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创新支付结算推进服务三农——以宁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例

2015-01-02 03:52王叶青
金融经济 2015年20期
关键词:三农服务

王叶青

(浙江省农信联社宁波办事处,浙江 宁波 315000)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新支付结算推进服务三农——以宁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例

王叶青

(浙江省农信联社宁波办事处,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立足三农、服务三农、支持三农”为宗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服务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成长史,与业务发展相辅相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保持稳步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支付结算工具,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建设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服务好“三农”。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付结算工具和渠道的发展史,并分析现状剖析原因,找出不足,提出措施,力促为“三农”提供更到位、更优质、更合适的支付结算服务。

关键词:支付结算;服务;三农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服务的发展历史

(一)提供基础服务阶段

20多年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结算工具和渠道非常单一,一般为简单的收支服务。存取款先翻查手工台账,存款计息依靠算盘计算,支付速度慢,技能稍差的员工容易发生差错,后期通过应用计息器才解决计息的速度和正确度。支付工具一般为汇兑、支票转账等业务,结算通过人行建立的“手工交换”途径走账,包括同一县域联社下的各信用社之间,三天到账已是快速,五天、十天也算正常;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因缺少支付结算途径,不能自签汇票。

(二)克服结算瓶颈阶段

1996年起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管理,实现存取业务的快速办理,并先后建立县级、市级、省级综合业务系统和宁波市农村信用社市辖往来系统等,实现浙江农信系统内即时划款支付,解决大部分农村客户支付结算需要。

1997年起,通过代签其他银行的银行汇票(一般为农行、建行等)、应用农村信用社特约汇兑系统等解决客户全国内支付结算需要,并减少部分款项在途时间。

1998年起,应用人行宁波中心支行的“宁波市同城资金实时清算系统”,实现宁波同城内汇划业务即时到账。

2000年起,相继自签自办汇票、本票等支付结算工具,票据贴现和再贴现、宁波市辖银行本票、浙江省辖银行本票、银行承兑汇票、三省一市汇票、农信银全国汇票等相继在农村地区使用,克服支付结算工具单一的问题,逐渐丰富客户支付结算工具。

2003年起,开办外汇业务,可在农村地区直接办理简单的外汇业务。

2005年起,应用人行“支付系统”,农村客户可实现在全国内资金的快速结算。

2006年起,应用人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支票使用突破地域限制。

(三)新型工具建设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的银行在农村地区越设越多,客户对支付结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有效立足于行业竞争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奋力开发先进支付结算工具,创建电子化结算渠道,商务POS、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先进支付工具相继在农村地区使用。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服务现状

(一)合理布局,机构网点分布深入农村地区

为有效满足当地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实现服务网点乡镇街道全覆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动根据业务需求增设或升格网点,对于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区,通过增设非全日制网点、离行式自助银行等方法,有效解决当地村民和小微企业支付需要。宁波有乡镇(街道)152个,宁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9个法人机构,至2014年末,共设物理网点682个、自助银行385个,其中农村物理网点有465个、自助银行300个,有效满足了当地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二)创新产品,“微银行”建设深入水村山郭

为填补金融服务空白村,攻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对于地处偏远、人口较分散的山区、农区,普及“微银行”建设,借助便民自助终端、小额POS机等新型支付机具,与村级经济组织、便利店、商家等合作,积极推行便民金融服务点创建,实现柜面服务的延伸模式,特别是便民自助终端可卡折两用,受到农村客户的普遍欢迎;增设硬币兑换机,解决农村客户硬币兑换难题。从而满足末梢农村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有效提升农村支付服务。至2014年末,已建设村级便民服务点2402个;布放便民助农终端1462台,累计业务笔数270万笔,累计金额12.6亿元;布放助农小额POS机738台,累计取款笔数6091笔,累计取款金额262万元;已布放7台硬币兑换机,很好的回笼、盘活了农村居民家中的沉淀小额资金。

目前“微银行”的金融功能包括:小额存款、取款、转账、密码修改、查询、缴费(水、电、煤气、电话、电视、手机充值)、贷款申请基础资料受理等功能,基本实现 “基础金融不出村(社区)、综合金融不出乡镇(街道)”的金融服务。

