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观论要*

2015-01-10 04:38朱之江
军事历史 2015年2期
关键词:优良传统文集人民军队

□ 张 陈 朱之江

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历来被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也是人民军队建设和军事学术研究中的重点问题。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观,则是指人们关于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主要创建者、领导者的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上所持立场的集中反映,对新时期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目前学界极少对中共及其军队主要领导人的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观做出专门研究①仅见张陈的《毛泽东的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观论略》一文初步探讨了毛泽东的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观,见《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3)。,且关于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内涵、发展史以及保持发扬优良传统的方法论等关键问题,仍处于讨论与争鸣之中。通过查阅史料,笔者认为,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主要领导人的邓小平,曾深刻而全面地思考和解答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若干问题,形成了具有代表意义的邓小平的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观。本文尝试探析这一问题,以期深化对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研究。

一、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主要内涵及其重要性

邓小平认为,人民军队的好作风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他曾对军队院校提出要求,“恢复我们军队的传统作风”,“要在学校里培养这种作风,并把它带到部队,发扬光大”,“概括地说,这种作风就是艰苦奋斗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群众路线的作风。”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58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在邓小平看来,实事求是的作风是人民军队的第一个好作风,这一作风体现为老老实实的态度。1978年3月2日,他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小组会上说:“军队好是作风好”,“所谓作风,第一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对待事情没有实事求是的作风行吗?”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89页。9月17日,他在听取沈阳军区党委常委汇报时, 对这一“老老实实的态度”做出定位:“我们的传统就是老老实实,说通俗一点,就是各级干部都要老老实实。”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38页。可见,邓小平认为,以老老实实为代表的实事求是作风就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他还多次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要解决新问题,“我们讲要继承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培育的优良传统,第一个就是实事求是。”④《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08页。

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邓小平认为:“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2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军队也要如此。“文革”结束前后,他在整顿军队的过程中多次强调,部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⑥《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33页。。他还对军队高级干部提出明确要求,“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⑦《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305页。。

邓小平也将群众路线的作风视为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1975年7月14日,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有的人喜欢指手画脚,把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也丢掉了。”⑧《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31页。因此,他多次号召,“发扬我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⑨《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235页。。1987年1月,他签发的《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对此又补充道,“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了我军群众工作的传统”。⑩《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载《解放军报》,1987-02-26。

不过,上述三种作风并非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在作风上的完整体现。1977年8月23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明确要求部队“恢复好传统”,并就如何达到这一要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恢复好传统,“部队要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艰苦奋斗、组织纪律四句话,要从苦练中培养出这些作风。”⑪《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63页。这里,邓小平将组织纪律的作风纳入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范畴。实际上,组织纪律作风的根本要求,就是军队要听党指挥,遵守党纪军纪。正如他强调的,“我们的传统是军队听党的话”⑫《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312页。。

对邓小平来说,人民军队的好制度也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他比较关注三个方面的好制度:一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制度。他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⑬《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18页。,尤其要关注军队政治机关工作制度。他指出:“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政治机关是党的工作机关。上级政治机关对下级党委、政治委员、政治机关的工作,应该进行指导,督促检查。这是我们的老传统。”⑭《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21页。因此,他强调:“恢复传统作风,我提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恢复我们政治机关的老传统。”⑮《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64页。二是部队的体制。邓小平主张军队的精简整编要尊重部队的体制,认为“部队体制有我们的老传统,可以考虑几种形式,不要千篇一律”,并要求“机关要搞个编制表出来,将来按编制表办事”。⑯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77》(上),6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可见,邓小平也将部队体制这一“老传统”视为军队的优良传统。三是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邓小平强调,人民军队要注重和民兵相结合,“是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他要求部队要遵循这一体制,并认为这就是“恢复老传统”。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34页。

除了军队的好制度和好作风外,邓小平还认为,军队本身的任务也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他指出:“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是国防的基本力量。它本身有自己的传统”,即军队三个方面的任务:“第一是战斗队,是防御侵略的;第二是生产队,也参加一些生产;第三又是工作队,向人民群众做工作,同人民是密切结合的”,而且“这在我们过去打仗时也是一样的”。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2卷,360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可见,在邓小平看来,人民军队防御侵略、参加生产和做群众工作,既是军队的任务,也是军队的传统,这些无论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都是要始终保持的传统,无疑也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在“战斗队”方面,邓小平强调:“我们有持久战的传统。还有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传统。”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77~178页。

