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阶段装备保障方案评价研究*

2015-01-08 13:46杨英杰聂成龙李志永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5年10期
关键词:装备方案评价

杨英杰,张 柳,聂成龙,王 琳,李志永

(1.军械工程学院,石家庄 050003;2.解放军77108部队,成都 610000;3.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石家庄 050003)

使用阶段装备保障方案评价研究*

杨英杰1,张 柳1,聂成龙1,王 琳2,李志永3

(1.军械工程学院,石家庄 050003;2.解放军77108部队,成都 610000;3.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石家庄 050003)

明确了使用阶段装备保障方案的概念内涵。针对使用阶段装备保障方案评价问题,从评价参数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入手,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开展使用阶段装备保障方案评价的历史,分析了国内外研究工作的特点与进展,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通过对照比较,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从使用阶段装备保障评价问题的基础理论、系统分析和保障仿真技术3个方面,提出了后续的研究建议,对于相关科研人员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装备保障方案,评价参数,评价方法,综述

0 引言

使用阶段装备保障方案是指根据部队的作战任务、行动方案及保障要求,对保障任务区分、保障资源配置、保障力量部署与运用、保障行动协同等方面的总体描述,保障计划则是保障方案的具体化和详细化,是保障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装备保障方案是实现我军“精确化保障”的重要保证,是提升装备体系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的关键。要保证装备保障方案能够正确、有效地指导装备保障工作,就必须对装备保障方案进行科学评价,提出优化改进意见,从而得出最优或满意方案。因此,装备保障方案评价问题成为当前我军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1 国外研究现状

当前,国外主要围绕装备保障方案的实施效果,即装备保障能力和保障资源评价展开研究工作。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美军即开始明确保障能力评价的工作要求。上世纪80年代,美国又将基于仿真的采办写入指令性文件中,明确了仿真评价结果可直接作为决策依据。进入新世纪后,外军对保障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组建专门负责保障能力评价的部门[1],二是建立保障能力评价的软硬件环境[2],三是以能力评价为核心促进保障系统建设[3],四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4]。这些做法对保障能力评价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1 评价参数

外军通常把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持续性作为保障能力评价的基石。根据装备系统的类型不同,战备完好性参数与任务持续性参数则不同。但是一般都会包含使用可用度(A0)、可执行任务率(MC)、平均修复时间(MTTR)和平均后勤延误时间(MLDT)等几个重要参数。另外,对于保障系统又会按照保障要素的类别,如指挥、维修、器材、运输等,分别给出相应的评价参数,并针对不同装备系统在不同的维修策略、备件库存水平、维修人员的数量和能力、维修时间等条件,给出相应的参数计算。美国空军指令文件AFI10-602和美国空军维修部门提出的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的维修指标体系,就从美国空军业务领域的角度,将评价参数划分为六类,并给出了相应的算法描述。

1.2 评价方法

与评价参数一样,外军评价方法的研究也是围绕着保障能力评价和保障资源优化展开的,且以定量评价模型为主。以美军为例,美军的陆军后勤评价系统(ALAS)可对陆军未来军事能力进行评价,并对满足作战要求的保障资源展开预测;武器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WSMIS)则是通过确定后勤保障资源来评价空军武器系统的准备状态和维持能力;陆军作战准备状态分系统(OMNIBUS)用于评价国防指南演习计划的军队征集、展开、投入战斗和维持的能力;基准范围(baseline area)评价系统可评价海军在战时状态下,按时把后勤保障物资运送给作战部队的能力,并评价按后勤供给程序把军事物资从仓库运送到战场的能力等。从这些系统中均可发现与保障相关的仿真评价模型。还有一些典型的保障仿真评价系统,如美军的LCOM、WLTAE、TOPSAM系统和瑞典的OPUS10、SIMLOX系统等[5-6],这些系统中同样包含了与保障相关的仿真评价模型,且这些仿真模型经过实战检验[7-8],具有较高可信度。另外,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国外还研发了支持仿真系统动态重构和仿真框架自动生成的相关技术和软件,其中比较典型的商用软件就是SEQUOIA SIMBUILDER-HLA仿真集成开发环境。

