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陆氏音系“从、邪”二母分合考

2015-01-02 08:44王怀中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陆氏音系释文

王怀中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经典释文》(以下简称《释文》)是一部广泛汇集汉魏六朝学者注释先秦经典之成果的著作,共涉及二百三十余家的音切及训诂资料,这些资料对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对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陆元朗,字德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朝陈至唐初有名的经学家。历任陈、隋两代国子助教,入唐后任国子博士,封吴县男。陆氏精于经学,著述丰富,除《经典释文》一书外,尚有《老子疏》《易疏》等著作。

《释文》中凡是置于首位且未标明姓氏的音切均为陆氏所定的标准音,这些音切代表了南朝末至唐初(公元六世纪后期至七世纪前期)的汉语语音系统。对这些注音进行研究,可以考订出汉魏六朝时期的语音系统,并且可以由此探求出汉语语音从上古到中古发展演变的线索。本文旨在探讨陆氏音系中齿音“从、邪”两个声母的分合问题。

《释文》陆氏音系中齿头音“从、邪”两母的分合问题音韵学界多有讨论。王力《〈释文〉反切考》指出:“《释文》时代,恐怕从邪已经分立,不过具体的字归类和后世不同罢了。待再详考。”[1]23-77邵荣芬《〈经典释文〉音系》认为,《释文》“精组的精、清、心三母各为一类,与《广韵》同,从、邪两母不分,与《广韵》异”[2]86。沈建民《〈经典释文〉音切研究》认为“陆德明是南人,从邪不分应是意料中的事”、“当时的标准音中从邪是有别的”、“有些混切的字可能是两读”[3]58-63。寻仲臣、张文敏认为,《释文》的反切应是从邪分立。裘燮君认为“《释文》‘从、邪’‘船、禅’两读是从‘从邪’‘船禅’合一向‘从、邪’‘船、禅’分立的演变,尚不同于《切韵》的‘从、邪’‘船、禅’分立。”

由于各家对陆氏音系“从、邪”两母分合的看法分歧较大,故本文对《释文》陆氏音的反切作了穷尽式考察,以下是考察结果。

一、陆氏音系“从、邪”二母分切的系联结果

我们运用系联法、统计法等方法对《经典释文》陆氏音切作了穷尽式考察,系联法以罗常培先生的系联条例为基础[4]157-158:

第一,反切上字同用、互用、递用者。

第二,反切上字《释文》未著切语而据其直音之切语系联者。

第三,反切上字在《释文》中无切语与直音可稽,而据其所切字中同音异切之上字系联者。

在罗先生系联条例的基础上,我们将系联《释文》声类的条例细化为以下几条:

(1)同一个被切字(非多音字,或虽为多音但分属不同韵部的字)有多条切语,如果其反切下字相同,其反切上字即可系联在一起。

(2)如果某个反切上字《释文》中有反切,可依据其反切上字系联。

(3)反切上字不能系联,则考察其被切字各条反切的反切下字。如果反切下字韵母声调相同,上字也可系联在一起。

(4)对于多音字,按照《释文》的实际情况并考察典籍原文或参考他书分别系联,必要时参考《广韵》。

(5)如果缺乏证据上字不能直接系联,则看该上字或者被切字在《释文》中的直音情况。必要时依据直音而定。

(6)确实无法系联者,依据《广韵》反切而定。

(7)《释文》中有不同声母间混切的用例,系联时参照《广韵》,避免单纯依靠系联而出现错误。

(8)《释文》中有不少不同部位声纽间的混切,为了保证系联准确,须将各声纽仔细区分,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系联的混乱。

依据上述系联条例,我们将陆氏反切的齿头音系联为五类,并采用本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反切上字为声类名称。这五类声类是:子类、七类、才类、息类、似类。其中“才类(从母)、似类(邪母)”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才类

才类(以从母字作反切上字的)反切共303条862次①,其中以“从”切“从”284条837次,以“精”切“从”5条7次,以“从”切“邪”12条16次,以“从”切“崇”2条2次。共有反切上字21个,按出现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

才在徂疾捷贱字昨茨慈钱秦罪存齐情自杂财曹从

系联结果共有两组:

甲组:

才在字慈(藉:才夜、在夜、字夜、慈夜)徂贱钱(饯:徂浅、贱浅、钱浅、在浅)疾茨(缯:疾陵、茨陵、才陵、在陵)秦情(瘠:秦昔、情昔、在昔)昨(酨:昨再、才再)捷(潜:捷盐、昨盐)曹(凿:曹报、才报、在报)罪(摧:罪雷、在雷、昨雷)存(鐏:徂闷、存闷)齐(荠:齐礼、才礼)自(餈:自私、在私、才私)杂(杂:徂合)从(踖:在亦、从亦)

说明:先列《释文》陆氏的反切上字,其后在括号内列出这些反切上字的被切字(顿号前)以及反切(顿号后)。下同。

乙组:

财(餈:财资)

