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情缘(外二篇)

2015-01-12 15:58张永红
草原 2014年11期
关键词:笔端庐山

张永红

那年深秋,茕茕孑立。在一片清寒萧索之中,发现一生陪伴自己不离不弃的真正知己。“兴时笔墨描飞燕,寥落解我意难堪。执手方知唯笔砚。”有些东西历久弥新,才觉察心的一角已情有所属,用她特有的温存抚慰着你,不在乎你的失意,无奈,还是意气风发,才情飞扬……淡淡之交如水,走近她,心就投入了忘我之境,只有黑与白的博弈,呼与吸之间的凝神。

少时村野,天高云淡,心无羁绊,反倒在黑白的笔墨纸砚之间找到了舒展的胸怀。未及拜师,一任拈来,细微之处自一一品味。时间仿佛是最好的老师,隔一时日再提笔,似乎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可以融入笔端,透出你的软弱或坚强,散乱或清淡,字里行间,走出生活的一步又一步。或可以字为镜正心神。

初来习字,写啊写啊,揣摩古人笔画之间的锋回;慢慢习来,似在那一丝一毫、勾回拖曳之中触摸到一股流动的气息,盈盈纸背,历千年而不息。一个人寂寥的舞台,仿佛萦绕着一丝曲水流觞、惠风和畅的悠远余音。

自知功底浅陋,非自谦而为,一任随心,先养心再养字,让生活的风刀把笔端的力道打磨厚重。我在生命的刻度上划好线条,虽不知终结,但走好的每一步都相信是一个明媚的过去。不知是人养字,还是字养人,无争,从容,平淡。没有奔着书法家去的热望,也没盼着出头露面的张扬,我在笔墨之间体味的只是随心的快乐。一点一滴地琢磨自己,琢磨黑白的韵味。

老公不擅写,但爱看,擅评。我算有个总提意见的老师,言辞锋利,暗自伤怀之际,是说得对。家里的字帖大多是老公购回,培养起眼力劲来挑剔我。不光买字帖,书谱,而且还有梅兰竹菊的画册,金石篆刻的字典,不知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小心思,自己又不写。

走在昆明的老街上,流转鼻息的是姹紫嫣红的阵阵花香,满目芳菲,游鱼戏水,足把一双北方人的心浸润得四季如春。流连在那家书画店和老板较足了脑筋,提着一盒子大大小小的毛笔,鸡翅木的笔架,蓝瓷如玉的印泥乐颠颠地走了。不曾到手的是两幅神韵极佳的写意荷花,难耐口袋羞涩,徘徊良久,权当养眼。如脂的黄龙玉印章不识真假。穿行在云贵高原山林树顶,小小村落白墙黛瓦,绿树掩映之中家家户户粉彩泼墨,丹青绘就不予言说的灵秀。在天涯海角的巨大石刻前,波涛汹涌,感天地之浩荡,岁月无休;在北海银滩的如丝长卷上,让潮起潮落的轮回洗去匆匆过客的笔端流连;在庐山花径,婺源溪头,徽墨歙砚,景德镇美瓷的重彩轻描,无不牵扯着一颗心在笔墨的这端暗自嗟叹,神韵之美无境。

沉沉的行囊揣着两块石头离开九江。风中荷花,月下杜甫,把歙砚的细腻和徽墨的清香揽入北疆。瑞雪兆丰年的文房四宝移上案头,家当备齐,我在路上。

烟雨江南的山水雕琢出写家笔端的风骨,而大漠塞北的风沙吹硬了墨池秋水,只有坚持。黑白的笔画之间纠结着扯不断的爱恋,大概欣赏一个人也不过如此吧,心甘情愿为之付出。

一位当代的书法大家畅言:一个清朗的早晨,窗棂间洒下一缕透明的阳光,燃一炉淡淡的檀香,素手铺宣,耳畔萦绕一曲低回的梵音,笔墨之间,已是心神合一。

我在路上。那淡淡墨香,发自案头笔端,不轻言放弃,不奢谈成功。人磨岁月墨磨人,写就我的黑白人生,笔墨情缘。

黄河晨曲

生命不会拘谨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

每个明媚的清晨,

每片碧绿的草场,

四野牧歌,

都是我生的喜悦,爱的篇章。

有时感觉自己就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滴水,在生命的轮回里,却不甘心任凭时光的漠视。

我走出校门时没有按部就班参加分配的工作,那时的混沌无知,茫然不觉人生的艰难。为了生活,什么都不怕,靠着年轻的傻劲儿,慢慢地,最初的梦想都一一实现了。有了儿子后,我以为生活俨然就是这样:一个女人,有家庭,有孩子,平凡的生活,平凡的爱情,而梦想的脚步此时却犹豫着不知迈向何方。每个人都向往一个舞台,我在这个十字路口上张望,再次走向社会真是种考验,一种莫名的胆怯。

单位通知上班。在若干年后,转瞬之间,人生变了一个样子。对于我,压力大于新鲜,一切从零开始。从那时起,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就天天出现在我的耳边,同事们在环境治理的道路上走得风生水起,事业干得红红火火,一股生机勃勃的劲头流淌在单位的每一个角落。正值国家大力宣传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从地方到企业,水土保持被定位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我的心里,这是多么神圣的使命,我一定要在这里有所作为,不枉一腔青春热血的激荡。你能做什么呢?在什么也没做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如何巧妙回答这样的问话。初来乍到,没有具体的工作,感觉无所事事真不习惯。“先做好手边的这一件小事吧”,这是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在一个看似没有约束的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压力似乎又无处不在。一个充满激情的人生在这里静静流淌着属于她的节奏,无风无浪。

