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人生存状态及精神表达

2015-01-12 01:01邵兰兰
戏剧之家 2014年23期
关键词:矛盾冲突情节

邵兰兰

摘 要:话剧《桑树坪纪事》将视点聚焦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西北农村。该剧分三幕,分别描绘了彩芳、青女、月娃、王志科及老牛“豁子”的悲惨命运,以此反映社会和历史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病。该剧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近30位,他们在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担负着各自的责任。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本文将从人物设置分析《桑树坪纪事》主要运用的艺术技巧及对情节的作用。

关键词:《桑树坪纪事》;人物设置;矛盾冲突;情节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2-0013-02

话剧《桑树坪纪事》(以下简称《桑》剧)由朱晓平同名小说改编而来,通过对60年代西部农村刻画,表现了扎根于人民精神与肉体中的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以及这种封闭保守的观念对人的压迫和戕害。对世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这群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亦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重新审视。千年文明,人类在黄土地上繁衍延续,与此同时,文明的对立面——野蛮,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保留下来。封建宗法观念、父系大家长意识、农耕文明在《桑》中得以体现。《桑》这部话剧中,以李金斗为代表的动力性人物和以王志科、许彩芳为首的功能性人物等依托情节线发展。情节线的展开也是对人物命运的展示,两者相互依存。情节中最为核心的是矛盾冲突。人物关系的变化支配着个人的行动,性格、利益冲突成为激化戏剧矛盾的根本力量。下面,将浅析《桑》中典型人物对剧情的各自作用。

一、动力性人物:主导剧情发展走向(以李金斗为例)

在《桑》中,动力性人物李金斗(以下简称“李”)贯穿剧情,起主导和决定性功用。身为队长,他掌握着村中大小事务的决定权。作为一家之长,又体现了父系氏族社会中,男人不可忤逆的威严和专断。他的决定左右了王志科、彩芳等人的最终命运。对待公社干部他毕恭毕敬,遭到打骂默默顺从,只为给村里人多些口粮。体现了担当和责任感。跟麦客讨价还价,表现了他足智多谋,聪明果敢。对待彩芳却显露出狠毒冷酷。尤其是在对待外姓人王志科的态度上,表现出更为复杂狡诈的一面。由排挤,到苦言相劝再到最终迫害。只为一孔窑洞一份口粮。深刻体现了贫穷和落后对人性的冲击。

第一幕第一场,李热情招待估产干部,为了给村里多留点口粮,激怒了刘主任(以下简称“刘)。李被打是本场中的激励事件,打破了原有的生活平衡,原本和谐的关系因此产生隔阂。李和刘两人间的冲突,使情境激化,戏剧冲突方能迅速展开。另一方面,留下悬念:桑树坪今年的估产结果会是怎样?悬念增添了观剧兴趣,加强戏剧张力,支撑情节发展。在这场中,李置身困境,面对比他更为强大,地位更高的公社估产干部,他是渺小、任人摆布的。当与刘产生冲突时,其余估产干部的态度助推了情境激化。此时,与他一同估产的知青娃——朱晓平(简称“朱”)摆出了自己父亲的身份。最终让桑树坪的估产顺利结束。朱对情节的推动作用是在李受辱之后被激发出的。由李引出了朱这个人物,让他在剧情中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在这场戏中,李的态度可分三种:1.对估产干部低声下气;2.对乡亲们满是担当;3.对外姓人王有所排斥。他的机智在于能在关键时刻搬出朱这根救命稻草,彻底改写了桑树坪的命运。李对王的态度为王志科被抓作铺垫。由于估产顺利,李决定请麦客开镰割麦。进而引出了下一场戏的发展走向。情节环环相扣。

