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护理职业教育现状及改革

2015-01-04 06:02吴荣叶
人间 2015年15期
关键词:护理学课程体系临床

吴荣叶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临床系内科教研室,江西 南昌 330000)

浅谈我国护理职业教育现状及改革

吴荣叶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临床系内科教研室,江西 南昌 330000)

体现21世纪护理特色和“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了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新的形势、挑战和对策。积极推进新一轮的护理教育改革。立足于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精简基础、突出护理、人文并重、选必修结合作为优化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构建完整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实践环节和课程体系结构。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对满足现代化高等护理人才的需求。

护理;培养模式;改革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逐步形成了一个由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等中等、高等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护理人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护理教育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护理职业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护理教育的层次低于世界普遍水平

目前,全国有许多院校开展了专科以上的护理教育,更有不少所院校开办了本科层次的护理教育。但是护理教育本科比例仍较小,尤其是在扩理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上我国与先进国家较高的护理教育层次相比较,有一定差距。

(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缺乏专业特色

我国虽然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但是各个层次的培养模式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与日渐成熟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脱节。教学上一直以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为主,不突出护理内容,缺少护理专业特色,所培养的护理人才与护理实践各个领域的要求及国际高等护理教育尚有较大差距。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多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接触临床实践的时间少、直接接触服务对象的机会少,致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难以适应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同时,教学方法古老,医学教育仍在使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法,即基础-临床-实习也带来了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脱离实际、临床又脱离预防的局面。

(三)教师队伍数量和水平亟待扩大和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经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但毋庸置疑,护理师资队伍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很多老教师普遍学历偏低,缺乏教育学方面的训练,知识结构比较老化,学历层次亦亟待提高。

二、护理职业教育改革思路

(一)提高教改层次和意识

本着探索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护理人才、促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和护理学科发展的思想,在分析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现状及21世纪护理人才需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以致用的全能型人才。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的基本特征。它是通过科学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地、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人各方面的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主动灵活的学习型人才

老师应发挥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生动活泼的授课、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和教会学生学习及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之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学科前进步伐。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1]。鼓励学生去到社区、医院见习,把以往先学理论后实践的学习模式,转变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这种方法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及早地接触到护理工作。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新科研能力和适应逆境的能力,既适应终身教育需求,又有利于创造性护理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也促使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注重加强和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三)转变课程模式和内容

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内容日趋复杂,对护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离开越高,但是传统的护理专业教学模式和现行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这种转变。因此有必要对现行课程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采用以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式课程模式,打破学科界线,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交叉。同时,结合护理教育的特点,大幅度增加实践课时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按照护理专业要求,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既要看到目前的需要又要考虑到长远发展;既要着眼于本国、本省、本地的实际,又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以适应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制定出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教学计划。

(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21世纪的护理发展趋势,不容置疑地使护理成为一门独立的、与医疗专业相互交叉而又各有侧重的平行学科。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必须根据护理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向综合化的课程模式转化,建立立体开放的课程结构,融和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人文学科等多学科课程为一体,探索出适应国情、符合卫生服务和职业岗位要求,培养全方位的综合型护理人才的课程体系框架[2]。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人文课程比例,形成了既强调专业基本技能,又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知识,同时又注重人文素质的护理学人才培养特色。增加课程设置灵活度,减少必修课程科目,增设选修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取消以往的医疗教学模式,逐渐开设护理学,包括人与社会、生殖的需要、营养和排泄的需要、氧合的需要、活动和休息的需要以及认知和感知的需要。淡化学科界限,打破临床分科,减少课程重复,增社护理心理学、家庭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医学文献检索、护患沟通学、护士礼仪、形体训练等。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避免教学内容滞后,安排课教师定期进病房,在教学上密切结合临床,并充分利用临床的教学力量,扩大和新建了一批教学基地,定期聘请临床护理专家、护理部主任进行护理前沿知识的专题讲座,努力将临床新知识、新技能及时呈现给学生。

[1]单岩,杨培常,徐析.本科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评价.护理学杂志,2005,20(18):12-14.

[2]沈宁.用整体的思想探索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32-33.

G40-03

A

1671-864X(2015)05-0157-01

猜你喜欢
护理学课程体系临床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中山大学《康复护理学》幕课上线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