(三)畅通渠道,电子支付结算深入农居乡舍

为切实推进浙江省农村“易(e)支付工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着力加快推进电子结算渠道建设,将传统业务与电子化结算方式有力结合,相继推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电子支付业务,并加大小额POS机、自助存取款机的布放力度,尽力满足广大农村客户支付需求。至2014年底,宁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上银行开户数41万户,累计交易笔数796万笔,累计交易金额达5730亿元;手机银行签约户数31万户,累计交易笔数约86万笔,累计交易金额54亿元;电话银行签约户数3.9万户;布设POS机约1.1万台、小额POS机738台、自助存取款机1271台、电话宝699台,畅通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渠道,并有效推进用卡环境建设。

(四)有效配置,支付工具应用深入农村网点

为解决农村地区支付结算难题,宁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推行支付系统和工具向农村网点延伸,通过系统开放、人员增设、调整流程、加强管理等措施,在有效风险控制的前提下,无论是人行支付系统、同城系统,还是农信系统自有的农信银系统,几乎均实现基础网点的直接应用,汇票、本票、支票、汇兑等支付结算工具在大部分基层农村网点进行配置,提高支付服务效率,缩短支付服务半径。

(五)让利于民,惠农金融服务深入农村客户

为深入推进宁波农信普金融工程,真正实现让利惠农,提供部分业务减免费用、公共事业缴费代扣业务打折优惠、以及贷款利率优惠等惠农服务,主要有一是使用银行卡直接免年费、免开卡费、免短信通知费、免ATM跨行取款手续费、免ATM跨行转账手续费等费用;二是在部分行社实施“公共事业缴费一卡通”签约打折优惠,对签约客户支付水费、电费、煤气费、有线电视费等业务实行折扣返利;三是部分行社对失地农民提供基准利率(含)以下的农保转社保费用贷款。

三、支付结算服务发展改革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政策扶持,减轻历史沉重包袱

1997年,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脱钩后的第一年,宁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当年账面亏损2800多万元,165个信用社(其中鄞州农村信用联社已改制成一级法人),亏损信用社有35家,大部分信用社微盈。但至2014年底,已实现几十亿的净利润,这离不开国家各项政策支持。熟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的人都知道,在现有的权益科目中存在名为“国家扶持资金”的科目,这个科目反映的是历年来国家为减轻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而出台各种扶持政策下的减免资金或补贴资金,金额超过10亿元。此外,2003年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实施,为农村信用社提供央行专项票据约9.4亿元,进一步化解了不良贷款重负。这些措施为农村信用社轻装上阵提供了可能,为后续的业务发展打下基石。

(二)行业平台搭建,解决支付结算瓶颈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渠道的畅通无阻,得益于央行系统平台的搭建和对农村信用社结算工具应用的逐步开放。工农中建交等大行很早就有自己的网络优势和系统优势,支付结算渠道畅通无阻,曾经有一段时期,农村信用社几乎完全依赖这些大行来解决支付结算问题,如代签汇票、代理汇兑等,无论在途结算时间是三五天、甚至十天半月,但农村信用社均是当日划款,免息期资金收益权均与农村信用社无关。自人行逐步搭建宁波同城系统、电子汇划天地对接系统、支付系统,并允许自签汇票、自签本票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付结算如小溪汇入大海,结算瓶颈的解决为以后的业务拓展提供了保障。

(三)自身快速发展,积累丰厚财务盈余

与1997年相比,宁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已超过12倍;贷款增长翻了12翻;资产增长近10倍。自身业务的发展,促使收益增加,在财力保障下,自建综合业务系统、应用行业支付结算平台和工具成为可能,支付结算问题的解决,提升了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吸引了客户,反过来促使业务的快速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能力拓展结算渠道,铺设结算用具,推广新型结算工具。

(四)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可持续业务经营

财力的丰足依赖于客户的贡献,只有满足“三农”对支付结算服务的需求,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才能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满足客户。同时,客户对支付结算服务需求的提升,促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优化支付结算服务,创新出适合的支付结算产品,实现业务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四、目前支付结算服务中存在的不足

