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发展中的金融支持

2015-01-02 03:52周睿超
金融经济 2015年20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金融经济

周睿超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中小城市发展中的金融支持

周睿超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中小城市是各种经济要素流动、集聚、扩散的节点,是完整城乡经济循环体系中的重要构件。而现代经济中金融具于核心地位,金融支持在金融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在中小城市发展中促进人口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基础设施。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能够差异巨大,应根据各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金融支持模式。

关键词:金融支持;中小城市

一、引言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较快的增长,社会实现稳定发展,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截至2014年末,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4.77%,中国657个设市城市中,中等城市有239个,小城市有261个,中小城市占了全国城市总数的76.1%。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承接和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城市体系。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相当的时间,而不断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是一项综合、系统的战略工程,依赖于现有的城乡体系。大城市作为中心,汇聚大量的生产要素,产出大量的商品、服务、信息,形成巨大的空间集聚、扩散效应。中小城市作为城市体系中的中层,一方面汇集农村的农产品、初级产品和资金向大城市进一步集中;另一个方面承接大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农村地区间,实现信息、技术、资金从大城市的扩散 它是广大农村地区接受各种经济社会服务、进行集中交易的场所。广大农村地区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产品、初级产品、资金和劳动力,同时从城市获得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可见中小城市是城乡之间各种经济要素流动、集聚、扩散的节点,连接城市间的“高级循环”和广大农村的“低级循环”,从而构成完整的城乡经济循环体系。中小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对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平衡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的平行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对专业化、多样化和高品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产生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发挥动员储蓄、分散风险、资本流动、降低监督和信息收集成本、优化项目选择和公司治理等功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通过自我评估和自我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演进过程,通过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这些既包括中小城市发展,也离不开中小城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现代社会中,金融在动员、利用和优化配资资本上起着核心的作用,因此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就需要金融支持的促进。

二、金融支持的内涵

金融支持是指金融体系通过发挥金融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影响和促进作用,金融支持的前提条件和存在基础在于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是指金融总量的增长,同时伴随金融结构的完善和优化,金融效率的提升和金融功能的完善。可见,金融支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金融发展条件下金融体系发挥功能的过程。

按照金融支持主导力量的不同,金融支持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性。其中市场主导型的主要特征是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核心作用,其主体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其以利益为导向,独立决策,依托金融市场来从事金融活动;而政府主导型的主要特征是政府行为和政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或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政府设立、或保证,不以营利为目的,来从事政策金融活动,其主体一般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二是政府加强或改善金融宏观调控,健全相关的金融制度,协调金融政策,完善金融基础设施,通过金融环境的改善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

根据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经济生活中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存在着多重均衡,既有存在高金融发展与高实体经济发展并存的高水平均衡,也存在低金融发展与低实体经济发展并存的低水平均衡。所谓金融支持,就是要不断消除那些抑制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因素,推动适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发展,使金融能够正常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三、中小城市发展中金融支持的作用途径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与经济内生增长理论相结合,指出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包括资积累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换效率,从而使得的投资增加,有利于资本的积累。而投资增加与资本积累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资本与劳动力的生产效率。

而中小城市发展是一项发展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人口的发展、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方面中小城市在人口规模和集中程度上远高于乡村,经济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已经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为周边地区的经济、服务、交易的中心;另一方面,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和集中程度与大城市、中心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规模、门类、功能都不够齐全,产业往往较为单一,经济对外依附性较强,基础设施与大城市、中心城市往往比较滞后。

因此金融支持中小城市发展就是发挥金融功能,在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方面通过资本积累、资本配置,促进技术进步、知识创新来实现其推动作用。

(一)金融支持与中小城市的人口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和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承载能力的饱和,中小城市在吸收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城市的人口发展就成为一个必然结果和必须面对的课题。中小城市的人口发展包括两层涵义:一方面是人口数量的增加,既包括中小城市原来居民的人口繁衍带来的人口增加,还包括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的迁移;另一方面是人口素质的提升,不论是原有的中小城市居民还是迁移来的农村人口,都要在是知识水平、技术能力、价值观念上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可见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提升人口素质是中小城市发展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人口素质的提升关系到人力资本的形成,也是现代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在物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人力资本是人口自身能力的体现,其能够将人的技能和知识转化为收入和利润。贝克尔指出人力资本的形成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资,这种投资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的信息等多种形式。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本积累积累的过程就是劳动力受到教育的过程。

