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型会展人才的素养与能力培养

2015-01-13 13:36王佩良张茜蔡梅良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4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素养能力

王佩良 张茜 蔡梅良

摘 要:中国会展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大批具备良好素养和能力的应用型会展人才。通过解构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辩证关系,论述了应用型会展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思政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以及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综合多年的会展专业建设和会展人才培养实践经验,为更好地提升应用型会展人才的素养与能力,会展院校应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双语教学,强化实践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会展人才 素养 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198-04

会展业被誉为“城市经济助推器”,拥有强大的经济辐射、产业拉动和城市营销功能,是典型的绿色产业、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现代服务产业。近年来,中国会展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会展大国。但由于中国会展教育起步晚,高素质会展人才匮乏,以致我国会展项目多,但会展品牌少,效益低,会展产业大而不强,与会展强国差距很大。会展院校要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会展人才,使中国早日跻身世界会展强国。

1 中国会展产业亟需高素质应用型会展人才

1.1 应用型人才需要知识、素养与能力全面发展

知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可通过语言、文字、图画、艺术、音像等形式长期储存。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通过自身认知和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能力是个体在从事知识学习和社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以及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构成相互依赖的统一体。知识是素质和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人的素质不能提升,人的能力也受到局限;知识越丰富,素质越高,能力越强。素质和能力对知识的获取具有反作用,好的素质和能力有助于个体获得更多新知识。个体通过学习知识,将其内化为素质,又通过社会实践将素质外化为能力。素质是能力的源泉,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个体素质的好坏决定其能力的高低。

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新知识快速增加,个体无法穷尽所有的知识,即使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也无法穷尽,且知识容易陈旧老化。但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一旦形成就会受益终身,并随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不断提高。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知识固然不可或缺,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更关注其素质和能力的强弱,而不是其所学知识的多少。因为素质和能力直接有助于工作,知识只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不能直接用于工作。因此,高校在传授学生理论与知识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1.2 中国会展产业尤其需要应用型专业人才

会展人才是具有一定会展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创造性开展会展活动的人。他们是推动会展产业快速发展的社会力量。德国会展专家贝恩斯曾说:“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会展人才是一个集合性概念,会展活动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的广泛参与。一般来说,会展专业人才可分为四类:一是会展经营管理人才,包括会展规划与行业管理、会展服务管理、会展场馆经营管理、融资与财务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企业管理、会展信息管理、会展商务管理等人才。二是会展活动策划与市场推广人才,包括会展活动策划与组织、国际公关、市场营销、广告策划等人才。三是会展服务人才,包括会展场馆设计建设、场馆装潢、设备保养维护、展台设计搭建、会展软件系统开发等人才。四是会展教育研究人才,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及行业协会培训人员、信息统计员、刊物网站编辑和技术人才等。

会展行业属于轻资产行业,主要靠创意,不是劳动力密集型,而是专业人才密集型。中国要从会展大国变成会展强,必须大力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21世纪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会展业对于高素质会展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一是随着会展市场逐渐成熟,竞争日趋激烈,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愈益突出。二是全球会展产业重心从欧美向亚太地区转移,国际品牌会展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其专业人才优势使国内会展企业感受到差距和压力。三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倒逼会展产业升级。为顺应全球会展产业竞争态势,抓住发展机遇,国内会展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中国会展业经过近30年发展至目前的巨大规模,是由上百万从业者支撑的,但中国会展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已从粗放型的重数量阶段转入集约型的重质量阶段。近五年来,中国会展项目持续增加,但会展企业总数呈减少之势,会展业用工总量下降。由此可见,当前中国会展业的人才短缺不是整体性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即需要高素质应用型会展人才,而不是一般性普通员工。

高校会展专业应适应社会对会展人才需求的变化,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通过实践教学,促使学生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向素质和能力转化,通过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形成“知识—素质—能力”的良性循环,真正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会展人才,早日实现中国的会展强国梦。

