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现状及建议

2015-01-06 03:28张国和汤瑛芳
甘肃农业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产能力种粮甘肃省

沈 慧,张国和,汤瑛芳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工程咨询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现状及建议

沈 慧,张国和,汤瑛芳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工程咨询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分析了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粮食生产布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调整农业保护政策;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切实加强科技兴农;完善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农待遇,增强粮农荣誉感;加强土地流转管理,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现状;建议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而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估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的基础。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甘肃省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906.2 万t,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但是甘肃省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省份,粮食生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严重影响,耕地资源少、耕地质量不容乐观、供需不平衡问题开始显现。我们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对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议。

1 现状

图12005 —2011年甘肃省粮食产量

1.1 粮食单产逐年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广泛应用,甘肃省粮食产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图1)[1],由2005年的3 234.75 kg/hm2增加到2011年的3 580.54 kg/hm2,6 a间增长了345.79 kg/hm2,年平均增长量为57.63 kg/hm2,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8%。

1.2 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是我国政府“三农”政策的着力点,而保护农民种粮、鼓励农民种粮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甘肃省积极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四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补贴补助资金47.7亿元。小麦、玉米、棉花、水稻、青稞、马铃薯良种补贴资金3.44亿元,补贴面积202.4万hm2。测土配方施肥资金3 560万元,推广面积243.3万hm2,覆盖全省农业县区。省级整合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技术推广资金6.8亿元,全省用于农业生产的投入超过20亿元。同时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2]。

1.3 科技兴粮战略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

自“十五”以来,甘肃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落实国家投资2 600万元,建设了1个研发中心、21个科学家岗位和27个综合试验站。注重技术集成创新,开展了灌区农田节水技术等7大综合技术的配套集成示范和高产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工作。加强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和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执法工作。

1.4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十一五”时期,全省完成水利投资167亿元,是“十一五”规划投资150亿元的111%,其中中央投资110亿元。累计解决61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占规划目标510万人的121%。新增灌溉面积7.8万hm2,发展水利工程节水面积30.0万hm2,新修梯田32.7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 km2,新修堤防632 km。实施13处大型、5处中型、52处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4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2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21个专项工程项目,45个农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全省各类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由“十五”末的138亿m3增加到143亿m3,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7提高到0.51,万元GDP用水量由438 m3下降到351 m3,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生产抵御旱涝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耕地资源少

甘肃国土面积广阔,居全国第7位,但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达1 811.7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而且耕地中山地多,平原少,旱地多,水浇地少,粮食生产条件可谓“先天不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现有耕地面积在波动中还将逐年减少[4]。1978年以来,甘肃省耕地面积时增时减,总体呈递减趋势,由1978年的365.40万hm2减少到2012年的353.09万hm2(图2)。

图21978 —2012年耕地面积变化

2.2 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甘肃省水土分布错位,甘南、陇南水资源多,土地条件差;河西地区土地条件好,水资源缺乏。河西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资源极为丰富,拥有327万hm2的宜农土地,大部分系冲积洪积平原,土地质量好,但深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缺乏,土地拥有平均水资源量仅为242.10 m3/hm2,耕地开发受水资源的制约。陇南山地和甘南高原降水充足,水资源丰富,但土地质量较差,大部分区域不宜耕种。甘南藏族自治州土地拥有平均水资源 2 423.70 m3/hm2,是河西地区的10倍多,但其耕地面积仅有9.56万hm2,仅为河西地区的11.13%[5~6]。通过对2012年甘肃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分坡度耕地数据、2012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以及甘肃年鉴2013等资料进行分析,甘肃省耕地的总体特征为旱地多、水浇地少,山地多、川(塬)地少,人均耕地保有量较大,生产力水平低。

2.3 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常年在家务农种粮的青壮劳力越来越少,并且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种植技术欠缺,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增产技术运用难度日益加大,给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带来了潜在的隐患。

3 建议

3.1 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要坚持耕地保护目标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新修改的《农业法》、新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建立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完善的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目标责任制度。要下大力稳住至少273.33万hm2的粮食种植面积,这是甘肃省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的基本保证。保护粮食生产的基本资源——耕地,进一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一是严禁为了眼前短期利益非法将耕地转为其他建设用地,特别是用于建造污染严重的工业厂房等。二是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将是较长时期内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三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实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平衡。

