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声音训练的理念和手段

2015-01-12 00:53
戏剧之家 2014年23期
关键词:声区咽腔腔体

李 媛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81)

合唱的主体材质是人声,音调、音量、音色是声音的三大主要特征,合唱的音准决定着协和,音量和音色决定着均衡,而协和和均衡决定着协调。在声乐艺术领域中,无论是独唱、重唱或是合唱,其发声的原理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独唱强调的是个性,而合唱作为一种群体声乐艺术,要求的是共性,强调的是“合”字,每位演唱个体都有一定的制约和互解。不论是独唱还是合唱对于声音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依据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完成声音塑造的过程,因此声音的训练的好坏对作品的演绎的优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合唱声音训练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通过集体的科学训练手段使各声部在发声状态上保持一致,并不断发挥发声器官的功能,逐步提高每一个合唱团员演唱技能,从而达到整个合唱团技术与艺术水准的提高,更好的诠释音乐作品。

一、合唱声音训练的理念

(一)齐、准、合。齐、准、合是合唱声音训练中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要做到“齐”,就声音训练而言,要求所有的合唱团员有统一的发声状态,外在体现在正确的歌唱姿势,内在体现在正确的器官状态;同时要求做到“准”,合唱是多声部织体,因此音准受众多因素制约,它和声音的位置、吐字咬字、呼吸、和声、旋律线等因素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再次要求做到“合”,不仅要求各声部在演唱技能上达到“统一的发声状态”包括统一的起声、呼吸技巧、统一的发声和力度安排等等,还要求合唱团员之间以及与指挥之间在情感的表达与处理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上达到统一,才能达到合唱中的“合”。

(二)气、声、字、腔、情。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正确的气息支持和呼吸不仅是歌唱的根基和原动力,也是实现艺术表现的重要的手段;“声为情之形,情为声之本”,如果说情是歌唱的灵魂,声则是歌唱的血肉;歌唱要达到感染听众的目的,当然离不开清晰的语言,即“咬字”,歌唱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称之为艺术化的夸张的讲话,歌唱中的咬字我们要求做到“字正腔圆”,只有具备了清晰的语言,才能做到声与字的良好协调和配合;发声离不开对共鸣腔体的运用,任何声音只有通过共鸣腔体才能够传送出来,而要得到丰满圆润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必须通过对共鸣腔体的调节从而获得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才能达到;所有关于声音训练的手段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对“气、声、字、腔”的科学训练,而最终的目的则是“情”,通过歌唱和二度创作准确的将作曲家的意图及歌曲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共鸣与享受。歌唱就是由“气、声、字、腔、情”这五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缺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构成良好的歌唱。

二、合唱声音训练的手段

合唱发声方法是在美声发声位置的基础上,强调合唱中的共性、通过合唱队员的自我调控达到声音的协调和统一,它要求在深呼吸的支持下保持相对放松的状态,运用腔体的调节获得高位置的演唱声音。

(一)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歌唱姿势看起来和声音没有直接联系,其实它的本质是人声这个“乐器”的外形,它决定了歌唱前呼吸器官、发声器官以及共鸣器官的状态,可以说关乎整个歌唱的全局。因此在发声训练之前,无论是坐、立,均应保持积极兴奋的精神状态,同时要求头部端正、双面平视,上身平直、双肩放松略向后拉开,腰椎立直,将重心落在双脚上。

(二)高位置的歌唱。要获得高位置的歌唱位置,首先舌头要放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要求合唱队员做到“开喉吸气”,即在打哈欠的状态下,用口鼻同时吸气并抬起“小舌头”和软腭,感觉将声带吸开到第一颗纽扣的位置。在声音训练中可以多用“哼鸣en”练习,不仅能使喉咽壁稳定和坚挺,还可以建立混合共鸣保持歌唱器官的“松、紧”平衡。同时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合唱声音训练中,暂时将作品演唱风格抛开,要求的是“直声唱法”,而尽量避免“颤音唱法”,就如钢丝一样,每个合唱团员的声音都是一根钢丝,各种不同弯曲波形的钢丝拧成的钢丝绳是绝对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的,合唱团员演唱出的声音绝对是不准和不协和的。