2 应用型会展人才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

2.1 会展人才应具备全面的素养

2.1.1 身心素养

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个体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没有强健的体魄,任何工作均不可能顺利完成。会展人才的身心素养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等。这些素质影响个体的综合体能、环境适应力、情绪控制力、分析综合力以及社交能力的形成。会展经营与管理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会展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保持镇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倾听,能察言观色;要有饱满的工作激情和强烈的成功欲望,愿意冒险和创新,具有使命感,勤奋努力,锲而不舍,富有上进心。目前,高校会展专业学生在身心素养方面常存在一些不足:容易冲动,情绪调控能力较差;因抽烟、酗酒、熬夜等不良嗜好,且不注意锻炼身体,体质较差,不能承受挫折和打击,性格内向,社交能力弱。endprint

2.1.2 思政素养

这是决定个体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法律素质、知识产权素质、环保素质等。这些素质有助于学生形成政策理解与运用能力、是非辨别能力、自律与他律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依法办事能力、环保能力等。政治素质是新时期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优秀的会展人才应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祖国和人民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讲诚信,具有牺牲奉献精神,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法制观念强,能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目前,高校会展专业学生思政素养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自命清高,眼高手低;敬业精神不强,喜欢跳槽;环保意识不强;金钱至上,奉献意识差;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团队意识淡薄。

2.1.3 人文素养

这是会展人才的提升性素质,主要包括文学、艺术、语言、礼仪、宗教、乡土、历史等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可分解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园林鉴赏、文物鉴赏、风物鉴赏、美食鉴赏、民俗欣赏、歌舞表演、气象识别、跨文化交流等能力。会展人才还应具有人文精神和开放意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个体人文素养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程度加深,会展人才应具备WTO意识,能胸怀天下,放眼全球,在国际大市场中整合资源,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高校会展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尚比较欠缺,对展览展示仅知其皮毛,缺乏审美鉴赏能力,对传统文化略知一二,缺乏深厚修养;对天文地理知之甚少,甚至经常闹出笑话;对音乐舞蹈只会看热闹,缺乏深入理解;外语学习浅尝辄止,跨文化交际困难;礼仪礼貌停留在口头,在实际交往中常常违礼失礼。

2.1.4 信息素养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会展专业人才必备素养。信息素养就是获取、利用和开发信息的修养与能力,包含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掌握了第一手资讯,谁就能抢得市场先机,进而获得丰厚的回报。况且行业越来越多,专业市场越分越细,会展人才在会展项目的策划、经营与管理中,必须对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了如指掌,并快速作出准确判断。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会展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往往只是应付考试,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会展资讯并进行加工创新的能力较差。

2.1.5 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会展人才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会展学等方面的素质,学生必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会展活动主客体、会展产业发展趋势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此外,会展业是一种服务性行业,其主要任务是为参展商和观展客人服务,其成功的关键是让每位服务对象都得到满意的体验。这就需要从业者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提供体贴周到的服务。目前,高校会展专业学生存在这种倾向,谈起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头头是道,遇到实际问题则束手无策;对参展商和参展观众的心理和需求缺乏深入调研,会展营销和服务不能到位;会展规划、策划和会展企业管理的知识停留在课本上,浅尝辄止;因缺少经验,处理实际问题常力不从心;对国内外会展产业发展趋势知之甚少,对会展项目的把握缺乏高度、深度与广度,也缺乏创新。

2.2 会展人才应具备综合的能力

会展人才的能力是指会展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为事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能力体系。这种能力体系具有积累性、层次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特点,其培养是一个不断累积递进的发展过程。会展专业人才的能力体系呈“金字塔”模型,具有三个层次:底层是基本能力,中层是职业能力,顶层是综合能力。

2.2.1 基本能力

会展人才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包括经济学、金融学、贸易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律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理论与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素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等。会展管理是一个外向型行业,大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和语言交流能力,包括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交流等。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会展人才应熟练将新的通讯技术和营销手段运用于会展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解决实际问题。基本能力来自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提供的基础理论知识。大学生具备了基本能力即能找到一份工作。

