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方法,开创专业化培养新模式

2015-01-07 13:51徐汉文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徐汉文

摘 要:现阶段校企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企业跟学校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达成盈利,如果我们的培养模式不创新改革,校企合作的成效也将面临危机。本文从把握市场动向和企业需求方面,结合国内外培训机构培养模式,论述了改变传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最终以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主,并创新与改革专业设置中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专业设置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技工教育也要改革创新,现阶段校企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企业跟学校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达成盈利,如果我们的培养模式不创新改革,校企合作的成效也将面临危机。这也是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传统的培养模式是否适应新时期技工教育的发展需求?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了。

1 推陈出新,把握市场动向

目前,技工教育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存在着脱节的现象。由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状态,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陈旧。不少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及使用的教材几十年都不变,已不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学校的规模无法扩大、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技术人才专业单一,熟练程度不高。加之,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技工教育的供给总量与社会的需求差距也在增大。有的急需人才又没有相应的专业来培养。如:生物医学专业、高级机加工、电脑美术设计、社区管理和新材料新工艺专业等等。技工学校不同于常规的义务教育,技校不走向市场,就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就不知道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专业的技能人才,也就不能开设出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专业,更实现不了学校与企业的接轨。最终企业与学校达不成双赢,校企合作就失去了意义。

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技校生,都是小学生。需要从头再来,进行岗位培训。所以,岗前培训学校课程化,对于企业效益和工作效率是一种促进,企业是积极支持欢迎的。把握企业需求和市场动向,是学校专业化培养模式存在的迫切问题。

针对当前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创新与改革专业化培养模式,将是寻求技工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专业培养市场化,培养模式多元化,促使技工教育特色化。

2 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兴趣方向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真正掌握学生们内心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更高的学习热情。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那么,我们只有把握好学习的学习兴趣和方向,对症下药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我们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那么势必将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对临近下厂实习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表如图所示: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们对教学改革的支持度还是很高的,教改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太适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了,创新培养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了。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改革,在改革和创新中树立信心。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向,即使更新课程体系。同时,学校也应当做充分的市场调查和专业评估,对于一些“陈旧”专业,不适合市场发展需要的,要根据形势进行转化升级;对于市场迫切需要的工种和专业,可以联合企业和民间力量率先开设;对于政府扶持和新兴专业要及时增设。

3 跟踪市场,根据用工需求定位培养工种和创新传授技艺

强化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对用工单位及时掌握反馈意见,真正把握市场需求。现在很多企业对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对口满意度不是很好,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企业不需要的学校拼命的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学校培养不出来,这也一直是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所在。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达成校企双赢,如果一方达不到要求和目标,那么校企合作也就失去了原始的意义。只有把握企业需求,调整培养模式,创新传授技艺方法,才能真正意义上使校企达到最大的双赢,使学生能够真正为社会所用,体现其技能就业价值。

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定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传授技艺,提高学生对企业生产的认识。专业培养目标也应该跟上市场的需求,企业和学校应该建立一种更为完善的沟通机制,既可以满足企业渴望人才的愿望,也可以避免学校培养人才方面的缺失,使企业和学校各取所需,从而可以根本上解决学校培养人才方面的盲目性。

4 建立人才信息库,创新专业设置,服务社会需求

建立毕业生和实习生实习工作信息库,及时更新用工单位意见。并进行汇总分析,对现有专业进行评估,如果企业和学生对本专业培养方向和教学内容方法有大的建议,学校应及时做出市场判断。更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市场需要及时增设新专业,加大对新兴专业的投入和支持。

学校毕业生人才信息库的建立,有利于学校专业设置的创新,有利于专业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学校对市场动态的掌握,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人才库的建设本着定专业,定机制,定要求,定更新的原则,及时进行信息采集更新,分析专业需求,提出创新点,更好的服务于专业建设,使专业设置适用市场的需求,服务于社会。

5 参照国内外优秀培训机构模式,开创专业化培养新模式

(一)美、加:以能力为基础

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首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其科学性体现在它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英、澳:能力本位

特点是依赖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通过与这些标准相比较,可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所谓国家能力标准,指按照就业中所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所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就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应用所做的明确说明。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可以使有关方面据此制定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也能够使每一个普通公众从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水平或方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并可在这一体系中经过自身的不斷努力取得所需要的职业资格,在学习成果的认可上,体现了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德国:“双轨制”

“双轨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其中一轨是指职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轨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轨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定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产品的高质量以及保持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国内培训机构:重能力的培养,外加科学的课程体系

国内大多数的培训机构,多数都是有自己一套独门的课程体系结构。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時的更新和升级。在培养学生的方面,都强调的是动手能力,技能训练第一,项目式教学。在实际中,真正掌握一门技术。这一点对公办学校是一种促进和压力,因为公办职业学校,相对有一定稳定的资金支持,产生的诸多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

综合国外优秀职教经验来看,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要做好宏观规划和管理,发挥指导相关机构的作用。从职业院校教学过程的微观层面上看,国家应该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相关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让相关机构和企业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来。参照国内外优秀培训机构的经验,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取别人之长补我职教发展之短。

由于我国目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职业教育和培训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时下较多的职业学校仍然延续着相对呆板的培养模式,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新发展,取长补短,引资引智提高自身。

6 结束语

探索新方法,改革专业培养模式,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只有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综合国内外优秀职教经验,结合校情校况,创新与改革专业设置中的不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主,树立以人为本、强技为重的办学思路,开创全新的专业培养新模式、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

[2]陈江波. 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特点及启示[J].今日南国,2009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