2 国内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国内开展装备RMS研究工作以来,陆续进行了装备保障能力和保障资源评价的相关工作。但直到“十五”以前,保障能力评价的研究工作一直局限于装备的研制阶段,评价的对象主要围绕着单一型号装备。“十五”以后,保障能力评价的研究拓展到装备的使用阶段,评价的对象变为装备基本作战单元。“十一五”以后,保障能力评价的对象变为更高层次的装备作战单元和装备体系。保障能力评价参数也从“十五”前保障系统的“静态”评价转为与任务相关的“动态”评价。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近年来从事保障能力评价与保障资源评价研究的主要科研院所有军械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空军工程大学、空军雷达学院、海军装备研究院、空军装备研究院、二炮装备研究院等。

2.1 评价参数

“十五”期间,我军开展了“两成两力”(即部队现有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设标准及综合评价实施办法,主要是以部队实际统计数据和专家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参数大多是静态参数。在“十一五”期间,相继提出了针对装备基本作战单元和装备作战单元的装备完好率、使用可用度、任务完成概率等动态综合参数[9],以及针对保障系统的保障任务完成概率和保障服务时间等动态综合参数[10]。围绕保障资源优化,提出了资源满足率、资源利用率等动态评价参数。

2.2 评价方法

当前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保障能力综合评价和保障要素评价两方面。

在保障能力的综合评价方面,主要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熵理论、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德尔菲法和仿真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在这些方法中,既有定性方法,也有定量方法,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不同方法之间的相互组合,可用于评价不同的能力参数。比如,层次分析法与BP神经网络方法相结合可评价装备使用可用度和系统效能[11]。熵理论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可对多个方案进行优选评价[12]。而“两成两力”评价则采用了定性问题定量化的综合评价方法。此外,还开发有基于HLA的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仿真通用平台[13],可以对任务完成概率等参数进行仿真评价。

在保障要素评价方面,评价维修保障能力主要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14]、多属性评价方法[15]、支持向量机法[16]和仿真评价方法等。评价器材保障能力主要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17]、神经网络法[18]和TOPSIS(优劣解距离法)[19]等。评价弹药保障能力主要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20]、运筹学方法[21]、TOPSIS法[22]等。评价保障指挥系统效能主要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23]、人工神经网络[24]、熵理论[25]、灰色关联分析法[26]和计算机仿真[27]方法等。评价防卫和通信保障能力主要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法[28]、变权理论[29]和ADC法[30]等。

3 总结与建议

3.1 当前研究总结

国外从保障能力评价与保障资源评价的角度入手,已建立了行业认可的评价参数和模型,尤其围绕仿真评价模型的研究,开发了大量覆盖多个层面的评价系统,技术较为成熟,且仿真评价系统的模型经历过实战的检验,具备相当高的可信度。

国内近年来围绕保障方案评价开展了不少研究工作。评价参数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既有定性方法、又有定量方法,还有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但保障方案评价的大多数思路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不同之处仅在于指标选取和评价模型的建立方法,缺乏基础理论的研究。另外多数研究只是对保障方案局部进行评价,缺乏对保障方案评价问题的系统规划,对规范的评价流程研究更是鲜见。在保障仿真评价方面,国内对仿真技术的应用还不成熟,不能完全支持保障变化带来的保障仿真系统的联动变化,还没有行业内较为认可的保障仿真模型。

3.2 未来开展使用阶段装备保障方案评价工作的建议

综合国内外研究动态,当前的研究与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研究应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考虑。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可以借鉴钱学森教授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论思想,面向装备保障方案评价问题,研究如何实现从定性经验判断到定量描述,再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评价理论研究;结合研讨厅建设的软硬件需求,研究装备保障方案评价工具的基础理论。

(2)重视评价问题的系统研究。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对装备保障方案评价问题进行整体规划,尤其应重视评价流程研究,探索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对评价流程进行分析,使得评价工作严谨、规范。

(3)深化保障仿真技术研究。研究保障变化带来的保障仿真系统的联动变化,研究行业内较为认可的仿真模型。尤其应重视仿真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考虑引入探索性分析、数据耕种和计算实验等国外先进技术手段,进而依据仿真评价结果,提出更为科学的保障方案优化建议。

[1]Donald W S,Simms E D,Schaible R A.Battle Damage Repair of Tactical Weapons Assessment[R].AD-A213117.

[2]Ingraham L,Solomon C,Lowe B.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Logistics Processes Using Simulation-Based Methodologies[J].IEEE Conference,2005:690-694.

[3]Deposes B.Next Generation End-ToEnd Logistics Decision Support Tools.Evolutionary Logistics Planning[J].IEEE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Security and Defense Applications.2007:50-53.

[4]Deposes B.Next Generation End-ToEnd Logistics Decision Support Tools.Evolutionary Logistics Planning[J].IEEE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Security and Defense Applications.2007:50-53.

