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促进安徽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5-01-02 13:42胡功杰
当代经济 2015年34期
关键词:皖江皖北十三五

○胡功杰 李 源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相互叠加的特定时期,对未来“四化”同步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聚焦安徽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提出符合安徽省实际情况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对安徽省打造区域品牌,构筑竞争优势以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内涵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三大战略体现了新常态下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1、区域协调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三大战略打破之前主要以省域为单位、国家战略全覆盖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主体功能为导向,重点支持京津冀、沿江、沿海、沿边等实力最强、潜力最大的区域发展。通过这些地区引领带动,沟通东中西,平衡南北方,从而实现发展空间的全面拓展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

2、区域协调发展以居民收入同步提高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从大国区域发展经验看,并非所有地区都要发展同样的产业、集聚同样的人口,一些地区可能跳过工业化直接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三大战略从我国的大国国情出发,支持综合承载力强的区域加快发展,引导人口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加速流动,反哺和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同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3、区域协调发展以新型战略平台为抓手

为推动三大战略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加快自由贸易区、国家级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战略平台建设步伐。2013年国家首设上海自由贸易区,之后广州、天津、福建等相继获批。去年以来,国家级新区建设明显提速,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新区13家,其中长江经济带7家。此外,包括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等在内的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在扩大开放、促进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4、区域协调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

三大战略彰显一盘棋思想,着力理顺体制机制,打破碎片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地区与地区、产业转移与生态保护等关系,不搞政策洼地,不搞拉郎配。国家长江经济带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形成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等都在积极推进过程中。

二、深刻认识安徽省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高度重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成功实现了皖江、皖北、大别山片区和皖南地区的国家战略全覆盖,全省四大板块彰显特色、多级支撑的区域增长格局已逐步形成,但受制于发展基础,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

1、板块间经济发展差距尤为明显

全省四大板块中,皖南和大别山地区主要为限制开发区域,经济发展不以工业化为发展方向,但同属于平原地区的皖江和皖北地区发展差距明显。常住人口占全省42.9%的皖北6市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仅占27.7%,人均GDP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4.2%。而常住人口占全省45.4%的皖江8市地区生产总值占比高达65.6%。2014年皖江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北六市、合肥经济圈分别高0.7、1.1和2.5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后劲普遍强于其他板块。

2、人口流动与资源承载力不匹配

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安徽省常住人口回流现象有所增加,在新增人口中,综合承载力较弱的皖北地区吸纳较多,人口流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的问题突出。从常住人口看,2011—2014年全省新增115.5万人,其中皖北地区新增60.9万人,占全省的52.8%,高于2014年皖北地区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42.9%);皖江地区新增53.2万人,占比46%,马、芜、铜、池、宜沿江5市占比16%。从城镇常住人口看,2011—2014年全省新增312.3万人,皖北地区新增134.6万人,占比达到43.1%;皖江地区新增170.3万人,占比54.5%,沿江5市占比21.1%。

3、贫富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小

2014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3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1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2.5∶1,其中,皖北地区除淮南、蚌埠和亳州外,其他3市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皖江8座城市全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2014年,皖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下降了16%,低于皖江地区2.6个百分点,皖北地区调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全省城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77年,农村为7.59年,比城镇少2.18年;2014年淮南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9212元,在全省最高,是最低宿州市39002元的1.52倍;铜陵市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67.6张,是最低亳州市(27.9张)的2.43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历史欠账,成为“十三五”时期安徽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建设难以回避的问题之一。

5、国家级战略平台亟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皖江、皖南、皖北和大别山区虽已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刚刚破题,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仍在起步过程中,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则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此外,安徽省尚没有新形势下引领区域发展的自由贸易区、国家级新区等新型战略平台。从海关特殊监管区来看,安徽省目前也仅有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出口加工区、芜湖出口加工区3家,少于江西的5家,更少于上海的10家、江苏的18家。

6、中心城市能级和带动力不强

新世纪以来,安徽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市迅速崛起,但总体看中心城市规模和影响力不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目前安徽省尚没有市区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只有5个,远少于江苏和浙江。合肥市区人口和人均GDP均仅为南京、杭州的2/3,建成区面积仅为南京、杭州的56%和83%,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定位还有较大差距。

三、切实找准促进安徽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点

适应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十三五”时期,安徽省有必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进经济产业非均衡布局,带动和促进民生社会协调发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战略平台建设,切实形成区域协调的政策制度保障。

1、推动省域政策统筹,增强区域自生能力

新常态下,各地通过拼资源环境、拼政策优惠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难度越来越大。国务院62号文虽然没有最终实施,但国家清理规范税收优惠、引导各地转变发展思路的导向和趋势非常明确。我们应早作谋划,切实按照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对省级层面区域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对各地的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规范,最大程度地消除政策洼地,促进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同时,建立对贫困地区、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系统政策,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2、加快国家级战略平台升级,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继续推进皖江、皖南、皖北和大别山四大国家区域战略规划实施,同时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轴带、重点板块的开发力度。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把皖江开发开放放在全省发展的首要位置,重点推进合芜马、合宁、合铜池三条主轴带建设,加密合肥“核”与皖江“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提升沪宁合主轴带功能。同时,抓紧谋划申报设立国家级新区,支持有条件的市设立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鼓励国家级开发区和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争创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

3、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人口有序转移

区域协调发展最终要落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十三五”时期,安徽省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人口布局和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明确支持皖北、皖西以及皖南地区开展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加大对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交通改造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转移,逐步提高农业人均产出率,同步增加农业人口收入。重点支持皖江地区重点开发区域发展,将土地指标、信贷资金等发展要素向皖江地区倾斜,探索将“增减挂”扩大到全省范围,吸引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向皖江地区集聚。

[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Z].2015.

[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Z].2013.

[3]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Z].2013.

[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的通知[Z].2015.

[5]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皖区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4.

[6]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纲要(2013—2020年)[Z].2014.

[7]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Z].2012.

[8]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通知[Z].2013.

猜你喜欢
皖江皖北十三五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60亿!皖江金租巨额融资
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
激荡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