2.2.2 业务能力

这是学生从事会展专业工作的条件。业务能力是指从事会展场馆、会展公司、旅游企业会展部门等相关工作应具备的操作能力、服务能力、公关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主要包括会展调研、会展策划、会展项目管理和会展服务等技能。一个会展项目往往涉及到众多利益关系者,有参展商、参展观众、投资商、广告媒体、会展场馆、展览搭建公司等,会展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沟通、营销、公关以及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业务能力介于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之间,既是高校会展专业重点培养的能力,也是会展专业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关键能力。业务能力由专业知识向技能转化而来,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紧密结合会展行业的实践性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会展专业大学生如果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即可找到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实现从事会展行业的愿望。

2.2.3 综合能力

这是会展人才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是综合能力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会展院校培养学生能力结构的最高点。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学习、理解、消化、掌握、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以及技术发明、创造、转化都必须依靠人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形成与主干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拓展素质的选修课程密切相关。会展专业大学生具备了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即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endprint

3 会展院校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途径

高校会展专业人才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要求、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考核评价等方面,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等多方参与,共同努力。

3.1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传统的大学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重视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常采取“填鸭式”满堂灌方式,轻视实践教学,忽视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虽然对书本理论与知识滚瓜烂熟,考试成绩很高,但碰到实际问题常束手无策,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用人单位对这种学生常敬而远之,勉强聘用后也要经过长时间培训,才能勉强信任岗位工作。学生也抱怨在校未学到真本领,所学知识在工作中派不上用场。会展院校应根据会展产业发展态势及人才需求趋势,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教育理念,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的重点从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主,坚持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提升为重点,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高级应用型会展人才。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规范性,但教学内容的取舍要有灵活性。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能力生成规律,会展专业的课程安排要突出三个特点,基础课要“深”,专业课要“新”,选修课要“广”。首先,加固基础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增加自然科学和法律概论等通识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身心素养、政治素养、人文素养、法律素养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引入不同的学术观点,追根溯源,旁征博引,开阔学生视野。其次,专业课程应注重理论基础和技能培养,核心专业课应体现人才培养特色,或侧重于会展企业管理,或侧重于会展项目策划,或侧重于国际会展营销,或侧重于会展艺术设计,通过构建不同的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专业课程不能仅传授一些成熟的理论框架,还要结合国内外会展产业发展趋势,将新观念、新思维、新理论和新技能融入教学内容。再次,选修课程要体现人文性、交叉性、开放性和前瞻性特点,选修课程不求“深”,但求“新”,更求“广”,除开设《会展客源国概论》《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类选修课外,还可适当开设思维科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生态科学、营养科学等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

3.2 多管齐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保障。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会展专业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教师应不断创新思维,以智慧启迪学生。应用型会展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目前,从事会展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会展理论和实践经验存在局限。会展院校应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提升现有师资力量,鼓励专业教师攻读硕、博士学位,至会展产业发达的国家访学、进修,扩大视野;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协作,让专业教师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会展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国内外开设会展专业的著名高校引进优秀教师或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整合兄弟院校的会展师资力量,搭建合作平台,联合开展会展教研教改课题攻关,共同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

(3)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会展企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会展行业领导、资深业界专家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来校开设专业课程、实训项目或专题讲座。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顾问作用,将行业对会展人才的要求融入其中。

(4)与校外会展培训机构合作,发挥其专业培训师的作用。他们用独特的培训方法拓展受训者的团队意识、沟通技巧、谈判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演讲与口才技巧等,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操能力。

3.3 革新教学方法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良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可提高培养应用型会展人才的效率。教师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情境体验教学。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和创新欲望,在情境体验中遇到新奇事物容易激发创新思维活动。会展活动体验性强,在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到会展场馆、会展公司和节庆活动中观摩、考察和实习,在体验中获得会展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式教学可分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调查分析等方法,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选用。如在会展项目管理和会展接待服务课程中,模拟会展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举办方、参展商、嘉宾和观众等角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场景和活动设计,并予以总结评价。