邓小平对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内涵的认识是比较宽泛的,从人民军队的好作风、好制度到军队的任务,都被他视为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但需要指出,邓小平对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内容的论述,多集中在“文革”结束前后,因为这一时期,有的部队在林彪和“四人帮”的破坏下比较混乱,出现了肿、散、骄、奢、惰等问题,很多好风气、好制度受到不良影响,军队的基本任务难以执行。为解决这些问题,邓小平提出批林彪和“四人帮”,并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恢复我们军队的传统”。④《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38页。所以,他将军队原有的好作风、好制度及其任务划归为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这既是由当时军队的现状决定的,也是出于拨乱反正的总体需要。由是观之,邓小平对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内容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邓小平对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重视是一贯的。他认为:“我们部队是有传统的。传统好坏很重要。”⑤《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46页。早在抗战时期他就指出:“八路军之所以能在最困难条件下坚持华北抗战,为敌人所畏惧”,这与“它保持与发扬了自己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密切相关。⑥《邓小平军事文集》,第1卷,104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建国以后,他多次要求部队“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做到“毛泽东同志说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⑦《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218、37页。他一再强调,对于优良传统丢失的问题,如果认为“这些都无关紧要”,“没有警觉,那是很危险的”⑧《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31页。;“传统丢不得”⑨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24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一书记载:邓小平于1972年参观井冈山红军会师之地时说道:“传统丢不得”。但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著的《邓小平在江西的日子》(141~142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记载同一事件时,并未提到这句话。。

之所以十分看重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源于邓小平对其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优良传统始终是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保证。1979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曾深有体会地说:“我们都是带过兵的。一个部队战斗力强、作风好,打光了,补充了新兵,还是战斗力强的队伍,甚至调进一些另外部队的干部,还是保持好的作风。”⑩《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46页。邓小平认为,优良传统是部队在战争时期维系其战斗力的保证。关于这一点,早在1941年他就曾专门对八路军第129师的官兵说过,“巩固部队首先在于巩固部队的团结,发扬本军阶级友爱、团结一致的传统”,“能如此,就可减少以至消灭非战斗减员,巩固部队的战斗力”,他还将此列为第129师党的中心工作的第一项内容。⑪《邓小平军事文集》,第1卷,134页。而部队在和平时期要提高战斗力,同样需要发扬优良传统,尤其是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着重研究和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问题”,“从部队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来看”,这是最重要的。否则,我们“就不能够在没有打仗的情况下提高部队战斗力”。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11~119页。可见,在邓小平看来,优良传统始终与部队战斗力不可分割,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

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发展历史

邓小平立足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发展历程做出了具体的和总体的两个方面的认识,这是邓小平的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观的特有内容。他具体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井冈山时期到1959年林彪主管军队之前,人民军队能够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邓小平认为,大革命时代军民一致的优良传统是值得人民军队学习和借鉴的。1938年1月,他在《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一文中强调,征调兵员应当“实现大革命时代军民一致的优良传统,来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1卷,30页。在邓小平看来,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与大革命时代国民革命军的优良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不过,他也强调,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历史起点,应该是在井冈山时期。③邓小平一直强调毛泽东对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培育作用,认为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形成与毛泽东密不可分。关于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形成问题,参见张陈:《中国工农红军优良传统形成探论》,载《井冈山大学学报》,2014(1)。他认为:“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同时,他进一步指出:“从一九五九年林彪主管军队工作起,特别是在他主管的后期,军队被搞得相当乱”,“好多优良传统丢掉了”,而在此之前,“经过长期反对军阀主义的斗争,军队内部很团结,联系群众也很好。”邓小平认为,从井冈山时期到林彪主管军队工作之前的这段时间,山头主义倾向是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的主要阻力,但是“长征到了陕北,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全军提出要克服山头主义倾向”,特别是他“在延安整风时,号召反对宗派主义,解决全党和各个地区特别是军队里的山头主义”,“经过延安整风,搞‘五湖四海’,山头主义烟消云散。”④《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6~7、29、146页。因此,在邓小平看来,经过长期反对军阀主义,特别是在延安整风中反对宗派主义,军队里的山头主义问题才得以解决,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在这段时期才能够得以保持和发扬。