(三)共鸣腔体的的运用。以软口盖为界,人的共鸣腔体可分为上部共鸣、下部共鸣,口咽腔属于中部共鸣,所以我们以此为依据将人声分为胸声区、混声区、头声区。合唱声音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三个声区统一起来,使整体声音达到平衡统一,使不同的声区在自然协调的基础上达到音色上的过渡。在中低音区要求更多而适量的胸腔共鸣,在由中声区逐渐往下过渡的过程中,会感觉到胸腔的振动越加明显,合唱队员要在深呼吸的状态下保持胸廓的打开和声道的通畅,使气管与咽腔连成一的是合唱的音量,该轻则轻,该强则强,既要有对比又要张弛有度;柔强调的是合唱当中要消除个性,互相倾听;直要求用不抖动的直声演唱;齐,不仅包括发声状态及节奏的齐,更泛指合唱团员之间以及合唱团员对指挥的意图的理解和表达上的一致。准,不仅是旋律横向的音准的把握,也包括对和声纵向的之间音准及音程关系的把握;和则是指整个合唱的和谐、协调、统一。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统一,如果在合唱的声音训练中能做到上述九点,才能达到合唱演唱的“合”。

合唱的声音训练不是一撅而就、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每一个合唱艺术活动参与者不断的总结探索创新,去伪寸真,在探索多元化的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为合唱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体,形成气与声的“双向对抗”;在中高音区,混声共鸣的运用是最重要、最复杂和最丰富的,真假声的结合、母音状态、音量音色的变化以及语言的清晰度等无一不是以其为核心,因此要求合唱团员将牙关打开,母音保持竖立的感觉演唱,用打哈欠的感觉打开“内口”(喉咽腔、口咽腔),使咽壁处于有力量的紧绷状态,尽可能放低舌位以保持内口的最大空间,使声音获得最好的传导和反射;在高音区,头腔共鸣的运用对音域的扩展及音色的美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就我们强调的“头声”,头腔共鸣实际上是在鼻腔共鸣的基础上使所有窦口呈打开状态,加入气流冲击而获得,在进行训练时,声音不能“穿鼻孔而过”,而是应该“穿鼻而过”,所有声音往上送,保持后鼻音归韵的感觉,用“头顶瓦罐,口含鸡蛋”的感觉歌唱。实际上这三种共鸣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不存在绝对的独立,头腔离不开鼻腔起着高频泛音的作用,鼻腔离不开口、咽、喉腔对发声、声态、母音造型起着调节作用,口、咽、喉腔离不开胸腔起着基础共鸣作用。在合唱训练中可以多用“wu”音进行练习,通过不同声区对共鸣腔体的调节找到上下通畅对抗的管道感。

(四)高、竖、深、轻、柔、直、齐、准、和。合唱的声音训练技巧,归结起来可以用九个字概括:高、竖、深、轻、柔、直、齐、准、和。高是指高的发声位置;竖是指内、外口的形状要竖而不能扁和横;深是指气息的深度要气沉丹田不能“吊”;轻是一个相对概念,指

[1]杨鸿年.合唱训练学[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杨旭,阎宝林.阎宝林教授谈合唱——“八秒”的合唱秘籍[M].歌唱艺术,2013.

猜你喜欢
声区咽腔腔体
高铁复杂腔体铸造数值仿真及控制技术研究
高铁制动系统复杂腔体铸造成形数值模拟
浅谈歌唱中的气息与声音的高位置
浅析声乐演唱技巧中喉咽部的放松方法
浅谈声乐演唱中换声区的训练方法
浅谈声乐的歌唱技巧
橡胶挤出装置
发声中要求咽腔打开的重要性
搭建声音转换和统一的桥梁
开孔金属腔体场强增强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