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察民情需要“异常艰苦”

2015-01-03 03:34佟明增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5期
关键词:民情零距离山路

文/佟明增

“异常工作艰期苦间、对异体常察难民忘情”,的这深是切感习悟近。平同志在基层

下党乡是福建省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之一,也是一个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乡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地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这个“五无乡镇”调查研究和体察民情。那天烈日炎炎、暑气扑面,他们头戴草帽、肩搭毛巾,在崎岖山路上跋涉2个多小时才到达乡政府所在地下党村。

那时下党乡政府临时在鸾峰桥边的王氏祠堂里办公,条件很简陋,大家只能坐在小板凳上开会。同志们午休时也是在鸾峰桥上匆匆吃饭。那天上午开完会,习近平同志立即进村入户、访贫问苦。调研结束后,回程仍要步行荆棘丛生的10公里山路。大家只好拿着柴刀把挡在路上的杂草和苇秆劈开赶路,直至晚上8点多钟才返回寿宁县城。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的连德仁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一天,乘车5个小时,步行4个半小时,开会、座谈、访贫问苦2个小时,一路风尘,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许多人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

习近平同志后来用“异常艰苦、异常难忘”形容此次下党之行。1989年7月26日和1996年8月7日,习近平同志又先后两次来到下党乡体察民情,协调解决当地的建设和发展难题。

古人说:“民情至朴而不文。”“至朴”是民情的本质,“不文”是民情的特点。古往今来,天下苍生的情感和诉求至真至纯,老百姓喜则向天放歌、怒则目眦尽裂。这种清澈、古朴、一尘不染、绝无修饰的粗犷性格,与那些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的民情体察者的工作作风格格不入。老百姓需要的体察民情,是查实勘情、感同身受、排忧解难的体贴,是真心爱民、真情为民、真挚恤民的关怀。这种体贴和关怀,要求体察者不仅“异常艰苦”地“身入”,更要“异常艰苦”地“心入”。柴生芳就是这样一位“异常艰苦”乃至积劳成疾、溘然而逝的民情体察者和民生造福者。

柴生芳生前是甘肃省临洮县县长。这位海归博士在临洮工作的三年里,体察民情的足迹遍及全县300多个行政村,走访和接待群众达到5000人次,写下了29本民情日记。临洮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苦瘠”之地的民情特点是山路崎岖、村寨分散、地贫人穷。柴生芳每次下基层调研前,都要详细查阅所去之处的人口、耕地、贫穷状况和发展历史等资料,有时甚至自己要画出“民情地图”。南屏镇康家沟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只有12户村民。此村坐落山中、路险难行,很多人不想也不愿到这个人烟稀少的小山寨访贫问苦,村民们戏称自己的村庄是“划不着的山庄”。柴生芳却首开先例,在山路上徒步4个多小时后走进了这个“世外山庄”。一位村民见到柴生芳,激动地说:“县长都来看我们了,以后我们再也不能叫‘划不着’了。”体察民情的“异常艰苦”,不仅仅是体力和精力上的付出,更是思想和情感上的磨砺和交融。柴生芳式的“体察民情”,绝不是形式主义的走马观花,而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记。他在“走”中感受民生的艰辛,他在“看”中目睹民生的需求,他在“问”中体验民生的渴望,他在“记”中思索民生的答案。柴生芳与老百姓“零距离”的“身入”和“心入”,不仅探索出改善民生、造福群众的思路、措施和办法,同时赢得了基层群众的赞誉和爱戴。难怪柴生芳因劳累过度离世后,上万名老百姓自发涌上街头含泪为他送行,其中有的人是从五六十里外的偏僻山村专程赶来的。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突破口,党员干部与老百姓之间“零距离坚守”“零距离贴近”“零距离服务”已经成为转变作风的新常态。巩固和发展这种新常态,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大力提倡以“异常艰苦”的精神去体察和感受民情。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个重要前提,我们才能解决好深入群众“心到”的问题、贴近群众“身到”的问题、服务群众“做到”的问题。

猜你喜欢
民情零距离山路
三条山路
和党旗零距离
《山路梨花》
张梅梅:架起科普“连心桥”服务农民“零距离”
奏响抗疫“三重奏” 彰显人大为民情
一颗滚烫心 满腔为民情
杨鹤鸣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遇民以诚 示民以信——满怀民情,满心民生
八年暖心路 丝丝为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