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2015-01-08 02:05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4期
关键词:销售业务电算化课程体系

肖 芬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会计学院,太原 030031)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会计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了迎合社会需求,各高校都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但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所培养出的学生已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如何改进教学现状,努力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则显得尤为重要。

1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

1.1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会计人才。然而,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诸多弊端。首先,计算机类课程与会计专业内容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只开设了很少的几门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学生只会简单操作软件,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会计应用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等技能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其次,课程目标不明确,学生在上课时只是为了学会软件的操作方法去应付考试,对于其与今后工作岗位的联系知之甚少,不能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效的结合。

1.2 教学模式落后

虽然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在讲授课程时大多数高校基本仍采取采用“传递—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演示软件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再按照教师讲的内容重复操作。在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下,教师向学生灌输课程的内容,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操作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且学生在实操时往往会遗漏、忽略教师所强调的重点、难点;其次,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讲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的机械练习,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授课内容不理解,遇到类似的软件学生仍然不会操作,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1.3 考核方式单调

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评价机制是比较单一的,对于理论学习主要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一般采用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主要由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实验资料进行操作,并得到最终的实验结果。然而,这种以“理论+技能”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片面性,它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认定,容易使学生产生为了考试成绩而努力学习的狭隘目的,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学习不扎实、考完就忘的现象。

2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2.1.1 课课融通

会计电算化课程突出强调计算机这种现代化工具的应用。在开设的课程体系里,以《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等课程作为学习的基础,并同时开设《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计算机审计》等相关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并且有助于实现课程之间的融合。具体来说,《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作为电算化操作的理论基础,在实验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会计知识进行回顾,例如,如何利用原始凭证进行正确的凭证制单、月末如何利用自动转账功能进行转账定义及转账生成、UFO系统中报表的公式设置等都与会计理论知识密不可分;通过《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财务软件的原理,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会计应用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等技能;通过对《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课程学习,使学生可以利用Excel进行会计报表的编制、利用Excel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等,实现对会计数据的综合利用;《计算机审计》以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会计数据作为其原始数据,利用数据接口进行导入。

2.1.2 课证融通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里,实行“能力+资格”的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要求对接起来,实现课证融合,达到能力与资格证书的对接,在夯实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协助学生获取相应就业岗位的执业证书,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1.3 证岗融通

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地进入相应岗位进行工作,实现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的良好衔接,在课程教学中,应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择业考虑,强调资格考试的重要性,把考证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达到证岗融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构建应该紧贴市场需求,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课课融通、课证融通、证岗融通”(如图1),旨在培养能熟练运用信息手段、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且具备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的现代化、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财会类专业人才。

图1 《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

2.2 探索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交流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以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销售业务”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根据销售业务的5种类型(如图2),将全体学生分为5组,每组负责一种销售类型(如图3),以此为基础创设学习情境,在情境中设疑和提问。每组学生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去查找资料,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在每个小组内部还可以对角色进行分工,在“销售管理”系统的操作中涉及到销售人员,账套主管人员等,可以在小组内部指定相应人员负责相关操作,必要时,可以进行岗位轮换,让学生熟悉不同人员的操作步骤;再次,在本课程结束时,安排各组学生根据其分配到的销售业务的类型对不同销售业务的操作情况进行陈述,汇报所学内容以及在操作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法等。最后,教师对本实验的内容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记录教学活动过程,及时反馈信息,以达到教学目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又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图2 销售业务的类型

图3 “销售业务”教学分配情况

2.3 创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在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上,可以考虑借鉴“翻转课堂”理念,创建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在考核方式上,传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大多在电算化实验室中进行,“翻转课堂”理念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学校可以考虑与软件公司合作,创建B/S无纸化在线考试平台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可以定期将会计电算化的考核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给学生,学生在线完成考核任务,老师根据反馈的信息作出评价,这种过程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只重视结果的考核方式更加合理。在考核内容上,除了要考核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理论及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应注重对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的考核,“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老师也能够通过这种参与的过程,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这些能力指标同样应该被纳入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体系当中。

[1]陈莉崟.校企合作模式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特色——以会计电算化专业涉外会计方向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6):401.

猜你喜欢
销售业务电算化课程体系
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应用
石油成品油销售业务发展的一些思考
小企业销售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思考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A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案例研究
商品流通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研究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和审计的冲击
“三自主”学习法在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