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信社信用风险防控探析

2015-01-01 19:12王裕彬
当代县域经济 2015年7期
关键词:农信社信用风险管理

王裕彬

新形势下农信社信用风险防控探析

王裕彬

受“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因素影响,企业资金链趋紧,生产经营环境日渐艰难,由此引发的信用危机信号不断释放;再加之“异常活跃”的民间借贷融资等对金融环境的冲击影响,银行信用风险防控面临较大压力。面对新常态,农信社更需准确把握新的经济环境对信用风险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应对新的经济形势给信用风险管理带来的新挑战,重在机制,贵在持续,前瞻性采取防范措施。

信用风险加快暴露

——资金链趋紧下的企业诚信受考量。近年来,一些企业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贪大求全,盲目扩张,陷入非理性的“多元化发展”。在经济下行期,整体市场环境、产业政策乃至行业发展要求等发生变化或剧烈波动时,企业资金链条断裂风险最终不可避免。在此情况下,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将无从考量。企业财务信息失真,使农信社传统上依靠客户财务数据所构建的各种信贷风险预测预警机制都将一定程度上失灵,对信用风险的有效防控形成了巨大挑战。

——“形式合规”中的信用风险潜伏。目前,农信社对抵质押担保均有明确规定,以便在第一还款来源无法落实时更好地保障农信社债权。但部分基层社为迎合上级审贷标准及自身利益,往往只关注担保手续的有无,而不关注实际担保补偿能力,导致担保有名无实、担而不保,个别担保操作方式甚至成为各方都心知肚明的行业“潜规则”。

——“激励错配”使风险信息判断延误。多年来,农信社业绩考核年年加压、层层加码,压力责任往下走、收入报酬往上提“倒金字塔”式的激励机制错配,使基层社为竞争到客户,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审批,或不经任何尽职调查直接对客户的信贷需求进行承诺或者放款;甚至故意隐瞒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及风险状况,从而延误对风险的及时准确判断和处置。

——治理机制缺位导致失信成本较低。农信社信用风险的不断暴露,追根溯源还在于其治理机制改革不到位,风险管理技术及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不够,未能构建涵盖教育、征信、惩处的全方位、全区域完善的信用体系,导致恶意失信、恶意逃债的案例时有发生。

提前介入防患未然

——抓住风险源头,强化企业趋势分析。一是要紧密结合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实际,强化行业、产业、政策、企业趋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尽可能减少在企业危机来临前的“接盘行为”。二是要注重担保保障,尤其是要突出借款人信息和担保的可实现性。要始终将借款人的管理以及对借款人的监测、分析和评价作为第一要务。三是要对诚实守信企业在充分的趋势分析基础上,开展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差异化支持。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属于技术改造升级、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项目的合理信贷需求,在商业上可持续、风险可控和手续齐备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此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升信贷资产盈利能力,降低信用风险。

——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全面掌控风险隐患。一是常态化、多角度、连续性地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彻查企业关联架构、经营真实性、融资状况、担保圈风险以及诉讼查封信息等,摸清风险底数,及时准确发现和掌握风险动向。二是超前采取防范措施。对到期贷款提前开展风险排查,对存在逾期可能性的贷款提早介入,进行定点跟进与全程督办 ;按月调整高风险客户名单,对全社高风险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定期跟踪监测;按月调整不良信贷资产客户名单,对全社每月末不良客户及瑕疵贷款客户的风险状况及处置情况进行定期跟踪监测。三是适当调整处置策略。对涉及外部诈骗风险、股东贷款风险、股权及仓单管理风险、客户综合风险、非正规金融活动风险等重点领域进行排查。

——完善风险评级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一是创新管理理念。要坚决摈弃以往新官不理旧账的消极意识,农信社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各职员都要进行理念培训、信用风险管理培养。要突显农信社合规文化的引导力,让每个员工在合规经营文化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地学习风险信用管理知识,从知识、技术双重角度提升自身素养。二是建立操控性强的评级模型。要突出强化信贷业务流程尽职管理,调查环节必须做到“现场”“面签”“验证”,审查环节必须去“形式化”。做到让客户资料、市场数据导入模型中即可获得信用评级结果。不仅可以降低评级工作量,还能体现评级体系客户管理的针对性、风险管理的预见性、信用评级的真实性。三是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针对风险实际,一案一策,分类施治,既要对恶意逃废债务的失信企业严厉惩处,也要为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市场、有效益的诚信企业开绿灯慷慨解囊,更要对经营无望的“僵尸企业”亮红灯尽快处置。

——创新联动机制,积极探索风险管理新模式。一是完善激励机制。要从推动改革激励机制入手,形成权、责、利对等的激励约束体系。坚持业绩与风险考核并重,人不在岗,责必到人。同时各营业网点还应充分利用金融联络员人熟地熟,信息撑控全面及时的优势,积极探讨举报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对“失信者”形成高压态势。二是夯实长效机制。要认真组织,对每个案例风险暴露原因、处置情况、经验教训进行梳理。严格责任追究,建立远期风险暴露责任追溯机制,加大对上、对高管的责任追究力度。三是建立联动机制。要与金融同业加强横向合作,完善大额授信联合管理和债权人联席会机制,形成大额授信管理和风险处置中的行业信息共享,实现银行业“抱团取暖”“抱团维权”“抱团发展”。四是探讨“连带责任”新模式。建议积极与公检法等政府职能部门加强联动合作,探索以家为单位,建立诚信档案,对企业高管、中小微企业主、个体私营者实行“一人失信、全家连责”的问责机制,加大失信打击面及惩处力度,大幅度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无资可转、无处可逃、无路可跑,让信用真正成为企业和企业家的生命线、农信社员工的声誉线。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农村信用联社)

猜你喜欢
农信社信用风险管理
油气贸易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方法
农信社:云南省农信社与德宏州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河南省濮阳县联社:着力打遣“指尖上”的农信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