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而艰难之路

2015-01-14 08:16戴丽
节能与环保 2015年3期
关键词:服务公司能源管理建筑节能

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的距离对于人类来说,是一次对体能极限的挑战,对于每个参加马拉松的人而言,这其中的困难与艰辛自不必说。这正如EEPIC(Energy Efficiency Project Investment Company)董事长兼总经理Thomas Dreessen唐杰能说,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在全球都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需要各个国家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成长和发展。

美国“选手”一样面临很多困难

唐杰能在2014年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峰会上介绍,美国的节能服务长期以来一直在稳定地发展,虽然2008年至2009年经济危机时曾遇到一些困难,但是从2008年到2013年期间,美国的节能服务产业总值已经达到53亿美元,并且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到110~150亿美元。

美国在发展节能服务时与中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美国的节能服务公司专注于公共建筑的节能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以节能量保证型为主,同时美国政府对节能量保证型的项目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美国虽然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公共建筑节能,但是经过市场调查,建筑节能仍然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而最大的建筑节能市场是小学,初中和高中等学校,约占42%。

据唐杰能介绍,美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服务时也会遇到很多阻力,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政府客户。由于政府和节能服务公司之间的合同期比较长,一般为8到10年,在合同期内,一旦节能服务公司负责该项目的人员,即项目经理出现人事变动,导致项目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出现下降,那么政府可能就会产生不满,就会导致双方的节能合作出现问题。唐杰能认为,对于节能服务公司来说,要想更好地开展节能服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考虑如何能够让项目经理长期稳定地管理其所开展的项目,保持人员稳定,以保证服务质量不下降。

另外,美国在做公共建筑节能时还面临着财务方面的相关问题,比如说几年前安然石油公司曾出现了一系列的财务造假问题,美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会计制度可以解决合同能源管理在财务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据唐杰能介绍,目前美国公共建筑节能融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业主直接用政府的预算和拨款进行节能改造;二是通过地方政府发行节能改造的专项债券来融资。唐杰能指出,如何解决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上的融资和财务问题,这是政府当前面临的最主要任务。

唐杰能指出,如何解决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上的融资和财务问题,这是政府当前面临的最主要任务。

中国“选手”融资压力大

据国际估值,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总产值为70亿美元。唐杰能表示,虽然我国的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比较高,但是不可否认,建筑的节能改造目前仍然还没有在业主心目中提高到比较高的位置。然而,这种状态不仅仅存在于中国,而是全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他举例说道,在印度尼西亚,很多业主把锅炉和制冷机都作为一种固定资产,因此不必要的时候不会轻易产生进行改造和更换的心理,而是在机器使用到必须淘汰的时候才会进行改造。

同时,更为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做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时,业主需先垫付资金,而业主必然不愿意把用于发展核心业务的资金用于进行节能改造,而是希望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产能和市场。

唐杰能认为,目前节能服务公司开展节能服务难,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私营企业的主要业务不放在节能改造方面;二是业主对节能服务公司提出的节能效益不信任;三是节能量第三方验证不完善;四是来自于融资方面的压力。

唐杰能指出,目前中国的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压力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来自国有企业融资方面的阻力较小。他同时表示,在金融界,中国目前有很多银行都在努力开展绿色信贷服务,一般都是以节能收益作为担保进行贷款,但是中国仍然没有形成美国那种结构性的融资方式,由于节能服务公司一般都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小微企业,他们都没有固定资产,因此要让他们突破银行用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的贷款模式还有很大的困难。

针对此,唐杰能提出了能效“项目融资”的解决方案,即采用经过证实的结构化项目融资管理,采用标准化的“平台”方式,采用透明的节能量和M&V计算。

唐杰能最后总结到: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在全球都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效益分享型”融资方式将限制产业增长;标准化和透明的M&V是结构化项目融资即保障节能量效益的要求;政府行政指令是必要的但不足以确保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成功。

猜你喜欢
服务公司能源管理建筑节能
高速公路能源管理信息化平台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简述
现代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优化对策
论油田服务公司的经营之道及启示
2015年建筑节能实施的新标准
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收益分配
对建筑节能几点思考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