两套方案,以应对形势发展变化而导致的不断变动渡江时间问题。原来的5月到6月的渡江时间提前到4月,因此准备工作要提前一个月。因为中共中央3月19日指示电中,中共中央认为,由于4月1日谈判开始后4月5日前“即可判明谈判有无希望”。

但是到2月14日,秦基伟接到野战司令部的电话通知,渡江提前于三月初行动。作为一名军队指战员,听到通知第一考虑的便是时间变动对战役的影响。此时的敌人“处于混乱,部署未定”,“敌人内部矛盾尚未统一”,“正在进行和平攻势,悲观失望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水讯方面三四月间“正是江水下降时期,道路好走”,这些是有利条件。不利的方面如部队准备整训不充分,但是总的来说“早是利多害少”。此时的中共中央也持有同样的判断,“敌营混乱已极,长江防线有崩溃之势”(《杨尚昆日记》上册第35页),对敌我双方的利弊都做出了切实充分的考虑。

2月27日,15军作为先遣军,接到了向长江以南进军的号令。

为渡江所做的准备

整编充实军队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对人民解放军进行正规化建设。从当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进行整编。秦基伟原来所在的中原野战军组织三个兵团九个军,自身所在的队伍整编为十五军,“我们从此成为中共中央的正规军,正式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1949年2月3日日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4天之后,张显扬、聂济峰前来归建,高兴之余又不禁担忧起来,军队的补充士兵没有及时到位,又怕缺乏训练和思想动员而影响渡江战役。几天后,又因为熟悉的干部不少人被调走而感到惆怅。

3月5日,43师归建,面对军队出现的“政治质量低”“物资没有充分解决”“抽走干部”等“本位主义”现象,秦基伟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学习时事和中央精神、提升士气

在军队整训间隙,部队集中干部学习时事政治(2月15日日记),传达中央的有关决定。明白如何战斗,为何而战,这是革命军队异于传统军阀,也是解放军能够百战不殆的因素所在。同年2月19日,刘伯承司令员亲自下基层交代进军任务,一字一句分析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司令员亲自去基层下达指示,这一言一行会对基层的士兵产生多大的影响!同时也能够保证命令的彻底贯彻。

集中学习,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时局,对军队的士气有着极大的帮助。到3月1日,“此次经过月余时事学习,部队思想准备较之南渡黄河时思想动员与物质准备亦较为充分”。

猜你喜欢
渡江战役野战军渡江
吕蒙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
命题小品——一苇渡江
忆渡江战役第一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渡江战役中南京何以迅速获得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