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科普投入条件下的陕西省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创建工作——从全省科普统计调查数据分析

2015-01-02 07:31赵艳君
中国科技信息 2015年1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示范县示范点

赵艳君 颜 玲 刘 薇

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现代农业信息中心

文章结合陕西省科普统计调查数据,从不同科普投入力度,即科普经费、科普人员及科普基础设施等研究了陕西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现状,指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科普工作时,存在着科普经费投入有差异且筹资渠道单一,科普人员投入有区别且分布不均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同等问题。并针对推动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科普工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创建科普示范县(市、区)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是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创建科普示范县(市、区)工作是在不同区域、不同基础上,结合不同的资源来开展的。探索在不同科普投入条件下开展科普示范县(市、区)工作,对于推动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普示范县(市、区)建设,促进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本文依据陕西省科普统计调查数据,从科普经费、科普人员及科普基础设施等方面,研究了不同科普投入力度下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情况,指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普示范县(市、区)开展科普工作时,存在着科普经费投入有差异且筹资渠道单一,科普人员投入有区别且分布不均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同等问题。并就推动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科普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1 陕西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情况

1998年,中国科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陕西省的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也拉开了序幕。2001年至2004年,全省已取得了22 个第一、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目前,全省共有28 个县(市、区)参加了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其中包括18 个县,10 个区)。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开展科普工作以来,各科普示范点都结合自身特色、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优势产业开展了科普工作,并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也呈现出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形成了科普组织网络,组建了科普队伍。镇安县组建了以县乡两级科协为主体,以学会、协会和农技协为纽带,以科普讲师团、科普志愿者、农村科技带头人、科普惠农信息员为基础的科普工作队伍网络。二是,科普的组织机构从市、县、基地延伸到示范点,组织机构健全。渭南市完善了以渭南市科协为龙头,县级科协为骨干,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纽带,科普示范基地、示范户为辐射点的四级科普服务体系。三是、科普经费有保障,列入财政预算。略阳县从2011年开始人均科普经费按照0.8 元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到位。柞水县每年将科普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2009年县财政预算科普专项经费21.2 万元,比2008年的10.2 万元增加11 万元,2010年县财政预算科普专项经费27.2 万元,比2009年增加6 万元。四是,基层科普设施建设有规模,成为开展科普活动的宣传阵地。韩城市共建成科普示范基地136 个,建设了人民路科普画廊、大型科普广场和科普宣传街,建成了2 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 个科普特色学校,3 个科普活动中心,15 个科普咨询服务部,15 个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配备了科普宣传设备。全市60%以上的村有科普专栏、科普夜校、科普图书室等活动点,275 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科技副村长和科普宣传员,形成了完备的科普工作组织网络体系。

2 陕西省科普示范县(市、区)科普经费投入

科普投入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科技教育的投入,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普经费投入作为科普投入的核心是创建科普示范县(市、区)的支撑体系,它决定着创建科普示范县(市、区)工作的进度、规模、质量和示范作用。

全省科普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省科普经费投入比2010年增长了46.82%,且2008年至2012年期间,全省科普经费投入都保持了稳定增长,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资金的保障。

表1 陕西省科普示范县(市、区)科普经费投入

根据科普统计数据,由表1 可见,2010年,全省科普示范县(区)共投入科普经费3367.4 万元,占全省总经费的22.53%。投入最高的依次是未央区、雁塔区和阎良区,这三个地区的科普经费投入之和占科普示范点总经费的34.75%。投入最高和最低的区县相差9 倍。2012年,全省科普示范县(区)共投入科普经费5361.2 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59%。投入最高的依次是莲湖区、未央区和雁塔区,这三个地区的投入之和占科普示范点总经费的48.83%。投入最高和最低的区县相差66 倍。从增长速度来看,增长最快的是莲湖区,增长了424%,其次是永寿县,增长了213%,然后是旬邑县和靖边县,均增长了204%。由此可见,全省科普示范县(区)投入科普经费稳步增长,但各区县之间差别很大,投入的程度不同,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表2 陕西省科普示范县(市、区)科普人员投入

3 陕西省科普示范县(市、区)科普人员投入

科普人员是科普活动的组织者、科学技术的传播者,是我省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反映了该地区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

全省科普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省科普人员比2010年增长了42.61%,且2008年至2012年期间,全省科普人员都保持了稳定增长,全省已经建立了一支比较稳定的科普工作队伍。

根据科普统计数据,由表2 可见,2010年,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共投入科普人员1.92 万人,占全省科普人员总数的26.34%。科普人员投入最多的依次是南郑县、商州区、汉台区。科普人员投入最少的是永寿县,仅为南郑县的3%。2012年,全省科普示范县(区)共投入科普人员3.08 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60.70%。科普人员投入最高的依次是南郑县、蒲城县、汉台区。科普人员投入最少的是扶风县,仅为南郑县的3.07%。从增长速度来看,增长最快的是莲湖区,增长了848.23%,其次是永寿县,增长了529.82%,蒲城县和阎良区都分别增长了478.13%和453.38%。由此可见,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投入的科普人员数量上差别很大,导致从事科普事业、开展科普工作的科普人员分布极其不均衡。

4 科普示范县(市、区)科普宣传设施建设

科普场地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科普示范县(市、区)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科技培训等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表3 介绍了建立在科普示范县(市、区)公共场所的科普宣传场地,主要指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科普画廊和科普宣传专用车等4 类。

