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庄酒产业:破解“三农”的“房山样本”

2015-01-07 08:50王林强
今日中国 2015年5期
关键词:房山房山区酿酒

文|孙 超 王林强

酒庄酒产业:破解“三农”的“房山样本”

文|孙 超 王林强

王险峰主任(左)在种植园检查葡萄采摘情况

近年来,北京市房山区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的力度,新兴起的酒庄酒产业,让农业高效、低耗、高端,让农民变身“背着土地的产业工人”,让农村环境清新靓丽,并且创新了土地流转、生态建设新路径,为破解“三农”问题带来了难能可贵的探索实践,树立了全新的样本。

前不久,本刊记者就农民生产方式变革、房山产业发展变化、房山酒庄酒产业的“亲缘产业”特点等话题,采访了北京市房山区葡萄种植及葡萄酒产业促进中心主任王险峰。

新型劳动就业组织方式

今日中国:据了解,房山酒庄酒产业使约2000多名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有一句很形象的表述是“背着土地的产业工人”。对这样的新型劳动就业组织方式,您认为带来了怎样实质性的改变?

王险峰:说到农民,相信很多人心中都会泛起那种朴实的情感。不论是过去和现在,“土里刨食”、“种田为生”都是为数不少农民的生存状态。在认识农民变身“背着土地的产业工人”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过去几十年来农民的劳动就业方式的变化。

建国初期,国家的口号是“以钢为纲,以粮为纲”,“政策农业”路线是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那时候,农民的生产资料掌握在政府手中,土地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并不是农民自己说了算。但这种“一刀切”“大锅饭”的作业方式肯定是要打破的。后来就有了改革开放以来土地的包干包户。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可以自己作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调动起来了,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主体是含混的,是虚化的,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土地改革的指导思想既不是私有化,也不是国有化,而是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真正按照合作制原则,还权于农民。依法恢复农民有产者地位,使农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当下中国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不断有科学、规范、合乎现实需求的新政新规推出,这里就不多作叙述了。

农民手中有土地了,但需要承担农业税。由于大多数农民都是种植传统作物的,种植方式因循守旧,粮食收成和质量难保证。再加上上交农业税,这使不少农民感到种地不划算甚至赔本,积极性也大打折扣。

自2006年1月1日起,随着中国废止《农业税条例》,在中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宣告终结。农民种地不仅不用交农业税,还能获得财政补贴,这可以说一件大好事、大实事、得民心之事。然而我们也得看到:一方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国家支付着巨额的财政补贴,可以说是在“输血”。

葡萄熟了

那么,在房山酒庄酒产业中,近2000农民成为“背着土地的产业工人”,身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劳动就业组织方式。酒庄葡萄酒产业兼顾农业、农村、农民利益。酿酒葡萄种植多利用废弃的荒山荒坡等无收入或低收入的土地。通过对荒芜土地的集体流转、集中使用,村集体可获得每年每亩1200元的土地流转金,并将土地流转金总额的70%作为红利分给村民。村民不用再承担农业种植的各种风险,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

今日中国:农民不用种地,还有就业岗位,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这的确是一举多利的好事。那么,农民在酒庄酒产业中工作,大约一年能有多少收入?另外,相关技能好掌握吗,能学到什么样的技能呢?

王险峰:就目前来看,农民到酒庄酒产业中就业,一年收入有两万元左右。今后这个数字一定还会有提高,农民的利益会随着酒庄酒的发展越来越好。需要指出的是,农民到酒庄工作是上了保险的,这也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说到技能话题,这跟从事的具体岗位有关。像葡萄种植采摘这样的技术,既有相关规范,同时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都能很容易掌握。另外,酒庄会经常性组织人员参加一些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包括酿酒葡萄栽培、病虫害防治、葡萄酿酒技术、葡萄酒品鉴等。这些人中有表现好的、有能力的,可以参加“食品检验员”、“品酒师”等取证培训,可以晋升到技术及管理人员。2014年冬季,房山区葡萄种植及葡萄酒产业促进中心与中国酒业协会合作举办了三级品酒师培训与取证,共有48人取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三级品酒师职业资格证书。

房山波区葡萄种植及葡萄酒产业促进中心领导参加波龙堡葡萄酒节

产业融合度

今日中国:众所周知,很多产业发展都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这个“代价”或许是影响到环境,或许是影响到土地,或许是影响到其他产业。据了解,您对产业融合度的问题作过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并且认为酒庄葡萄酒产业是“亲缘产业”,能与周围“和谐共生”,请谈谈您对此方面的理解和房山的具体实践。