[5]George P C.Feasibility Study of Variance Reduction in the Logistics Composite Model[R].Air Forc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7.

[6]运通恒达有限公司.系统运行和保障体系仿真软件(SIMLOX)[S].北京:运通恒达科技有限公司,2008.

[7]曾庆华.集团军战役技术保障机构行动效能评估系统[D].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1999.

[8]Gregory C J,Schultz R E.Simulation Modeling for Military Logistics and Support Ability Studies[J].Simulation Conference.December 1999:458-487.

[9]封会娟.装备作战单元保障对象系统RM建模研究[D].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2010.

[10]刘文武.基于本体论的装备保障系统建模研究[D].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2011.

[11]穆富岭,武昌,吴德伟.维修保障系统效能评估中的变权综合法初探[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3,25(6): 693-696.

[12]张磊,汪德虎,王晓通,等.基于熵权的舰炮武器系统维修保障能力模糊综合评判[J].指挥控制与仿真,2008,30(3):81-84.

[13]张伟.装备保障仿真建模及原型系统实现[D].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2013.

[14]涂三军,王学伟,孙殿星.舰空武器系统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模型研究[J].航空兵器,2010,46(2):50-53.

[15]程军伟,张国彬,刘旭刚,等.汽车维修分队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模型[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0,12(2): 34-38.

[16]赵时,刘俊瀛,邱华.支持向量机在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6(15):436-437.

[17]于娜,高崎.维修器材保障能力评价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33(8):136-139.

[18]吴迪,古丛,裴宏.装甲装备保障资源状况综合评估模型研究[J].消费导刊,2009,60(1):212-213.

[19]吕建新,刘松尧.TOPSIS法在武警车辆维修保障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S2):23-24.

[20]李文生,车文刚.通用弹药供应保障业务流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科技,2009,23(11):105-107.

[21]王钰,王海春,王文力.随机服务系统模型在坦克弹药保障中的应用[J].指挥控制与仿真,2007,29(4): 101-103,107.

[22]高善清,王卓柱,艾云平,等.弹药物流路径的优化决策研究[J].包装工程,2006,27(2):151-153.

[23]陈良灏,万俊,蔺文斌.装备保障指挥系统的效能评估研究[J].兵工自动化,2008,27(6):43-45.

[24]陈晓山,苏平.遗传神经网络在装备保障指挥系统效能评估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09,28(3):15-18.

[25]暴轩,高会军.装备保障指挥体系组织结构的评价模型[J].兵工自动化,2009,28(5):57-60.

[26]左雄,任煜,韩营团,等.灰色理论在装备技术保障指挥效能预测性评估中的应用[J].四川兵工学报,2008,29(4):30-32.

[27]赵金超,齐欢,张勇明.舰船装备技术保障指挥与维修系统能力评估研究[J].中国修船,2009,22(1):35-38.

[28]曲红绯,李文山,杨军.基于混合神经网络的野战仓库伪装效能评估[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33(5):17-119.

[29]伍人涛,韩林,邓华强.模糊变权法在通信保障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9,34(S1):119-121.

[30]张庆辉.基于ADC法的通信系统效能评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0):2360-2362.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Summary of Equipment Support Concept in Operational Phase

YANG Ying-jie1,ZHANG Liu1,NIE Cheng-long1,WANG Lin2,LI Zhi-yong3
(1.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03,China;2.Unit 77108 of PLA,Chengdu 610000,China;3.Shijiazhuang Mechanized Infantry Academy,Shijiazhuang 050003,China)

To define the conception of the equipment support concept in operational phase,against the evaluation problem of equipment support concept in operational phase,starting from both the evaluation parameters and evaluation methods,the research history of the equipment support concept in operational phase at home and abroad is reviewed,the characteristic and progress of research work is analyzed,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is summarized,according to the compare,the shortage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is indicated.On this basis,from the basic theory,system analysis and support simulation technology of the evaluation problem of equipment support concept in operational phase,the follow-up research suggests that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 staff is proposed.

equipment support concept,evaluation parameters,evaluation methods,summary

TB114.3

A

1002-0640(2015)10-0005-04

2014-08-05

2014-10-20

军队科研计划基金资助项目(51319060104)

杨英杰(1986- ),男,四川自贡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装备综合保障理论与应用。

猜你喜欢
装备方案评价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烂脸了急救方案
港警新装备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防晒装备折起来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