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患者血清促炎因子相关性分析

2015-01-07 07:24庄晓华陆铭凌佳阚丽虹汪飞王志华陈惠君李晓鸣蔡振荣罗心平
贵州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支数冠脉细胞因子

庄晓华 陆铭 凌佳 阚丽虹 汪飞 王志华 陈惠君 李晓鸣 蔡振荣△ 罗心平

(1.上海市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心内科,上海201399;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40)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1]。目前研究表明,某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IL-2、IL-4、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与部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它们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细胞分泌,在血管内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介导作用,同时IL-1、IL-2、IL-4、IL-6、IL-8和TNF-α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及增殖[2],因而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3]。本研究对12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进行血清IL-1、IL-2、IL-4、IL-6、IL-8和 TNF-α水平的检测,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促炎因子水平关系及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均符合诊断标准[3]。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62.6±8.8)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0例,稳定性心绞痛40例。同期选取我院健康体献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50.6±6.2)岁。纳入观察组标准:(1)符合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标准;(2)年龄20~70岁,性别不限;(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观察组标准:有慢性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有糖尿病史者;有恶性肿瘤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主要步骤:(1)观察组治疗前及对照组两组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3mL,室温下分离血清后-20℃保存至同批测定IL-1、IL-2、IL-4、IL-6、IL-8和TNF-α。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细胞因子测定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公司,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2)冠脉造影,所有患者行Judkins法冠脉造影,采用国际通用的直径法[4]和血管积分法[5]对结果进行计算病变支数和Gennisi评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管径狭窄≥50%的病变累及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的支数;Gennisi评分:管径狭窄≤25%计1分,26%~50%计2分,51%~75%计3分,>75%计4分,同时累及多支血管或一支血管多处病变,则分别累计相加。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比较t检验,方差不齐的(如表1的IL-1、IL-10、TNF-α)采用近似t检验或秩和检验。促炎因子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之间进行Spearman秩和相关检验,促炎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Gennisi评分之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IL-1、IL-2、IL-4、IL-6、IL-8、TNF-α水平高于正常健康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2.2 冠脉病变支数与患者血清促炎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冠脉病变支数和促炎细胞因子IL-1、IL-2、IL-4、IL-6、IL-8、TNF-α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12、0.743、0.822、0.846、0.886、0.889,P<0.01)。

2.3 冠脉病变积分与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冠脉病变Gennisi评分和促炎细胞因子IL-1、IL-2、IL-4、IL-6、IL-8、TNF-α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92、0.724、0.735、0.755、0.784、0.756,P<0.01)。

2.4 促炎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IL-1与IL-2、IL-4、IL-6、IL-8、TNF-α之间存在正相关(γs值分别为0.476、0.443、0.482、0.534、0.522,P<0.01),IL-2与IL-4、IL-6、IL-8、TNF-α之间存在正相关(γs值分别为0.643、0.572、0.612、0.533,P<0.01),IL-4与IL-6、IL-8、TNF-α之间存在正相关(γs值分别为0.524、0.534、0.624,P<0.01),IL-6与IL-8、TNF-α之间存在正相关 (γs值分别为:0.553,0.513,P<0.01),IL-8和 TNF-α之间存在正相关(γs值为0.525,P<0.01)。

3 讨 论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上升至约2.3亿,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不稳定而突然破裂,就会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ACS)或猝死,判断不稳定冠脉斑块需作冠脉造影创伤性检查,费时费力。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冠脉斑块破裂密切相关,为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急性缺血所致[4]。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广泛参与了冠脉斑块破裂后炎症反应。IL-1又称淋巴细胞激活因子,是急性期免疫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对T细胞激活、诱导IL-2产生起着基础的作用;IL-2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是具有多向性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促进淋巴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它对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抗病毒感染有重要作用,主要刺激T细胞生长,诱导细胞毒作用,对B细胞的生长及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6];IL-6可促进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增强IL-1和TNT对TH细胞的有丝分裂促进的作用,在感染或外伤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中诱导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7]。肿瘤坏死因子(TNF)分为TNFα、TNFβ两型,前者来源于单核细胞、吞噬细胞,后者来源于T细胞,两型的结构虽然不同,但生物活性类似[8]。两型都可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和杀伤作用,都可引起抗感染的炎症反应效应以及对免疫细胞的调节、诱生作用[9]。本研究旨在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程 度 与 促 炎 因 子 IL-1、IL-2、IL-4、IL-6、IL-8、TNF-α等水平之间的关系,了解和评价促炎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疗中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患者促炎因子浓度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在相关性检验中,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Gennisi评分与促炎因子浓度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综合以上结果可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支数越多,Gennisi评分越高,冠脉病变程度越严重,血清促炎因子浓度水平越高。可见促炎因子浓度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促炎因子浓度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指标。提示我们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时,应采取积极抗炎措施,降低促炎因子浓度水平。另外,对IL-1、IL-2、IL-4、IL-6、IL-8、TNF-α之间进行回归分析表明,这六种促炎因子之间均存在正相关。说明这6种促炎因子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近年研究表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抗炎治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0-12]。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患者发病时间对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比较大,本研究未能从患者发病前后的不同时间点对标本进行采集,缺少对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浓度水平进行动态观察。

综上所述,监测细胞因子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指标,它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省时省力,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

[1] Simsek E,Karapinar K,Bugra O.Effects of albumin and synthetic polypeptide-coated oxygenators on IL-1,IL-2,IL-6and IL-10in open heart surgery[J].Asian J Surg,2014,37(2):93-99.

[2] 张苏霞,肖翠娥.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代谢综合征者炎症因子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4:310-313.

[3] 刘丽军.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白细胞介素-6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J].西南军医,2007,1:80-82.

[4] 徐风玲,李念顺,陈永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TNF-a、IL-6、IL-8变化的临床意义[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21(3):31-32.

[5] 李安洁,唐峰,蒋智.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及血脂水平的影响[J].贵州医药,2004,33(8):679-681.

[6] 狄国英,刘恒亮,沈德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52):66-67.

[7] Kumagai Y,Tajima Y,Ishiguro T.Production of intraperitoneal interleukin-6following open or laparoscopic 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J].Int Surg,2014,99(6):812-818.

[8] Pigossi SC,Alvim-Pereira F,Alvim-Pereira CC.Association of interleukin-4gene polymorphisms with dental implant loss[J].Implant Dent,2014,23(6):723-31.

[9] Zhang X,Zhang B,Zhang M.Interleukin-8gene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J].Cytokine,2011,56(2):188-91.

[10] 孙元芬,胡小燕,王海滨,等.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炎症因子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刊,2013,48(2):33.

[11] 梁伟,杨晖,吴春芳,等.不同调脂治疗方案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和IL-6、TNF-α水平的影响[J].检验医学,2011,26(3):193.

[12] 韦方,周永刚,李安洁.血脂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2,36(1):1-2.

猜你喜欢
支数冠脉细胞因子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心电图U波倒置深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的关联性分析
降低A牌号细支卷烟含梗签烟支数
乌斯特让检验纱线支数测量更精确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