表3 陕西省科普示范县(市、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由表3 可见,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建立的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和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数量上差异显著,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市也有明显的差别,从建立的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来看,西安市雁塔区几乎是碑林区的3 倍,渭南市临渭区几乎是潼关县的20 倍;从建立的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来看,渭南市蒲城县是潼关县的4 倍多,宝鸡市岐山县是扶风县的13倍多。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投入科普工作的专用车辆呈现出较大的差别,莲湖区投入最多,碑林区、蒲城县、靖边县等5 个示范点都至少有一辆,横山县与略阳县没有专门用于科普工作的车辆;科普画廊是建立在公共场所宣传科普知识的橱窗,长10 米以上为一块。建立在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的科普画廊数量上差别较大,最多的永寿县与最低的新城区相差96倍。在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中,面向市区的科普示范市着重建设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像碑林区、莲湖区等,面向农村的科普示范县着重建设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像旬邑县、定边县、旬阳县等。由此可见,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投入建设的科普宣传设施力度不同,差异显著,且多数示范点都结合自身特点和区域特色有所侧重,重点突出。

5 陕西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陕西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在创建科普工作过程中带动了大批科普示范乡(镇)、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基地的发展,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普工作的局面。可是,在创建工作中,还存在着缺乏系统、长效的科普工作机制,科普经费投入差异明显且筹资渠道单一,科普人员投入有区别且分布不均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同等问题。现就推动陕西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建设,开展科普示范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并持续推进科普工作长效机制。①推进领导负责机制。各科普示范县(市、区)所在的政府要高度重视创建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通过政策引导、管理规范,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科普工作的领导;②推动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在全省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各科普示范县(市、区)要能够以科普联席制度为依托,统筹协调和组织各示范点的科普工作,形成上下联动,互相协调的局面。③全面形成动员机制。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各示范点要建立从市、县、基地到示范点的动员协调、有机配合机制,形成全民参与、全面动员机制。④推进建立科普示范机制。在科普示范县(市、区)成立的科协、群众团体、农技协及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应发挥已经形成的科普服务体系,推进建设科普示范机制,加强科普示范基地的创建、示范工作。

二、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标准》中对科普经费提出了要求:“科普专项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并明显高于同等地区的平均水平,老少边贫地区最低不能低于人均0.30 元,且年科普工作经费不得少于8 万元。”因此,全省要按照上述《标准》的要求,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大科普经费投入:①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投入的科普经费,尤其是要增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科普示范点和经费极其短缺的示范点科普经费投入。建议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认真安排落实有关科普的经费,逐年要有所提高;②加大自身经费投入。科普示范县(市、区)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自行筹措资金,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合理安排科普经费的投入。

三、拓宽科普经费投入的筹集渠道和方式。根据科普统计数据,政府拨款是全省科普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渠道。2010年,全省科普经费筹集额有近70%来源于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与自筹资金共占24.4%。全省科普经费来源单一,尚未形成政府投入,公益性事业和市场经营相结合的科普投入体系。因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拓宽科普经费投入渠道:①引进市场机制。科普事业应积极引进市场机制与运作方式,努力拓宽科普投资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增加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普资金投入机制。②争取社会帮助支持。在科普示范县(市、区)内,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鼓励社会各界热心于科普事业的团体和个人捐赠。③吸引企业资金投入。通过政府引导,吸引企事业单位对科普事业投入资金。可以尝试科普活动的同时,为企业开展一定范围内的宣传、展览、推广等有偿服务。并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原则,示范点与企业互相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使企业愿意为科普投入资金支持。

四、增加科普人员投入。《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标准》中对组建科普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层科普队伍要发展壮大。建立由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团(讲师团);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建有科普志愿者队伍,并经常开展各种科普活动;80%以上的行政村有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科普员,形成以科技致富能手为主体的农民科普队伍”。因此,全省要按照上述《标准》的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加科普人员投入,改善分布不均衡的现象:①采取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来提高科普从业者的社会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并加强组织建设;②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格局。各级政府应动员科普人员投入比较低的示范点内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等力量参与科普工作,形成政府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事业发展大协作的格局;③增加科普志愿者和农民科普人员。科普人员投入比较低的科普示范县(市、区)要增加科普人员投入。在面向城市的科普示范社区中,吸引专家、科技工作者组成科技服务讲师团成为科普志愿者;在面向农村的科普示范县中,成立由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农技协专家为主体的农民科普队伍。

五、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对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目标:“全国所有的县(市、区)拥有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县(市、区)、街道(乡镇)、城乡社区(村)的公共活动场所建有科普活动室(站)、科普画廊,并能定期更新科普内容,全国有条件的县(市、区)拥有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设施。”根据国家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结合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实际情况、自身特色和区域优势,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建设科普基础设施:①依托现有社会设施建设科普场所。在科普示范市、区,依托社区工作站、老年活动中心等设立科普活动专用室,依托图书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综合性的科普活动场所;在农村科普示范点,依托村(社区)的文化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科普活动室,依托农村科技专家大院、农技协会设立农村科普(技)活动站。②加大科普大篷车建设力度。政府应向科普示范点增加科普大篷车配发数量。另外,鼓励有条件的示范点发展符合当地需求的流动科普设施,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各类流动科普设施的研制、配发和运行。③提高展教水平,增加展教资源,提升展教功能。要切实提高全省各科普示范点的展教水平,对展教人员开展培训,提升业务素质。要增加展教资源,使各科普示范点要拥有一批适应不同类型科普设施需求的展教资源。要提升展教功能,使展教的内容互动性、展出的形式多样性及展教的资源时效性,增强科普基础设施的吸引力和整体的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示范县示范点
清徐县成功创建2020年度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
山西省3地上榜“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
我是天文演说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科普活动
示范点打造切忌堆“盆景”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示范县样板路“四好”的浙江样本
示范县 谈创建——2017年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亮点纪实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宾县 党建示范点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