很长一段时间,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名为上班,却似乎游离在单位之外。莽莽撞撞的一个人离开家,心里一下子空空如也,不知如何开始。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蜷缩在寂静的角落中,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见了好多人,听了好多事,一天天地思量着去、留,坚守还是放弃。心境就像是停留的宿舍一样四壁冰凉,悄无声息。窗外就是人声喧哗、车流不息、霓虹闪烁的街市,迷乱的灯光中每个人都在路上奔忙着,有自己的方向。我,该去向哪里?别人给予你的无法选择,而人可以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向。

在坚硬的泥土中破茧而出总是费些功夫的,只要你能坚持,再坚持。为适应单位里的工作,在两年的时间里我学习了工程建设的专业教材,学习水保方面的专业知识,从电脑应用到制图、预算,我走上了一条重新学习的道路。尽管学习是寂寞的,但我心里充盈着希望,感觉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在开始。

当我终于融入到这个环境中的时候,感觉鱼游于水的欢畅。在别人眼中普通的一件事,我用双倍的细心做好,很开心。其实证明不了什么,轻松的只是一己之心境而已。但常常苦恼,追求的到底是什么?endprint

满荡荡的黄河水奔流在河套平原大大小小的沟渠中,一路欢歌一路希望。她千百年来的乳汁浸润着这片干渴的田野,在深深的吸吮中,绿色覆盖了裸露的土地,似天真的孩子在母亲的怀中,露出甜甜的微笑。她从青藏高原一路走来,也曾是晶莹剔透的姑娘,轻盈曼妙,婀娜多姿;她深深地滋润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我感慨,身为一个水利人,一个水土保持工作者的职守,深感母爱无私。

我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人,爱我的生活。虽然我拥有的是那么平凡,但生活教会了我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体谅,我是幸福的。天地宽广,而心路无边。三十而立之后,才感觉生命中最绚烂的季节刚刚开始,想要抓住的东西好多好多,时间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我总想提醒自己:时间易逝,不可回头。一秒、一分、一时、一日、一生。美好的未来要靠耕耘,要有付出。那一腔热情,如果没有化作时间之河中的点点汗水,难有收获。

生命不会拘谨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这片土地上每一个鲜活的灵魂都是她挥洒的无限柔情。每个清朗的早晨,阳光穿透叶隙,光线中弥漫着生命的气息,我不由心怀感激:呼吸新鲜的空气,拥有健康的身体。在这样的心境中没有强求,时间如同生命的长河,顺流而下,奔涌着来自泥土的阵阵芳香。

路过庐山

去年春节,一家老少同堂熙熙攘攘,体味着难得的快乐。一部《庐山恋2010》偷了三个空才拼凑着看完,至此萦绕心头。说不出是感动于纯真的爱情,还是千山叠翠、烟雾迷离的群山万壑,晴朗明快的庐山就是那时走进了我的心田,我的向往。什么时候啊……我在心里和自己说,什么时候?遥远的梦想总是那么让人牵挂。

走进庐山,缘于一次学习的机会。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不知是谁的虔诚感动了谁,欣然而往。三月的江南,春寒料峭却依然红绿掩映,细雨连绵。潮潮的湿气把每个毛孔都浸润得柔软起来,恨不得扯一块厚厚的云雾带回家。

而庐山,却用扑面而来的清醒狠狠地拥抱了我们:庐山,是要来敬畏的,不允许有丝毫的懈怠之心。上山26公里,360盘不是虚数。置身群山环绕的万丈之巅,云雾裹挟雪后的寒气弥漫四周, 混混沌沌,仿佛天地初开时的苍茫一片。不必举目,嗖嗖寒气在衣袖间飘摇而过,四处搜寻,时间和空间似乎在这一刻凝固,不知今夕何夕,身处何处。好在一本打开的巨大书页清楚地告诉你:中国庐山——世界地质公园。

漫步花径,翠竹林边,茅屋草堂。没有人在意白居易当年的落魄,孤寂凄凉。在这花田的泥土下,在这清冷的春风里,鸟鸣依稀,花草依旧,尝试体味一番诗人当年的心绪。是忧,是叹?后人无从知晓,却见曲径石刻上赫然而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尊挺拔的石像低眉捋须,沉思而立,衣袂飘飘,满腹诗书无言语。个人的际遇与一个时代而言,岂感慨二字能寄托?

蜿蜒石阶,盘旋而上,凌厉的山势巍峨壮观,人的渺小与伟大在这一刻对比如此鲜明。人无力对抗自然,却可以顺应自然。远山青翠,千山万仞,连绵起伏。这一刻,极目远眺,没有世间烦忧,没有儿女情长,仿佛化身一棵岩缝中的古树,汲取天地的精华,吐纳吸附,洗净一腔皮囊……

不知时隔多久,当我再次打开页面时,如视他人。有些感触似乎当时无法用言语梳理清楚,无法表述。人,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情怀去做真诚的自己,操守的坚持?人生的际遇?对庐山的审视仿佛从这一刻开始,由人及己——庐山绝对是个让人分外冷静,解读自己的地方。轻飘飘的岩中古树悄然间化作冰冷的石头,沉沉地砸在心底,轻松不得。只记得庐山一路行来,心中落石纷纷。

思索人生是件苦恼的事情,和自己较真儿,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路过庐山,感受它飘然世外的无限魅力,更多的猜想是人们之所以喜欢它,似乎无关乎岁月,好似时光已凝滞,在连接远古和未来的时空交错中,和自己谈谈心,想想一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端庐山
庐山 牯岭!Cooling!
笔端开出玫瑰花
山游
做一次庐山客
让人物栩栩如生地闪现在笔端
毛泽东登庐山
象生笔端,形造笔下——论中国画的观照方式
情注笔端颂“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