第二阶段:从1959年林彪主管军队到1975年军队整顿之前,人民军队丢失了很多优良传统。邓小平强调,这一时期军队风气不好,“是林彪、‘四人帮’搞坏的”⑤《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90页。。他指出:“林彪、‘四人帮’把军队搞分裂了,派性侵入到部队,把思想搞乱了,把组织搞分裂了。派性,从干部到战士,都有这个问题”⑥《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38页。。邓小平认为,正是因为“派性始终在那里作怪”,进而影响了军队的党性和纪律性,使得“军队的团结,军政军民的团结,都存在不少问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至少有某种程度的丧失”,“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丢掉了”。⑦《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46、31页。这一时期,军队优良传统的丢失,总体表现为部分军队的肿、散、骄、奢、惰和领导班子的软、懒、散问题。

第三阶段:1975年开始整顿军队以后,人民军队优良传统逐步得以恢复、保持和发扬。邓小平说,“如果没有一九七五年那一次的调整,陷进帮派活动中去的人会更多,受害的干部也会更多”,“‘四人帮’会带坏更多的人”。⑧《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55、144页。1975年的军队整顿成为优良传统开始恢复的起步,不过,由于受“四人帮”的影响,其成效并不明显。到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通过一系列措施,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才逐步恢复,并得以保持和发扬。到了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指出:“虽然军队里老同志不是很多了,战士们大都是十八九岁、二十岁出头的娃娃,但他们仍然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我讲考试合格,就是指军队仍然是人民子弟兵,这个性质合格。”实际上,邓小平强调人民军队“性质合格”,正如他同时对此做出的解释:“这个军队还是我们的老红军的传统。”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304页。同年9月4日,他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一次谈话中,动情地说:“我们这个军队也好啊!尽管现在换了一些年轻人,军长我一个都不认识,但是这个军队确实保持了好传统。”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313页。可见,在邓小平看来,到了1989年,人民军队原有的优良传统已经得到恢复、保持和发扬。

上述三个阶段,是邓小平对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发展历史做出的具体认识。此外,他对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还有一个总体认识。1975年7月14日,他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虽然在林彪等的破坏下,军队建设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如肿、散、骄、奢、惰,但“全军总的面貌不是这样”;他进一步指出:“首先应当肯定,我们的军队不管是建国以前,还是建国以后到现在,总的状况是好的,是经得起考验的。”“这说明我们军队的传统是好的”。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28页。邓小平认为,即使林彪主管军队以后,很多优良传统丢失了,但就人民军队的整体面貌而言,就人民军队的整个发展进程而言,其优良传统总体上还是得到了保持和发扬。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

恢复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问题,是邓小平在1975年着手整顿军队时首次提出的。1975年1月25日,他在总参谋部机关团以上干部会上指出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丢失的问题,并明确强调:“优良传统要恢复”。④《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6页。“文革”结束不久,他又多次提出要恢复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1977年8月23日,他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还专门提出了部队“恢复好传统”的要求。⑤《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63页。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军委全体会议将“恢复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⑥《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87页。作为全军的一项战斗任务提了出来,标志着恢复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思想上升到了全军的高度。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着眼国情军情的实际,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思想。1978年3月20日,他在同总政治部领导同志座谈修改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文件时说:“每个问题都有新条件,军内军外都有新的内容”,“在新的条件下,军民关系、官兵关系和过去不同了”,“连队也有新的变化”。因此,“要讲清楚新的条件是什么,在新的条件下,应该怎么讲纪律,怎么做思想政治工作,怎么提高战斗力,怎么发扬优良传统”。⑦《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93页。7月31日,他又在国防部举办的建军51周年招待会上明确要求,全军指战员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伟大进军中,要用革命化统帅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⑧《邓小平年谱:1975—1977》(上),349页。1993年中共十四大前夕,他又一次嘱咐人民军队要发扬优良传统,保持老红军本色。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回忆邓小平》(上),57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邓小平认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总体上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认为:“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毛主席关于建军的一些基本原则,仍然有效。但是,实现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方针、具体办法,要同现在的情况密切结合起来。”⑩《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17、107页。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恢复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就要实事求是,从军队所处的新的历史条件出发,面对新情况,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他明确指出:“研究和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恢复和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问题。这就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教导,研究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16页。他主持颁发的《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也强调:“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②《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载《解放军报》,1987-02-26。

