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港口发展效果评价

2015-01-09 06:00姜宝李剑杨星星
中国水运 2014年12期

姜宝+李剑+杨星星

摘  要:本文通过从城市发展效果、产业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三个方面对山东省港口发展效果进行了评价。发现山东省港口城市发展存在着差距,临港产业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港口集疏运交通不通畅。本文建议对山东省的临港产业区进行良好地规划,使之良好地集聚,对山东省港口的集疏运体系进行建设,使港口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城市发展效果  集聚  扩散  临港产业

海洋时代以来,港口往往是区域发展的领先高地和增长极。山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半岛蓝色经济区拥有大量优质的港口资源,港口城市和港口产业在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中地位尤其重要,因此,对山东省港口空间效果进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评价山东省港口与城市发展的文章也开始增多。亓世龙等(2009)利用DEA构建了动态评价模型评价山东省港城协调发展情况,发现这些港口城市发展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隋鹏飞(2009)对山东省临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限制因素,但主要是定性分析。姜宝等(2013)用区位商定量测度了山东省临港产业集聚程度,并结合“十二五计划”对山东省港口进行了战略定位。

山东省港口发展现状

山东省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连接渤海和黄海,面朝日韩,气候适宜,海岸线绵长,港阔水深,港口众多。2013年山东省的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8亿吨,实现了百分之十点八的增长。

山东省发展港口产业条件得天独厚,首先,山东省港口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青烟威地区向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日照还是中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口,还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之一。其次,山东的交通体系完善,有利于货物快速地集疏运。2013年,山东省交通部还提出了构建全省交通的“五大体系”,这将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效率和有力衔接。另外,山东省的港口基础设施先进。青岛港和日照港都是3亿吨以上的大港,烟台港是2亿吨以上的大港,三者在2013年全国港口吞吐量的排名依次是全国第六、第十和第十三名。最后,山东省沿海港口的腹地广阔,经济发达。除了省内地区,周边的山西、陕西、河南等地,还有设置无水港的内陆地区也为山东省港口提供货源。山东省的青岛和烟台是我国最早开放的一批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外向,国际贸易发达,国际发展经验充足,经济基础也十分雄厚。这些发达直接腹地在与港口的相互促进作用上表现也更加明显。

研究方法

在山东省港口发展效果分析部分,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城市发展效果评价、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扩散效应。

在城市发展效果评价部分,本文主要采用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郑静等(2010)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17地市的城市发展效果进行了评价,而且KMO检验值为0.86,比较适合因子分析,对本文数据做KMO和巴特利检验,结果也较为适合因子分析。鉴于系统聚类方法的简便快捷,本文使用的也是此方法。

在港口空间效应研究方面,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空间统计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接受。庄佳芳和余思琴(2013)运用此方法评价了我国港口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发现,地图的方法在描述产业集聚的时候更加直观。同样,本文也可以用此方法来评价山东省港口的临港产业发展。运用区位熵指标分析了山东三大产业的总体集聚情况,并用空间分析统计软件Geoda计算有关产业的全局MoranI和局部MoranI,根据计算结果和制作的相关图表,对山东省的相关产业进行了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

山东省港口发展效果分析

1、城市发展效果评价

因子分析的指标主要从城市发展规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两个角度选取。聚类分析部分运用系统聚类方法,通过处理因子分析得出的因子,横向地分析了各个港口城市的发展不同,也纵向地比较了港口城市历年来的发展变化。

表1  2009年到2012年五城市因子分析综合得分

查看2009年到2012年各年的因子综合得分可知,除了青岛和烟台,其余城市的因子综合得分都是得分为负,说明其城市发展状况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五个港口城市中,青烟两个城市的综合得分排名最靠前,即发展最好,威海和东营次之,日照相对靠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烟基本都是同一类,其余三市一般各为一类。分类结果说上述因子分析结果一致。具体分析各个城市发现,东营的铁路网,日照的铁路、通外公路体系和航空,威海和烟台的铁路网都不尽完善,存在衔接黑洞。

2、产业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

2.1区位熵结果分析

结合2012年山东省五市及全国三大产业产值,计算山东省五市三大产业的区位熵如表2。

表2 山东各市三大产业区位熵(2012)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山东省及五市的第一产业区位熵都小于1,但是第二产业区位熵均大于1,第三产业中出东营市之外,区位熵也都大于1。说明在山东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该地区相对集中,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其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集聚效应分析

选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几个代表性产业进行Geoda处理,获得箱地图和全局MoranI。对所获得的全局MoranI计算相应的Z值、P值和置信度。结果如表3。