第一幕第二场,与麦客讨价还。麦客市场上,李作为主心骨,支配着厂上一众麦客和其他掌柜们,他的开价直接影响了麦客们的收入和其余掌柜的出价。在这场戏的中间,李与霸场人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整个戏剧冲突,成为推动剧情的主要动力。体现了李的机智、老谋深算。同意榆娃(简称“榆”)割麦为他与彩芳(简称“彩”)间爱情的展开作铺垫。第一幕第四场,逼使彩向保娃道歉成为彩奋力反抗的导火索,加速保娃与彩二人矛盾冲突。从这个角度看,李实际上也使得彩芳这个女子第一次全面展现在观众眼前:她聪明可怜、外向泼辣、饱受压迫、有心机、敢于用实际行动去反抗不公和男权主义的社会。李对彩的压迫成为彩追求自由,摆脱命运,选择与榆私定终身的主要动力源。榆娃遭众人毒打。加剧了彩与李之间的隔阂。彩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她与李彻底决裂。李的残忍直接导致了彩的毁灭。

本剧第三幕主要刻画王志科(以下简称“王“)和老牛“豁子“的悲惨命运。第一场中以李为首的众村民对王进行批斗。为逼走王。他纵容村民对王的暴行。宗法礼制之下,本族人对外姓人的排斥显而易见。第二场,李劝说王让其主动离开,王不应。促使李在第三场中毅然按下红手印检举揭发王,又成为第五场中王被公安人员带走的主要动力。这幕戏中,对外姓人王的压迫再一次将扎根在平民骨髓灵魂深处的自私和麻木呼唤出来,李身上的自私专横,狡诈阴狠展露无遗。李成为导致王悲剧命运的重要推手。

二、功能性人物:重要推手(以王志科、彩芳为例)

王志科并非戏中主角,他的存在辅助情节发展,为剧情服务。王具有典型性,他是唯一一位站在李对立面的人物。王的“异族人”的身份让他同整个桑树坪水火不容。情节设置一开始就让王处于困境。

编剧运用巧合,将王推向深渊。王与一布客同去甘肃,路上此人被谋财害命,王因缺少不在场的证据和证人被人诟病。村民误会并诬陷其杀人。此处误会和巧合具有偶然性,进而增强了戏剧化效果和情节张力。为王的结局埋下伏笔,成为他被警员带走的根本动因。设置王与村民间产生对立:1.强化了桑树坪村的自卫意识;2.给予王更为痛苦的抉择与斗争;3.人物一开始就陷于困境,为最终关系的破裂蓄力。他的首次出场只有肢体语言的表达:1.突出人物在桑树坪失去话语权,他本人的生存状态;2.矛盾初见端倪,为他被村民批斗作铺垫。3.初次刻画王的性格。从“默默站在一旁”“忿忿地瞪着保娃,将木桩猛地放到了地上”“扛起木桩气哼哼地下”一系列行为表达了他的不满和无奈。反抗成为他忤逆李意愿的性格支撑点。第三幕第一场,村民们批斗“杀人嫌疑犯”王,是对第一场的衔接照应。“我不知道,我没杀人”是对自己清白的一种无力、苍白的解释。王被打是本场戏情节的高潮点,他有反抗,但紧接着被更大的力量所镇压。宗族意识的强大使人物始终处于被动。本场戏有一个细节:翠嫂子心直口快地表达了她对村民处决王的看法。编剧从其他人物的态度进而表达了王的生存状况。人基本的生存权受剥夺损害:1.客观环境的压迫成为人物主观意愿选择的推动力,为队长李与王的谈话打下坚实的基础;2.棉娃的上场对王的决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侧面为王的抉择凝聚力量;3.王的不顺从激怒李,推动李找其谈话和最终按下红手印;4.再次塑造王的不屈和默然。第二场戏,王与李的谈话,对整个剧情走向来说承上启下,起重要转折作用,王在这场戏中的执着与坚定成为李行动的重要推动力,左右了李的选择,促使李的最终决定;巧设悬念,结尾处“以后是福是祸”是对人物命运的暗示。既凝聚了观众的热情,亦为剧情发展作铺垫;王联系了棉娃与已经死去的李福棉等人,具有纽带之用;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化,表现王的真诚、专一。第三场中李金斗在状子上按红手印这一情节。作为突转为高潮的到来储备动力。