(2)小组研讨教学。专业教材虽具有知识性、理论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特点,但会展产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使教材又具有滞后性和局限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开展小组研讨式教学,使学生通过探究式研讨加强对所学会展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营造轻松、活泼、体验式课堂氛围,善于设置“包袱”和“关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创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典型案例教学。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采用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分析800多个案例,并融会贯通,由此培养出大批美国财团和跨国公司的经理与总裁,教学成效显著,其经验值得借鉴。会展专业教师要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在案例选取上,可指导学生从各种书刊、网站上搜集、整理一些具有讨论价值的典型案例。

(4)多媒体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展示出来,并能反复使用。会展专业课程信息量大,单靠课堂讲授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应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结合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在线课堂和公开课堂,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动态化、信息化,使学生的知识、素养与能力得到全面提升。endprint

(5)双语教学。会展业涉外性强,要求会展从业者具有良好的外语交际能力。在大学公共英语中,对会展专业的术语、固定搭配、行业标准、部门工作描述等很少涉及,需要通过会展专业英语教学予以强化。会展英语是会展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相比更具专业性和实用性,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国际会展》《会展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程可尽量采用双语教学。此外,欧、美地区和日、韩等国会展产业发达,与中国关系密切,可引导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基础上选修德语、法语、俄语、日语、韩语或阿拉伯语等第二外语,鼓励学生成立各类外语兴趣小组,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语言培训班。

3.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知识转化为素养与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会展人才素养和能力的养成也离不开实践锻炼。会展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素养与能力。在课程进度安排上,可采用“三明治”教学模式,即学生先在校内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然后到会展企业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再回到学校深化专业理论学习,如此循环往复,实现螺旋式上升。

(1)课堂实践。在校内建立“综合模拟实验室”,开展模拟实习实训。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收集资料,开展课堂讨论、课堂演示、会展案例分析和会展服务训练等实践教学。

(2)校内实践。指导学生成立会展兴趣小组和社团,开展演讲比赛、会展策划、会展设计大赛等。结合学生就业方向成立会展工作室和会展模拟公司,安排学生轮岗实习,可依托学校庞大的市场举办校园展会,全面训练学生的会展策划、会展招商、会展营销、会展管理和会展现场服务等能力;指导学生创办会展专业网站,锻炼其电子商务营销能力。

(3)校外实践。组织低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和周末到会展场馆观摩考察,经常以志愿者或参观者身份体验会展活动;安排高年级学生到会展公司进行系统的专业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4)撰写论文。在专业实习的同时,指导学生发现会展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自行设计论文选题,教师从论文选题、撰写、修改、答辩对学生予以全程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3.5 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构建能力导向型考核机制

传统的课程成绩评定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与知识的记忆情况,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有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常常是上课时拼命作笔记,下课后抄笔记,考试前背笔记,结果考试得了好成绩,事后即将所学知识遗忘殆尽,完全“退还给了老师”,其素质和能力并未明显提高。因此,大学课程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改革。其评价时间,不仅是在课程考试之后,也要向前溯,与教学过程相始终,及时地对学生予以评价。其评价主体,既包括任课教师,也包括学生本人、同学,还可引入企业管理者等。其评价重点,不仅要考查学生背了多少书本理论和知识,也要在此基础上测试学生提升了哪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和能力。评价形式,不仅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还可以采用开卷、口试、作品竞赛、项目策划书、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小组竞赛、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

参考文献

[1] 肖国庆.高等院校会展专业方向学生的素质、能力及其培养研究[C]//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2] 王佩良.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素养与能力的内涵及培养途径[J].文史博览,2008(10):53.

[3] 王佩良.论高校会展新专业建设的创新思路[J].当代教育论坛,2011(8):73-75.

[4] 张茜.论商科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24-25.

[5] 于懿.浅谈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模式的设计和实现[J].中国外资,2013(3):41-42.

[6] 王京.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之我见[J].学园,2011(12):186.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素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