(一)非现金支付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难

受农村地区人口结构、文化水平、支付习惯等因素影响,一是大部分农村客户始终习惯于传统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交易,银行卡、网银、电话银行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渠道在农村地区使用面较窄,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只接受能“看到”金额的存折或存单;二是在农村区域接受自助机具较慢,对于设置的自助银行、自助机具、便民自助终端应用不足,喜欢到物理网点办理业务;三是缺少农村地区的信用工程建设,信用卡的应用环境建设较难;四是存量折换卡推进难,因大部分存量存折建立有代发工资、社农保直补、扣费签约等关系,折换卡涉及多头信息调整,沟通协调推进较难。

(二)农村地区服务成本与经济效益不匹配

农村金融服务尚未覆盖的地区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存款较少、贷款需求不旺,铺设营业网点、自助机具等支付的设备成本、管理成本,得不到有效回报。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下存贷利差收窄、营运成本增加等不利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实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收益核算,设置以服务为目的的低效网点、低效机具,财务压力难以承受。

(三)“微银行”建设亟待完善

一是“微银行”发展不均衡,选址或宣传不理想,部分便民服务点业务量极少,难以发挥支付结算服务作用;二是目前较多的“微银行”建立在村级行政服务中心,服务时间受村级组织节假日影响,服务时间相对较短;三是“微银行”属于新兴服务方式,日常操作规范、业务风险管理等尚待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服务种类比较少,尚需继续探索和完善。

(四)传统票据业务萎缩,电子商业汇票推广难

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三省一市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等票据结算的开通,曾经一度对解决农村支付结算问题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高速发展,网银、手机银行、通存通兑、自助机具转账等新型支付工具和结算方式的出现,使票据结算业务正在萎缩。至2014年底,开通三省一市汇票的机构有191个,发生业务机构为42个,其中部分县域行社未发生业务,累计整年发生笔数仅为426笔;开通银行本票的机构277个,全年累计签发249笔,集中在个别行社,其中7个县域行社业务量为0。主要原因是现代化技术实现的全方位通存通兑业务、实时汇划业务、网上银行汇款、手机银行支付等支付渠道,已足可替代票据结算功能,且在其操作上、速度上均优于票据。

商业汇票具有延期付款和贴现的特点,仍能保持一定的应用量,但电子商业汇票在农村地区推行较难,仍难解决商业汇票伪造票据风险和瑕疵票据结算难的问题。2014年宁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仅在1个城区行发生519笔,其他8个行社的电票业务量为0。原因一是农村客户习惯于“看得见”的纸质票据,对“看不见”的电子商业汇票存在排斥感;二是电子商业汇票转让需要应用系统的支持,对于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要求高,对农村客户的适用性较差;三是电子商业汇票使用需顾及对方收款单位的意愿。

五、进一步提高支付结算服务的措施方法

(一)加强业务宣传力度,推进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应用

结合行业管理部门积极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契机,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画,柜面发放宣传资料,走入社区、农区、校区、闹市区设点宣传,发挥金融联络员、金融特派员等人缘宣传优势等,推进对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应用宣传,普及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优点,逐渐纠正农村居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识偏差,逐步引导应用习惯。

(二)推行村村通网格化服务,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一是构建网格化服务体系,继续发挥“微银行”效能,根据业务数量、预计前景和外围因素,通过调查分析适当调整、增加便民服务点,选好址、选好人,促使“微银行”真正发挥农村支付服务作用;二是尝试设置农村流动金融服务,购置流动服务车,应用3G移动技术,为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农村客户提供开办银行卡、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特殊业务,以此弥补自动存取款机、便民自助终端、小额POS机等无法实现的服务;三是继续创新适合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工具,更好的服务三农。

(三)借助银政合作平台,创建农村客户信息档案

从目前银政合作平台收集现有农村客户的信息资料,分析政府补贴、医保、社保、土保等数据情况,建立农村客户信息数据档案,尝试农村客户内部资信评定,拓展小额信用贷款、信用卡业务,实现农村客户享受与城镇客户相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优胜劣汰结算工具,减轻风险管理压力

针对银行本票、三省一市汇票、银行汇票等使用萎缩现状,对真正无业务需求的网点上收票据签发权限或集中票据签发权限,减少管理风险。同时建议行业管理部门根据“新旧交替”的发展规则,考虑这些票据结算工具退出历史舞台。将这些节省的资源投入到适合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工具和渠道建设中,如便民自助终端、自动存取款机、小额硬币兑换机等建设中,更好的服务“三农”。

猜你喜欢
三农服务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