表3  全局MoranI分析

观察全局MoranI发现,除了制造业的全局MoranI为正之外,其余行业结果均为负,说明制造业在山东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其余都是负相关。而且制造业的Z值为正且比较显著,说明制造业在空间上存在高值集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置信度都在90%以上,而且Z值为负,说明这些行业在全省是负相关,即高-低或者低-高的分散分布。行业集聚程度的不同,说明在山东省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性。沿海地区集聚性强的行业在省内内陆地区的集聚却不够强,尤其是德州、菏泽、聊城等地。

2.3扩散效应分析

根据箱地图中显示的各个城市的产业集聚程度,将结果总结如下表5,其中由A到F表示集聚越来越强。

表4  五城市各产业集聚程度

箱地图中,各个行业的在集聚中心周围都是呈现层状分布,并且由内向外集聚程度越来越低,说明产业集聚的同时也发生着扩散效应。

纵向来看,在五个沿海城市中,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业等方面都存在比较明显的集聚特性,这些行业基本都属于港口相关产业。同时也可以看出同一产业在不同城市发展是不平衡性。横向来看,同一个城市不同的产业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但是城市发展效果比较好的城市往往在不同产业上的发展效果都比较好。

2.4 山东省“港城一体化”空间效果总结

总体来说,山东省港口城市经济普遍比较发达,环境也比较优美,但是,不同港口城市发展水平是存在差距的,大致排序是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日照。各个城市的一个主要差别是交通体系完善度不同。青岛的海陆空交通网比较完善,但是东营的铁路网,日照的铁路、通外公路体系和航空,威海和烟台的铁路网都不尽完善。衔接黑洞使货物集疏运速度减慢,范围减小,带动辐射作用也就变小。产业方面,五个城市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对全省其余地区的带动辐射也强度不同。各港城的临港产业存在相似性,这主要是承接相似的日韩产业转移的结果。同时,临港产业比较集中于制造业,使临港产业的结构梯度完备性差。

山东省港口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临港产业布局不合理

表5总结了五城市具体的临港产业,我们发现物流业和制造业方面的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和电子产品制造在五个港口城市的临港产业区都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集群,其产业结构存在相似性。这主要由于日本和台湾的产业转移时,这些沿海城市都凭借着所吸引的大量外商投资,在港口的物流园区形成了相近的制造业。可以说,在这些港口城市相似产业进行了重复建设,存在着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同质化竞争。同时也应该看到,临港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结构梯度也不完备,尤其是新兴行业较少。

表5 五城市临港产业

2、港口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

良好的交通是港口货物快速集疏运的保证,也是沿海港口城市充分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保证。但在上文城市发展效果分析部分,本文多次提到某些港口城市的交通体系存在缺陷,比如说东营的铁路网,日照的铁路、通外公路体系和航空,威海和烟台的铁路网。这种区域之间路网的衔接不畅以及山东省港口集疏运通与城市道路的相互干扰,制约了港口能力的发挥和功能的拓展,减弱了港口临港产业向省内内陆地区扩散辐射的能力。

建议措施

结合第四部分分析得出的山东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部分主要提出两方面的建议措施.

1、临港改革,有效集聚

首先,要调整临港产业的布局,确定临港产业的多样化,以确保临港产业结构完整、可持续平衡发展。在确保相关优势产业的前提下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港口服务业。港口服务业具有创新性、效率性、高渗透性的特点,在推动临港产业升级调整方面作用巨大。其次,应该进一步提高临港产业区内的产业集聚,以便保证这些产业向内陆地区较强的辐射作用。最后,在日韩制造业的转移依然在进行,作为日韩近邻的山东省应该抓好这个机会,同时利用好山东良好的港口资源,实现资源利用地国际化。但是,沿海港口在临港产业方面还应该注意沿海港口的合作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现象的加剧。

2、交通衔接,有效扩散

面对山东省内交通体系完善程度不同的问题。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协调规划,做到在未来规划中各个城市路网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不同城市交通发展错位的现象。其次,在城市中也要开辟专门的港口通道,以便有利于港内货物由沿海向内陆地区的快速集疏运。然后,在港口货物向内陆扩散的沿途加大相关产业的投资,丰富腹地产业结构,扩大腹地范围,给予港口更大的支持。最后,还可以在内陆地区投资建设无水港,实现港口功能向内陆的延伸,起到再次辐射扩散作用,更大更广地带动腹地经济。

参考文献:

[1]亓世龙, 吕靖, 陈洁. 基于 DEA 的山东省港口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 水运工程, 2011 (7): 25-30.

[2]隋鹏飞. 山东省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及策略[J]. 水运管理, 2009, 31(009): 19-21.

[3]姜宝, 陈丹, 李剑. 基于产业集群度的山东省港口战略定位研究[J]. 中国港口, 2013, 7: 015.

[4]郑静, 吴海伟, 郑小青. 山东省 17 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32(1): 22-23.

[5]庄佳芳, 余思勤.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我国港口空间格局[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3, 34(3): 66-71.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RKE29003)“基于空间经济有效的山东省沿海港城一体化创新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