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高校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初探

2015-01-07 11:16高鹏周慧茹郭小磊
职业·下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媒体

高鹏+周慧茹+郭小磊

摘 要: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医学的灵魂和基石,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文化冲击下,高等教育院校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机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探索新媒体视野下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 高等教育 中医药文化传承 人才培养

课 题: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度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项目编号:2014JPXM23;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项目(辅导员专项),项目编号:2014-MFD-1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话中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杰出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伴随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医药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多元化、个性化等特质的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飞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是目前接触新媒体最前沿的人群,同样也是促进新媒体文化繁荣和发展的生力军。新媒体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中已经迅速融入到校园多元文化体系之中,为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医学的灵魂和基石,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决定了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新媒体时代和高等教育院校的校园多元文化背景下做好中医药类人才文化传承培养,是时代赋予我国中医高等教育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一、高等教育院校在当下文化传承工作中存在问题和挑战

在现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院校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式,而中医药传承的重要方式如“师承教授、三因制宜”在不断地弱化甚至丧失。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传播传统人文思想,单纯以西方具象化思维对中医药理论进行比对,导致了中医自身文化传统和传承方式被冲淡。目前我国院校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中医药文化底蕴不足、中医经典理论理解能力下降;二是中医临床分析思维能力缺陷,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缺陷又与高校忽视培养中医药文化底蕴不足有关。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度与文化自觉度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者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改革加深,人民群众对于健康保健、疾病防治的要求愈来愈高,目前较为单一的“有病治病”医疗卫生服务理念与群众的全面健康保健的社会需求产生了矛盾,从而促使寻求新的医学思维。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医疗思维对这种矛盾的挑战有着独特的解决办法并且被全球医疗行业所认同。中医药文化中以患者为中心、多时空多方位实施辨证论治已经深入人心,目前医疗研究趋势正在从单纯研究病原病理、解决已发疾病角度向中医传统医学“整体辨证、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观、生活观、养生观、治疗观,尤其是治未病的理念为中医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

二、新媒体视野下高校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1.新媒体丰富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

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以网络为平台,数字化传播为基础,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时代。传统高等院校教育中的课堂授课分析、课下答疑解析、远程教育讨论,已经无法解决当代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问题。与传统的院校教育模式相比,新媒体优势更加明显:手机短信、微博、飞信等以其灵活迅捷的特点,使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也可以更加多样;QQ、MSN、博客等社交平台的应用可以开展人群中的多方向与多维度的交流,延伸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空间和时间。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深厚广阔的平台和繁多的手段,同时对中医类院校人才文化素养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电子杂志、数字电视等传播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使高校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2.传统文化丰富了新媒体文化的教育内容

2005年8月,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召开。在会上,我国中医药届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含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近10年来,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学术研究得到全面重视,全国30多所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了中医药文化课程。高校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中医药理论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研究、中医学、中药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研究、中医学区别于世界其他医学的文化特征研究、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名医名家历史文化背景研究、名家经典学术思想形成的条件及传承研究等。高等中医院校教育逐步从中医药传统学科特色入手,以培育和发展“承古拓新”大学精神为重点,注重把文化建设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类大学文化与传统中医药文化。

三、新媒体视野下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目标初探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经济全球化进程添上了信息传递加速码。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具有更多的优势: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方式广阔、信息内容全面充分、信息内容生动活泼等等。要保持中医药高校教育中的中医传统文化传承,就需要克服新媒体时期带来的非传统文化信息的不利影响,选择合理实用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为适应新形势下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笔者建议中医药高校教育工作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新媒体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大学生文化传承教育的关键。中医药文化推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时倡导大医精诚、天下为公。这些优秀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构提供了丰富养料,使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二者崇尚的都是道德为最高价值追求。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论述: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生灵之苦”。历代医家所倡导“医乃仁术”也正是医德与医术的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德”的精神写照。高校人文教育更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endprint

其次,在新媒体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加强大学生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平台建设。比如校内网或新浪、搜狐等公共门户网页平台,主动地占领新媒体网络舆论阵地,选择“政府重视、百姓关心、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热点问题和事件,抓住舆论导向,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真实反映和推动解决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主动地利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成功案例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魅力,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在西方现代医学无法控制疾病的危机情况下,我国医药工作者在“整体辨证、三因制宜”传统中医药文化思想指导下认为SARS属于中医的“温病”范畴,利用清开灵等清热解毒类中药及时挽救了大量病患。2003年4月1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供各地医疗机构治疗参考。这类事例的宣讲充分证实了中医药文化的价值,批判盲目西化、片面否认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思潮。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我们只有培养大学生的全面深刻看待问题以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牢牢掌握在新媒体时代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主动权。

再次,在新媒体开放的环境下,建立新媒体传播中安全有序的监管制度。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不是句口号,而是一种真实的状况的反应。与以往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旧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特点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下,新媒体特性包括空间、环境、现实状况、身份等的虚拟。但是虚拟空间并不是与现实世界完全脱离的,需要制定合理安全的行为规范来保证海量信息传播的运行。为保证新媒体下高校信息传播的健康文明的发展,建议制定了校园网站登记备案、公用计算机上网登记等信息监管制度,对一些恶意丑化和反对中医药的言论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引导强化中医药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

最后,加强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宣传舆论导向作用。根据当下新媒体教育的需要,培养网络中医药专业精英作为舆论领袖,通过利用大众关注的媒体人的影响力以及文化领域专家的资深专业优势,把论坛、博客、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的中医药文化传承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扩大理性成熟的舆论氛围,增强高校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百家争鸣达到传承中医药传统经典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构建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2]李晓红.新媒体文化环境中的高校文化生态建设[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3).

[3]徐玉芳,张云芳,郭小磊.中医药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J].中医学报,2012(7).

[4]何继勇,何佳,韩东海等.中医青年与中医文化传承[J].科技信息,2013(21).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媒体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