剧中的另一功能性代表人物彩芳。是桑树坪村女性的代表。也是受到男尊女卑,社会毒害的典型。剧中的女性人物命运皆以悲剧结尾。月娃过早嫁人定亲为换取哥哥成亲的钱。青女嫁给“阳疯子”福林后由正常人变为疯子。这类女性的悲剧体现了整个时代的悲剧。女性地位低下。成为附属品,沦为男人的玩物和泄欲对象。彩芳的反抗体现在设计陷害保娃、与榆娃大胆相爱、投井自杀。作为纽带架起人物间的联系。

第一幕第四场,彩报复保娃。挑起保娃与妻子间的矛盾。这场戏有以下几层含义:1.表现彩芳所处的弱势地位,李以及保娃等人对她的残害与压制。这成为她大胆追求自由、竭力摆脱自身处境的主要动力。为他与榆间的爱情发展作铺垫。2.塑造了一位纯真、泼辣、放荡的女性人物形象。第五场中,榆娃和彩芳初次见面。编剧上通过李金明的话交代了彩的基本情况,表现人物的悲惨经历;彩大胆的问询为她与榆间感情的直接表达作铺垫,留下悬念进而推动情节。第六场,彩与榆真情流露。两人分别扮演“陶芙奴”与“胥埙”共唱《芙奴传》,人物化身为戏曲中的角色,在戏中找到了共鸣。是悬念的揭开,照应了第五场的彩与榆的对话。两人的相爱也成为榆被打的直接动力源。促使榆离开,榆与彩爱情线的结束。第七场是对第六场的承接,榆惨遭暴打,矛盾冲突到达一个极端,李与彩的斗争达了一种不可调和的地步,戏剧情境激化,促使人物做出改变,彩芳对现实猛然觉醒。人物内部心理变化成为主导其行为转变的主要动力,推动彩最终忍痛与榆分开。这份勇敢最终没有拗过封建力量和残酷现实的考验。彰显了本剧的主题:狭隘、野蛮的封建力量束缚人性,给女性戴上了沉重的脚镣,对自由精神、自由爱情的虐杀。彩由最初高傲地蔑视、不屑、奋力斗争到如今的默然低头、心冷如灰。被强行割裂的爱情让她失去了抗争的动力,榆道“妹子!你等我,我还回来哩”是彩活着的意志支撑。也是编剧对彩最终结局留下的悬念。尾声,悬念揭晓,榆未到来,彩在威逼下决然选择在唐井自尽,那个她与榆相识的地方,桑树坪的见证者。

彩芳联系了李与榆娃的矛盾,也联系了保娃与妻子的矛盾,所有的冲突都是因她而起,为她而生。她的善良体现在对棉娃的安抚,对青女的同情。她的悲剧是时代造就的。

该剧所有的人物并非单一独立的,人物间相互依附、联系、作用,共同作用于情节的起承转合。《桑》是对民族遭受的巨大精神创伤和苦痛的浓缩。中华千年文明沉积下的精神弊病、传统道德伦理观对人类心灵与肉体的荼毒。是对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生存状态的表达,对他们思想内在的写实。那种愚昧、麻木、冷酷、自私、对他人的残杀是在过度保守和封闭中孕育出来的。然而,我们深信,女性对这个世界的抗争远不会停止,新文化新思想对旧观念和礼制的冲击不会中断。《桑》是对一个时代一种生存观念的写照,它启迪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在社会的阴暗面中找到前行奋斗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倪学礼.电视剧剧作人物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张恩丽.黄土地上泥泞的生命和精神追寻——论话剧桑树坪纪事[M].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杨建,拉片子电影电视编剧讲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矛盾冲突情节
家庭伦理剧中的叙事模式与类型分化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解决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矛盾冲突的有效策略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着眼细节,促进学生“四能”发展
试论传统戏剧与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