然而,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在具体工作中则要关注两个问题:

一是“破和立”:要立就要先破,不破不立。邓小平认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就是立。他认为:“立,就是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立并不是简单的立,必须要有破。“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深入揭批‘四人帮’,要联系揭批林彪,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19页。立要以破为前提,“不破不立”,“只有彻底地批了,也就是破了,正确的东西才能立起来”。“军队不批林不行,不批林彪对军队的破坏和在军队中的流毒,我们这个军队就不可能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培育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④《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09页。之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要讲破和立,邓小平认为,“‘四人帮’和林彪是一伙,现在林彪的那一套还在起作用”,因此,“我们讲实事求是,讲新的发展时期,讲新的历史条件,就要讲破和立。”⑤《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09、119页。

二是“以身作则”:领导干部发挥模范作用,尤其是老同志要做好传帮带。邓小平多次指出,“要形成一个好的风气,特别是干部要有好作风”;“连长指导员不以身作则,就带不出好兵来;领导干部不做出好样子,就带不出部队的好风气,就出不了战斗力。”⑥《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94、121页。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需要领导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正之风很突出,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⑦《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22页。为此,他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要恢复和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要靠政治干部以身作则”⑧《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21、122页。。

邓小平尤其看重老干部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早在1975年整顿军队时,邓小平即指出:“现在军队一些不好的现象能不能克服,几十年的优良传统能不能继承和发扬,主要靠我们这些老同志的传帮带。”⑨《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37页。进入新时期,他又多次强调,“要从老同志做起,把作风带好”。⑩《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90页。1978年6月2日,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指出:“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我们的干部,特别是老干部,要以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为榜样,用实际行动搞好传帮带。”⑪《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22页。

四、余论

在党内军内,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常被视为人民军队的某一思想、制度或某种做法、某个革命故事等,人们对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内涵也一直众说纷纭。邓小平则提供了认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内涵的新视角,指明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是由军队的“作风”“制度”“任务”构成的有机系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组织纪律这些作风,政治工作制度、部队体制、武装力量体制这些制度,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这些任务,是隐藏在中国共产党人心灵深处的文化精神,是人民军队特有的文化性格,其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军队的“人民”属性。邓小平将这些内容划归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范畴,证明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具有无产阶级的文化样式和文化类型,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应被看成由无产阶级军队的文化样式和文化类型构成的有机系统。同时,邓小平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视为巩固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保证,说明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与军队战斗力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可以被视为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只是这种力量需要在实践中保持与发扬,才能显见。

邓小平对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发展史的认识,也表明人民军队曾失去一些优良传统,其优良传统的发展,是在与军阀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等坏风气坏思想不断斗争的过程中促成的,也是在与“文革”的冲击、破坏做斗争的过程中促成的。可见,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发展之路并非坦途,这也符合“传统”发展的一般规律:“传统就在这完善——冲突——破坏,破坏——冲突——完善中螺旋式地前进。”①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也不是完全稳定的,同样具有“传统”的一般属性:“传统并非仅具有稳态性、保守性、固定性的一面,它实际上也是稳态与非稳态、保守性与非保守性、固定性与非固定性的冲突融合。”②张立文:《传统学七讲》,29页,吉林,长春出版社,2008。因此,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发展是在批判、破除与其对立的事物这一过程中促成的,并非恒定的。邓小平的这一认识,无疑拓展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观的研究视野。

邓小平关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破与立、以身作则,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建军上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实践方法。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对人的行为之所以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都是由于传统被人们赋予了神圣的或超凡的特质。”③[美]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5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应该说,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和现实中赋予了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特质”,才促成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可见,保持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应当将这一工程建立在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之上。

总体看,邓小平的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观,不仅限于他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民军队迅速摆脱“文革”的不良影响,积极向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迈进具有指导意义,还在于他解答了党史军史上关于“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相关学术问题,为新时期如何建设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人民军队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也为中国共产党人和军队官兵提供了正确认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优良传统文集人民军队
《熊铁基文集》出版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重视政治建设是党的历史实践的优良传统
曾希圣与人民军队情报工作
“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雏鹰从这里起飞——记人民军队第一所航校
《郭汉城文集》简介
人民军队忠于党
党的优良传统与执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