说明:乙组“财”作为反切上字只有一次,无法直接与甲组其它上字系联。考《释文》,发现“资、私”在声母相同的条件下可以作同一字的切下字,如:茨:徐资反(P232)②、徐私反(P328),说明“资、私”二字韵母相同。既然二字韵母相同,则“财资反”与甲组“自私反、在私反、才私反”三条切语当属同音异切,据此可将乙组与甲组系联起来。此外,在《释文》直音中,“财,音才”(P82、P127),说明“财、才”同音,据此亦可系联。

(二)似类

本类即用邪母字作反切上字的反切共102条282次,其中以“邪”切“邪”60条225次,以“邪”切“从”39条54次,以“邪”切“心”2条2次,以“邪”切“精”1条1次。共有反切上字11个,按出现次数依次为:

似徐囚详嗣辞翔词夕祀俗

系联结果有五组:

甲组:

似徐(焰:似廉、徐亷)囚(彗:囚岁、似岁)辞(徇:辞俊、似俊)词(兕:词履、徐履)夕(焰:夕廉、似廉)祀(茨:祀咨、徐咨)

说明:《释文》中“祀”字作反切上字共有两次:“茨,祀咨反”、“疵,祀知反”。“茨、疵”均属从母,本文视这两条切语均为以“邪”切“从”的混切(系联时采用“茨”的“祀咨反”和“徐咨反”两条切语,其中“徐咨反”也属以“邪”切“从”的混切),这里所以将“祀”归入“似”类,是根据《广韵》切语“祀:详里切”来确定的。

乙组:

详(褏:详又;袖:徐又)

说明:乙组“褏袖”为异体字,故“详又、徐又”实为一音,可以和甲组系联。

丙组:

嗣(祠:嗣思、嗣丝)

说明:丙组“嗣”只为“祠”作切上字,无法系联。查《释文》“嗣”给“食飤饲”作注音155次,而“食飤饲”三字为古今字,“飤”字《释文》“囚志反”(P1680),可以和甲组系联,并通过甲组与乙组字系联。《释文》中还有“祠,音词(P637、P670、P683、P1602);祠,音辞(P164、P921、P1215)”两条直音,也可作为“嗣”和其它几组能够系联的证据。

丁组:

俗(聚:俗裕)

说明:丁组“俗”作切上字只出现一次,并且是给从母字作切上字。《释文》有“续,音俗”(1340)一条直音,又有“续,似欲反”(1607),据此可以将“俗”与甲组并继而同乙丙两组系联起来。

戊组:

翔(象:翔丈)

说明:戊组“翔”作反切上字也只有一次,无法直接系联。考《释文》有“翔,音详”的直音,据此可将“翔”和乙组系联。

除上述反切之外,还有一条以“邪”切“以”的反切:“阎:似廉反”(P1119),可能有误,故存疑不录。

从以上系联结果看,“才类”和“似类”似乎可以分为两类。不过,在《释文》中尚存在着不少“从、邪”混切的反切,不容忽视。下面我们具体看“从、邪”两母混切的现象。

二、陆氏音系“从、邪”二母混切的系联结果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7]530颜文中,“钱贱”属“从”母,“涎羡”属“邪”母;“石是”属“禅”母,“射舐”属“船”母。这段话说明南人语音“从、邪”不分、“船、禅”不分。本文发现陆氏音“从、邪”不分的现象也很明显。

“从、邪”两类声母字在《释文》中共有反切395条1132次,具体情况详下表:

表1 有关陆氏从、邪二母的全部反切总表

“从、邪”两类字共有音和切344条,占总数近87.09%;类隔切51条,占总数12.91%强。从切次角度看,“从、邪”两类字共有音和切1062次,占总数93.73%稍强;类隔切70次,占总数的6.18%强。由此可以看出,”从、邪”混切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尤其“邪”母字,作为切上字共出现99次,其中就有39次是作为“从”母字的切上字,占总数近40%。“从、邪”两母混切的具体情况如下:

1.以“从”切“邪”

羡:钱面反(P299、P356、P449)祠:自丝反(P1296)讼:自用反(P1359)袖(褎)③在又反(P1020)爓:在廉反(P770)荩:才刃反(P348、P377)烬:才信反(P641)烬:才刃反(P1006)羡:才箭反(P726)鱮:才吕反(P258)讼:才用反(P79、P144)鮂:徂秋反(P1692)

2.以“邪”切“从”

嚼:详略反(P93)燂:详廉反(P733)齐(荠):徐私反(P477)眦:徐赐反(P499)茨:徐咨反(P325)茨:徐资反(P232)茨:徐私反(P328)沮:辞汝反(P196)沮:辞吕反(P317)蕈:辞荏反(P1675)渍:辞赐反(P655)橧:辞陵反(P1706)驓:辞陵反(P1713)疵():辞赀反(P1681)鄫(缯):似绫反(P916)缯(増):似仍反(P717)蕉:似遥反(P1430)渐[潜]:似廉反(P944)践:似浅反(P190、P931)聚:似主反(P553)樵:似遥反(P1086、P1208)訾[疵]:似斯反(P672)渍:似赐反(P733)缯:似绫反(P745)疵:似斯反(P553、P912)蝤:似修反(P238)疵:似移反(P1435)骴:似赐反(P523)骴(胔):似赐反(P513)鄫:似陵反(P919、P1224、P1267、P1314)萃:似类反(P884)萃:似醉反(P973、P997)瘁:似醉反(P320、P391、P945)瘁(萃悴):似醉反(P292、P323)丛:似东反(P931)疵:祀知反(P1573)茨(次):祀咨反(P1538)聚:俗裕反(P460)缯:似陵反(P155、P544、P559、P590、P724、P1315)