王险峰:的确,不少产业的发展都有个“此长彼消”的必然规律,像钢铁、煤炭、汽车等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也不例外,其“代价”常被人所诟病。近年来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这之前正是环境遭到了破坏,这事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对房山的产业发展作过调查研究。大家都知道房山被外界称为“建材之乡”、“煤炭之乡”、“林果之乡”、“旅游胜地”,这跟房山的历史沿革、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密切相连的。单从这些称号上讲,我们就不难发现有不太“兼容”的地方,建材、煤炭、林果、旅游,这些要素中很明显是有不和谐的地方。但也不得不说的是,产业发展有许多是历史不可选择性。

产业怎么才算融合?我认为至少应具备两点,一是跟周边的产业和平相处,二是对其他产业有帮助、有促进。那么,酒庄酒产业在房山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它具备了以上两点,是不折不扣的“亲缘产业”。

首先,酒庄葡萄酒产业打造了土地价值的“升级版”。大力发展酒庄葡萄酒产业,使闲置的、荒山荒坡的土地集中起来大面积综合利用,不但没有改变土地使用性质,而且实现了产业升级,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这符合高效、低耗、高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根本要求。

其次,发展酒庄产业,在得到酿酒葡萄的同时,完成了荒山荒坡的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构筑了绿色生态屏障。几年来,房山区通过酿酒葡萄种植,共实现荒山荒坡环境修复8000亩。同时,酒庄葡萄酒产业是纯绿色生态产业,可以实现废水、废物的零排放。

第三,酒庄葡萄酒产业包括酒庄旅游,同时也可以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带动了周边村庄环境的改善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带来的巨大商机,会使酒庄和农户都自觉的维护村域周边环境,农村面貌不断变化。

第四,葡萄酒庄对当地经济的拉动还体现在第三产业上。酒庄集种植、顶级葡萄酒酿造、主题休闲旅游、葡萄酒文化推广、会所经营等为一体,为会员和游客提供全方位的葡萄酒文化体验之旅,体现了国内酒庄未来发展方向,也必将带动葡萄酒文化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时,发展酒庄葡萄酒产业还能吸引高端人群关注房山,利于房山区投资环境的改善。酒庄葡萄酒产业是涉及三次产业链条的综合性产业,对首都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会带来全面的拉动。

农村、农业、农民,酒庄酒产业把这“三农”问题串到了一条线上,真正地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新模式。

北京国际酒类交易所与房山区葡萄种植及葡萄酒产业促进中心商议长期友好合作

莱恩堡酒庄

以城载业以业兴城

今日中国: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以城载业、以业兴城。”在2015年的房山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筹建国家酿酒葡萄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做大张坊葡萄酒文化旅游区,促进酒庄葡萄酒产业不断成熟壮大。”房山酒庄酒产业如今发展到了什么规模,在利好政策和形势下,您对酒庄酒产业的发展作何展望?

王险峰:从2010年2014年底,房山区葡萄种植及葡萄酒产业促进中心共签约酒庄33家,签约面积3万余亩,目前在建酒庄20余家,已进入酿酒生产阶段的酒庄13家,2014年总产量达500吨,今后几年会连年倍增。

房山区酒庄酒产业坚持原产地、标准化、高质量、品牌化高端酒庄酒发展方向,建设以葡萄酒庄为载体,融商务、旅游、观光和文化等产业建设于一体、具有世界水准的国际葡萄酒庄产业集群已收效明显,对打造房山新名片,推动山区转型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说到房山发展酒庄酒产业为什么这么自信和有底气,这跟天然禀赋有关。

世界上最适宜种植葡萄的区域是北纬40°,被称作“酿酒葡萄种植黄金线”。世界上高端酒庄酒像法国的波尔多、意大利的皮蒙等,无不源自大自然眷顾的优良高端葡萄酒产区。房山位于北纬39°30′-39°55′,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被法国专家誉为“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酒庄葡萄的地方”。房山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以上,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日数为270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达260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85天。由于房山区地处太行山余脉,具有山前小气候特征,是环北京山前最大的暖区,山前暖区昼夜温差大、升温快、阳光照射充足的主要特点,给酿酒葡萄培养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必要条件。

有关专家通过对土壤PH值、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房山地区土壤养分及所含矿物质丰富,属于非常适合酿酒葡萄种植的“灵光宝地”。

房山发展酒庄葡萄酒产业的资本和潜力还在于,全区有12个乡镇的10万余亩土地处于酿用葡萄种植黄金带,产能极其可观。

以城载业,以业兴城。相信酒庄酒产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三农”问题也将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范例。

猜你喜欢
房山房山区酿酒
上半年酿酒产业产、销、利均增长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寺」「城」相遇 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览设计解析
青稞酿酒
房山区美丽乡村建设及规划设计的思考
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状况时空变化分析
北京市房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分区
北京地铁房山线产品可靠性分析报告
2007—2009年房山区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分析
酿酒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