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老规矩”

2015-01-12 16:04李炯
草原 2014年11期
关键词:老规矩岳飞规矩

李炯

何谓“老规矩”?老规矩是指旧的规则和规矩,它是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默认的行为处事的执行方式和方法。

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为什么还要重提“老规矩”呢?我想,这是因为,老规矩既是一种风土习俗,又是一种地域文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对于一个地区或人群,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

老规矩是民族之根,是“乡土”传承。有根的地方就会枝繁叶茂,有花的地方就会结果。我国老规矩多,内容丰富且意味深长,是“根”的故乡。守住根,无论何时何地,心都不会漂泊与失落。

中国最大的老规矩是一个“孝”字。孝,有二十四种之多,是规矩中的“老大”,因而我们对它有点敬畏,有点尊崇,有点神秘,有点向往。好的规矩,应该印在脑海,刻入骨头,融入血液,且不可丢弃。丢了,就好似丢了祖宗的脸,人们会用鄙夷的目光一齐瞪视你,甚至会用唾沫星子淹死你。大家都知道宋朝有个卖国贼叫秦桧,一门心思祸害爱国良将岳飞,是个典型的违背当时中国人“忠君爱国”老规矩的家伙。而忠臣岳飞,他母亲在其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为了“四个字”的规矩,岳飞忍辱负重,孝感动天,以牺牲自己生命换取了一世英名。而奸佞秦桧逆“老规矩”而行,竟落得遗臭万年的骂名。

老规矩,重在规矩。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老规矩,不仅是人的道德使然,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怀旧、守旧情结的驱使,其心中一定是珍藏了某些贵重的东西,无法释然。

老规矩,不可忽视一个“老”字。有道是“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听过“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吧,知晓“人老成精”的含义吧!我佩服汉语的能耐,连“骂”一个人“聪明”都这样比喻:“那可真是一只老狐狸。”

规矩是人定的。因而,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老规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可以赋予新内涵。

规矩有时也是需要破的,比如对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浓厚的老规矩。小时候,过年给长辈拜年,都要下跪磕头,方能获取押岁钱。有的家长还要求晚辈磕头要碰地,并要磕出点动静来。我家隔壁邻居的一个孩子年幼不懂事,过年给他妈磕头,为了挣押岁钱,头上竟磕出血来,吓得他妈赶忙抱起孩子去医院包扎。另外,内蒙古西部区的人盖房、搬家都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张、王、李、赵四姓人家,忌讳在阴历六月和腊月搬家,其他诸姓氏忌讳在阴历三月和九月搬迁。按理说,这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根本没有科学依据。可事关风土习俗方面的“规矩”,从严格意义上说,又有几个是靠谱的。但我们的祖先,就是认可它,遵守它,从未怀疑过它。

老规矩是古人立的,有立就有破。破老规矩,有时是为了立新规矩。比如一些老年人,自以为抚养过多个孩子,经验多,当他们的孩子也结婚生育后,便给立下一大堆规矩,什么“月子地的小孩不能洗澡”;“孕妇在月子里只能吃谷米稀饭、红糖和煮鸡蛋,不可以吃其他食物”,等等。这是什么时候的“皇历”了,早已不合时宜,不破怎么可以?

有人说,“规矩是民族历史的遗传密码”。这话说得精辟。每个民族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格和历史轨迹,忘记历史无异于忘本。忘本是一种背叛,是绿叶对根的忤逆。记得我们上小学时,课本上曾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的句子,印象很深,对我们成长的影响也很大。我就一直不理解现在某些人,他们自喻“愤青”,整天“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要我说,这是一件丢脸且愚蠢至极的事情。

老规矩绝不是“老土”。不少的老规矩,“老枝泛嫩芽”,处处正能量。比如坐公交车给长者让座,再比如家庭聚会上菜时,请长辈或长者先动筷子用餐。在内蒙古西部区,坏了老规矩,会被老辈人笑话,说你没教养。“没教养”,在汉语里是个很严重的词,它不仅骂了你本人,甚至连你祖宗八辈儿也捎带上了,那意思是说,你的举止破坏了规矩,这不仅是你的过错,而且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生活中不少“老规矩”,在内蒙古西部区根深蒂固,影响极盛,它时刻提醒我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细细思量,这些老规矩里凝结着中国人多少尊老爱幼等“仁义礼孝”文化传统美德啊!

中国的老规矩是中国人历经几百年乃至数千年的生活实践积累遗传下来的,它远远不止这些,其生命力像塬上的芦苇和红柳一样顽强。

对待老规矩的正确态度,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老规矩又真像一部世界经典名著,永远有人翻阅着,也永远不会过时。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规矩岳飞规矩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故事
有的“老规矩”,还真不能丢
“按规矩办”
岳飞故事稗钞·序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循乎规矩 本乎天然
岳飞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