3.2 调整粮食生产布局

随着退耕还林、旱作农业技术及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在夏粮面积逐年下调、粮食生产区由河西走廊向中东部旱作农业区转移的情况下[7~9],应重视落实调整粮食生产的各项相关政策,加大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科学种田、优化品种、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合理调整粮食生产布局。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3.3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调整农业保护政策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生产后劲。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升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要依靠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购买农业机械。当前需要加大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补贴,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农机“110”热线和农机服务队的作用。要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加快防洪工程和大型控制水利枢纽的工程建设。重视农业的有效保护,继续加强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合理调整支持结构。利用政府拨付的专项资金,将其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去,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稳定供给粮食的能力。

3.4 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切实加强科技兴农

加大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粮食生产是一个资源消耗产业,在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下,实现粮食的持续增产,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单产。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扩大良种补贴的范围,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生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宣传普及工作,而是一个复杂的由潜在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取决于科技成果过硬可靠和生产发展需要,一经推广使用便可能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果,同时还决定于外部因素,特别是相应的物资配套和政策环境。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是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一是理顺体系,建立农业加工企业、农业科技推广站、农业科技院校广泛合作、利益共享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体系。二是加大投入,建立政府为主、企业为辅,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三是重视人才。要用好、用活农业人才,就必须树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理念,不仅要抓好人才政策落实,更要切实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真正做到使农业科技人才有光明前程而无后顾之忧。

3.5 完善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多年实践证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行之有效措施。针对目前粮食生产实际状况和农民的心理状态,急需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及时调整补贴方式,更有利促进粮食生产。对现有补贴制度应予以改进,国家按农民交粮量直补给粮农,农民交粮越多国家补贴越多,政府高价买进粮食之后再剥除种粮补贴部分平价供应给市场,既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又控制了粮价上涨。建议财政部门整合各种支农惠农资金,综合考虑种粮成本、收购价以及市场物价等多方面因素,决定补助的数额,抓大放小,按投售的商品粮进行补贴,这样管理监督就容易得多,补贴操作成本可大幅度降低。其次,良种补贴既可克服现有各种补贴制度缺陷,保证补贴向种粮农民集中、向优质粮食生产集中,又有利推广良种,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农户购买优质良种越多,粮食播种面积越大,投售的商品粮也越多;反之,农民不应用良种就得不到补贴。同时要加强对农资价格的调控和质量监控,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让农民尝到种粮的甜头。

3.6 提高粮农待遇,增强粮农荣誉感

在地少人多的现实面前,不要过分提倡靠种粮“增产增收”。让种粮农民通过长年为国家贡献粮食最终获得相应的待遇。比如,粮农在累计投售一定数量的商品粮后,老年时能获得国家给予一定级别的退休待遇,包括养老、医疗、保险等等。同时,粮价不能人为地压得太低,要保持合理水平,使更多的农民愿意继续种粮,使种粮的农民有被社会认可的归属感。要让种粮农民有荣誉责任感,使他们将种粮认定为自己的事业,从而提高粮农的政治素质、经营素质、科技素质和市场素质,成为职业种粮人。

3.7 加强土地流转管理,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进城农民通过各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应进一步加强和引导土地流转管理,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有利机械化、规模化耕种,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产量,提高粮食生产的商品化程度。

[1] 段小红,王化俊.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6):50-55.

[2] 韩九荣.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对策[J].农业装备技术,2012,38(3):26-27.

[3] 张小平,陈世林,李军芳.甘肃省粮食安全问题:挑战、思路与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2010,38(3):132-137.

[4] 马亚兰,刘普幸,程 英.甘肃省近30 a来耕地空间动态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0,33 (3):293-298.

[5] 胡 科,石培基.甘肃省耕地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1):39-43.

[6] 刘效华,虎梦霞,王世红.甘肃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甘肃农业科技,2010(7):48-49.

[7] 汤瑛芳,王恒炜,李红霞,等.甘肃省粮食作物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2014(7):8-13.

[8] 汤瑛芳,王恒炜,白贺兰,等.甘肃省粮食生产波动规律及原因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2014(3):53-55.

[9] 汤瑛芳,王恒炜,梁志宏,等.近10年来甘肃省粮食生产现状及增产途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0):99-103.

(本文责编:杨 杰)

F326.1

A

1001-1463(2015)02-0054-04

10.3969/j.issn.1001-1463.2015.02.020

2014-07-01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青年基金项目“甘肃省粮食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2014GAAS36)部分内容

沈 慧(1978—),女,甘肃兰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工程咨询与宏观农业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13139220669。

猜你喜欢
生产能力种粮甘肃省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提高母猪生产能力的措施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画画就如种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