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阻迹:拭去碳足迹

2015-01-07 08:45
今日中国 2015年10期
关键词:足迹婚礼管理

文| 本刊记者 龚 寒

碳阻迹:拭去碳足迹

文| 本刊记者 龚 寒

“碳足迹是什么?比如说我面前的电脑,我需要了解它的原材料、生产加工、交通运输、使用、回收,就是产品从摇篮到坟墓整个过程的碳排放。”晏路辉解释。

“碳排放”,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一款名为“碳排放计算器”的软件显示,如果你的午饭包含200克牛肉、400克米饭和100克西兰花,那你已经产生了6.68KG的碳排放,你可以选择种0.07棵树来实现碳中和。

开发这个软件的是晏路辉。他领导的“碳阻迹”公司还开发了中国第一款面向企业的碳排放管理平台,目前拥有超过100家国内外客户。

曾经和许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样,晏路辉不知道自己最终要做什么,于是逃离了银行的枯燥工作,到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并在毕业后找到了一片全新的领域—碳排放管理。不知不觉中,他伴随和见证了中国碳排放管理的起步和发展。

遭遇市场尴尬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时,晏路辉还在英国。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他留在英国,供职于一家叫做Best Foot Forward的企业。这是全球最早开展碳足迹咨询业务的公司之一,主要面向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专业的碳足迹管理的产品和服务。在这里,IT背景的晏路辉第一次接触到碳足迹的管理。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向世界郑重承诺,中国2020年较2005年每单位GDP的碳排放要减少40%至45%。这让晏路辉萌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

“中国头一次向世界作出减排承诺,我想这是一定要实现的强制性目标。”晏路辉说。他认为,企业是低碳经济的主体,减排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推动企业进行碳盘查、碳管理以及碳披露。只有摸清了碳家底,有了科学的碳管理体系以及公开透明的碳披露制度,低碳经济才有实现的基石,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对世界承诺的减排目标才有希望真正实现。

“我觉得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真正找到自己长期可以关注和为之而努力的方向。”晏路辉说。

2011年,他回到中国,成立了“碳阻迹”,意为阻止碳足迹(碳排放),成为中国第一家做碳排放管理软件的公司。

“碳足迹是什么?比如说我面前的电脑,我需要了解它的原材料、生产加工、交通运输、使用、回收,就是产品从摇篮到坟墓整个过程的碳排放。”晏路辉解释。

2011年底,晏路辉和团队研发成功中国第一款碳排放管理软件—企业碳排放计量管理平台(英文名 CAMP:Carbon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Platform)。不同于传统手工Excel计算碳排放的方式,这个平台可以帮助企业量化分析管理和报告,更高效规范,成为代表中国入围世界银行气候变化软件大赛的唯一一款软件。

但晏路辉面临的市场境遇却有些尴尬:一方面,“低碳”、“绿色”、“环保”已在中国成为热词,中国开始探索碳交易市场,发改委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但另一方面,企业尚未感受到直接的压力,对碳排放管理缺乏兴趣。“那时很多企业都不知道碳排放是什么,碳排放和他有什么关系,碳排放软件是什么东西。”晏路辉回忆。

减排压力下的中国企业

2015年8月,国家发改委表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将是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成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总报告,提出中国低碳发展长期路线图。

一家青岛海产品公司主动找到了碳阻迹。他们从美国阿拉斯加进口大马哈鱼,加工后卖给美国连锁巨头沃尔玛。2010年,国际连锁巨头沃尔玛声明将打造绿色供应链,承诺到2015年末其供应链的碳排放减少2000万吨,要求供应商每年提供真实准确的碳排放信息。这家海产品公司在沃尔玛碳排放问卷中仅得了46分,从而被沃尔玛要求改进,否则可能失去被采购资格。

不同于被迫改变的中小公司,一些已经走出去的中国大企业,例如联想、华为,他们的碳排放管理需求,一方面来自于外国投资方对碳排放披露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出于提高企业形象、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虑。减少和披露碳排放是赢得投资者和消费者信任的有效方式。

压力也来自国内。中国试点7个碳交易城市时,有2000多家企业被强制性纳入碳交易范围。

2015年8月,国家发改委表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将是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成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总报告,提出中国低碳发展长期路线图。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在2016年启动。

6月30日,中国刚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根据文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至65%。据业内人士预计,中国要实现减排计划,投资或达到41万亿元。

“节能环保是个大趋势,大家都能看到,中国正在为此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这个机会还是挺大的。”晏路辉认为自己幸运地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不能顺应趋势,那往往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的。”

零碳生活的可能性

一场亲朋云集的盛大婚礼,有没有可能实现碳中和?答案是肯定的。

6月27日,北京的一家四合院内举行了这样的一场婚礼:新郎来自北京,新娘来自芬兰。这场婚礼没有纸质请柬,而是通过微信、短信等电子方式发放请柬;没有安排婚车,而是安排大巴车载送婚礼宾客低碳出行;没有分发喜烟或燃放鞭炮环节,以减少婚礼过程中的空气污染;没有专门购买婚纱礼物,而是选择了西装、旗袍这一类生活化的婚礼用品。

即便如此,经过碳阻迹公司的测算,婚礼最终还是产生了10吨的碳排放量。其中9吨来自于大巴车及外国亲属乘机来华的交通排放。为此,一对新人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资1270元,用于在北京市延庆区种植油松、侧柏等,来抵消本次婚礼的全部碳排放。此片碳汇林在未来20年内可完全抵消本次婚礼产生的10吨二氧化碳当量,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2014年6月,碳阻迹和联合国环境署一起发布了《绿色会议指南和行动》。晏路辉介绍,一场绿色会议,首先通常选择离公共交通近的场地,并使用微信等方式,实现会议信息发布及注册的电子化。其次是在交通、住宿、会场用能、废弃物回收等方面进行设计,例如杜绝浪费水和瓶子,使用可循环材料制作的笔记本,开启投影仪和照明设备的节能模式等。最后,通过采集到的飞行路线、酒店住宿等信息,计算出会议及参会者的碳排放总量,鼓励通过购买碳汇等方式进行抵消,实现会议碳中和。

在生活中,晏路辉本人是马拉松项目爱好者,也会在骑车上下班时计算自己的碳排放量。但他笑着说:“我绝不是苦行僧,我想低碳不是一味降低生活质量。如果大家都能在可控范围里减少碳排放,例如出差带些牙刷。尽量不要使践行低碳生活承受太多压力,否则就会失去人人行动的动力。”

猜你喜欢
足迹婚礼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党的足迹
红色足迹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中国足迹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
多趣婚礼
毛南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