根据这一系联结果,我们有理由认为,在《释文》中“从、邪”两类声母尚处于混而为一的状态,并未分化成两类。

三、关于陆氏音系“从、邪”二母分合的讨论

如果仅仅根据“一”或“二”的材料,必然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那么,怎样才能得出比较接近事实的结论呢?这就需要根据佐证材料来确定。周祖谟先生在《万象名义中之原本〈玉篇〉音系》中指出:“《广韵》精组字等韵家分为精清从心邪五母,《万象名义》则分为子、且、似、思四类。子相当精母,且相当清母,思相当心母,似类则包括从邪二母字。”[8]310《万象名义》与《释文》陆氏音系属于同时期的语音材料,据此我们认为,“从、邪”两类在陆法言时期尚处于混而为一的状态。在得出这一结论的同时,我们又认为,“从、邪”两母的分化在陆法言时期已开始,证据是在陆氏音切中确实存在着少量足以证明“从、邪”二母分立的材料。这些材料主要是一些陆氏首音与其又音(或徐刘诸氏音)切下字相同(或相近)而上字“从、邪”不同的现象,可细分为两类,具体如下:

1.首音与所附又音的切下字相同(或字虽不同而韵母、声调全同)而切上字有“从、邪”之别:

嚼:疾从略反。又序邪略反(P643)④

缯:似邪陵反。又才从陵反(P590)

烬:徐邪刃反。又秦从刃反(P1166)

疵:似邪斯支3开平反。又疾从移支3开平反(P912)

沮:辞邪汝语3开上反。又慈从吕语3开上反(P196)

2.首音与所附又音的切下字相近(三、四等之别)而切上字有“从、邪”之别:蕉:似邪遥宵3开平反。徐在从尧萧4开平反(效摄)(P1430)

羡:才从箭线3开去反。又辞邪见霰4开去反(山摄)(P726)

羡:钱从面线3开去反。又徐邪荐霰4开去反(山摄)(P299)

这些异读应属于“从、邪”由混一到分化的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两读现象。

根据王士元的“词汇扩散理论”,语音的变化是突然的、离散的,但这种突然的变化在词汇中的扩散却是逐渐的、连续的。在一般的典型音变中,词的变化进度是不一致的,有些词变得较快,有些词变得较慢,所以在音变过程中,总可以把词分成未变、变化中、已变三类。而处于变化中的一些词,有时可念未变时的语音形式(原有读音),有时可念已经完成变化的语音形式(新的读音)。因而该理论主张:有很大一部分的音变是通过“异读”来进行的。任何时候,在音变的开始和完成之间,总有一个阶段,其特征是存在着一些自由变读,使得人们能在异读中进行选择。而这些异读,在同一音系中都得到承认[9]251-252。根据该理论,“从、邪”两母在陆氏音系中的混一和分立现象正说明其发展正处在自由变读阶段。

综合上述情况,本文的结论是,在《释文》陆氏音系中,“从、邪”两母仍合为一类,但已经有了“从、邪”分化的趋势。

[注 释]

①反切从“切语”和“切次”两方面统计。“303条”指303条切语,“862次”指切语出现862次,下同。“切语”数为不重复的反切数,“切次”指所有反切,包括重复反切。

②页码按照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经典释文》的页码标注,下同。

③“()”中的字为《释文》中所列的异文。“[ ]”中的字为《释文》中所列的通假字的本字或异体字。

④为了清楚起见,我们将反切上字的声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地位用小字附在其后。下同。

[1]王力.《经典释文》反切考[C]∥音韵学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23-77.

[2]邵荣芬.经典释文音系[M].台湾:学海出版社,1995.

[3]沈建民.经典释文音切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罗常培.《经典释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两纽[C]∥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寻仲臣,张文敏.《经典释文》的反切应是从邪分立[J].古汉语研究,1999(2).

[6]裘燮君.《经典释文》中“从、邪”“船、禅”两读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7]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8]周祖谟.万象名义中之原本玉篇音系[C]∥问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66.

[9]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猜你喜欢
陆氏音系释文
《陆氏三世医验》攻法特色探析
日本汉方医学对陆渊雷学术思想的影响研究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浅析《陆氏三世医验》痰证论治*
上海书隐楼史略
英语元音/e/的语音特征及其音系功能
奇台方言音系及其演变规律
再談梵漢對音與“借詞音系學”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