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5-01-09 11:03周拾泉
当代临床医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糖化神经功能脑梗死

周拾泉

(江苏省如东县第二人民医院 226403)

脑梗死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糖升高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影响其预后。但血糖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而糖化血红蛋反映过去2~3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它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并弥补了常规血糖仅能代表瞬间血糖的不足[1],且不受血糖临时变动及病情急性改变影响,是评价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HbAlc与急性脑梗死急性期恢复的相互关系,以期了解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预后内在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HbAlc增高急性脑梗死患者(HbA1c≥6.5%),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发病在48小时之内,其中男35例,女l5例;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65.78岁。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脑梗死患者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其中轻型(10~15分)25例,包括男17例,女8例,年龄47~80岁。平均62.52岁;中型(1 6~30分)20例。包括男18例,女5例,年龄50~82岁,平均68.87岁;重型(31~45分)5例,包括男5例,女2例,年龄51-80岁,平均70.57岁。同时选取50名HbAlc正常亦经头颅CT或MRI证实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为对照组,(4.5% <HbA1c<6.5%)。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45~80岁,平均66.81岁。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比例发病时间及病情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排除了非血管性病因所致脑梗死者以及伴有严重心肝肾疾病、重度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脑梗死患者入院24 h内查HbAlc。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按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治疗指南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控制血压、血糖,适当应用脑保护剂,扩血管,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所有患者均未经溶栓、手术治疗。四周后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及临床辽效进行评判。

1.3 疗效评价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生活能力0~Ⅰ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生活能力Ⅱ~Ⅲ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 ~17%;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死亡。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无变化+恶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bAlc增高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低于HbAlc正常组(表1)。临床疗效比较HbAlc正常组优于HbAlc增高组(表2)。两组无论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还是临床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后比较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不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也可导致大血管病变,这些病变导致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和微循环障碍,从而促发急性脑梗死,在诸多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中,高血糖的危害性最大,很多研究使用血糖作为参考对象用于判断与脑梗死治疗恢复情况,但血糖监测有很多局限性,只能反映一时情况,另外,血糖影响因素诸多,有应激性血糖增高,亦有既有糖尿病史,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所致,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HbAlc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2]。HbAlc水平不受抽血时间运动或饮食的影响,也不受当日是否使用胰岛素的影响,个体变异率低,常被看作血糖控制的金指标并被用于受试者整体血糖评价[3]。且不易受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干扰,因此脑梗死发生时,应激性的血糖升高不会导致HbA1c升高。HbAlc水平升高表示原有糖尿病未被很好控制。水平高低反应血糖控制情况。

已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入院时HbAlc水平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趋势,随着血管影像学检查的发展,发现HbAlc水平高的患者颅内脑供血动脉多有狭窄,且病变程度较严重,导致脑血流储备能力下降,侧支循环差,发生脑卒中时病情较重,预后较差[4],而本研究旨在探讨HbAlc水平与脑梗死急性期预后关系,结果发现有相关性,HbAlc正常者其预后也会相对较好。说明HbAlc可作为预测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的指标之一。近年来的有研究表明HbAlc升高可以作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生、发展、预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的[5]。其原因是因为高浓度HbA1c会降低氧气和血红蛋白解离度,导致组织缺氧,使血管发生病变同时,糖基化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的糖化终末产物,这些产物会在血管壁堆积,进而导致患者血管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形成血栓[6]。另外糖化血红蛋白可使红细胞粘稠度升高、流动性变小、变形能力降低,纤维蛋白增加,血液粘度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循环障碍,从而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患者血管壁功能差,血粘度高,血流差,其治疗效果亦差。另外HbA1c的水平越高,病灶数就越多,病灶面积越大,神经功能损伤、病情就会越严重[7],预后就越差。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不仅可以降低糖代谢异常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而且可以降低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病时的病情严重程度,并最终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HbAlc水平的高低与预后有关,可为临床更早更好判定病情轻重和预后。

[1]程欣,叶山东,陈燕.血糖达标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关系的临床研究[J].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2):175-177.

[2]孟岩,王翀,郝彦平,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应用于糖尿病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3D:1489-1490.

[3]李岚岚,涂干卿,但加容.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2D:1326-1327.

[4]王洪敏.单纯性糖耐量受损与糖尿病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1):1251-1253.

[5]薛会敏,杨建峰.糖化血红蛋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6):1136.

[6]唐霓.糖尿病血液流变性改变与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J].循环杂志,2007,17(3):60.

[7]陈新瑶.脑梗死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8):1403.

猜你喜欢
糖化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