金融支持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教育决策,进而影响影响人力资本积累。根据许多学者的考察发现在金融服务高度发达的地区,由于个人能够通过信贷市场为教育融资,因此不论其家庭条件如何,天赋高的人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在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地区,由于贫困家庭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不能为其子女的教育融资,阻碍了人力资本的积累。

金融支持还可以通过影响人均人力资本的报酬率,来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劳动力市场上人均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是普遍,存在着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现象,即相同能力的劳动者在报酬上不平等。贝克尔的研究表明当竞争压力较小时,较容易出现歧视现象,因为歧视的成本很小;当竞争加剧时,歧视成本上升,歧视现象减少。这样如果新企业进入的成本降低,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现象就会减少。金融支持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一方面避免由于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使得潜在的投资由于无力承担高风险而放弃投资,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投资的投资不必受限于其拥有的财富,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融资支持来进行创业。金融支持还可以对经营好的公司进行激励。这些都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有利于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促进个人、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可见金融支持可以通过为人们的教育融资、鼓励创业、促进竞争,为中小城市中转移的农村人口和原有城市人口,提供更大的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动力和激励。

(二)金融支持与中小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既包括各种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配置上的改善和提升;也包括产业之间“投入”和“产出”在数量比例关系上的改善。产业结构优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状况的改善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逐步趋于合理、不断升级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归根到底离不开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对外界技术的引入、模仿和学习。一方面,金融支持可以通过分散投资风险,增加投资者对于R&D项目的投资;还可以通过筛选出最优希望的企业与经理,从而引导资本更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对于外界的技术外溢出,金融支持可以通过降低获得技术的成本门槛,提高本地企业的吸收能力,使得其可以进行技术模仿、创新。

中小城市作为城市体系中的中间层,参与区域内大城市、中心城市的产业分工,往往由于某种特定优势和路径依赖,而形成为大城市、中心城市配套的向前、向后产业的集中,造成经济结构上的专业化。金融支持可以通过帮助中小城市吸收大城市、中心城市溢出的技术、管理、组织上的革新而加强其专业化和参与分工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帮助寻找与“新技术”相契合的知识或企业或产业优势,提升其在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三)金融支持与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基础设施是社会的先行资本,它为其它产业创造投资机会。所谓社会的先行成本包括电力、运输、通讯等所有基础工业,这些基础工业的发展必须先行于那些收益快的直接生产投资,它构成了社会经济的基础和国民经济的分摊成本。此外基础设施决定了中小城市对资本的吸引力,并影响其社会福利的水平。

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投资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往往投资巨大、投资期长,私人投资往往很难承担,同时基础设施带有非排他性,会引起搭便车、偏好的决定等问题。现代金融体系可以通过自身信息优势及监督优势,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进行鉴别和筛选,通过金融创新,增强流动性而降低风险性,汇聚多方面资本,引导其向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投资。

金融支持可以对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证券化、BOT等方式汇集资本来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减轻单纯依赖政府部门提供所带来的财政压力,减少政府决策、投资中的偏好的决定和寻租行为,甚至腐败现象。

四、我国中小城市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各区域中小城市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东部发达省份的中小城市往往与周围大城市、中心城市已经构成经济关系紧密的城市群,其中生产要素能够逐级流动,城市间形成分工合作的协作关系,各种服务、包括金融服务网络非常完善。而中西部省份的中小城市,大多经济发展滞后,有些严重依赖资源生产,经济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与周边地区的紧密的经济联系。可见我国在金融支持中小城市发展的政策上要更加注意各区域自身的特点和需要。

对于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小城市,由于其人口相对分散,产业结构不健全,还没有形成经济的集聚和扩散效应,自身金融发展水平低下,金融体系自身很难发挥其功能,就应该在金融支持的模式上选择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支持模式。对于第一产业为主的中小城市,应通过政策金融机构实施扶持性和优惠性的金融政策,同时在扩大就业、重大工程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金融扶持。

对于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中小城市,由于其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人口出现加速集中,初步表现出经济的集聚效应,则应帮助其自身金融体系完善发展,对其地方性金融机构进行扶持,鼓励其积极发挥金融功能,开展对地方产业发展具有专长的金融服务。

对于已经发展成熟的中小城市,由于其二、三都发展迅速,对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集聚和扩散效应,金融体系完善,则应以市场主导型的金融支持模式为主,鼓励其通过金融创新、区域金融合作来帮助其更好的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支持城市群建设。

参考文献:

[1] 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赵峥.中国城市化与金融支持[M].商务印书馆,2011.

[3] 周睿超.中小城市在增长极战略中的作用及其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金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