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豆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

2015-01-15 13:32谢美华李霖李雪玲杨海艳王振吉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叶斑病生物学特性

谢美华+李霖+李雪玲+杨海艳+王振吉+范树国

摘要:对红豆杉叶斑病进行病原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交链孢属真菌;该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硝酸钠。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窄,最适菌丝生长的温度是28℃;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较广,在pH值2.5~10.9之间均能生长;光周期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不大。供试的杀菌剂中以百菌清的抑菌效果最好。

关键词:云南红豆杉;叶斑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交链孢属

中图分类号:S763.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146-04

云南红豆杉(TaxusyunnanensisChengetLu)别称紫杉、赤柏松,属红豆杉科乔木,产于云南西北部及西部、四川西南部与西藏东部,是生产紫杉醇的主要树种[1-3]。云南红豆杉是集用材、药用、绿化于一体的珍贵树种,特别是其紫杉醇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红豆杉树种[4]。紫杉醇具有抗癌活性,云南红豆杉的野生资源比较少,人工培育红豆杉是目前获取紫杉醇最可行、有效的途径[1,5]。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云南红豆杉野生资源,大力培育后续产业,以满足市场对云南红豆杉资源的需求,近年来在云南丽江、大理、楚雄和丘北等地建立了云南红豆杉人工种植林。由于云南红豆杉的广泛栽培,病害发生严重,尤其是云南红豆杉叶片叶斑病现象日趋普遍,影响了树势生长及药用、观赏价值。分离与鉴定病原菌是开展云南红豆杉抗病防治研究的基础。本试验从自然感病的云南红豆杉上分离纯化得到1株对云南红豆杉具有寄生作用的真菌,利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红豆杉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依据其形态特点与培养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云南红豆杉叶斑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了解该病害的发病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病原菌的分离

云南红豆杉叶斑病叶片采自云南省楚雄市西山,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经科赫氏法鉴定其为云南红豆杉叶斑病的病原,菌株编号为hongdoushan02。

1.2病原菌的鉴定

1.2.1形态学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纯化分离到的病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鉴定。

1.2.2病原菌rDNA-ITS序列扩增和分析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全基因组DNA,进行ITS-PCR扩增。引物序列为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ITS5:5′-GGAAGTAAAAGTCGTAACAAGG-3′。PCR反应体系总体积25μL,反应各成分终浓度为:Taq酶0.02U/μL、引物0.4μmol/L、DNA模板20ng/μL、dNTPs0.4μmol/L、2×PCR反应缓冲液。PCR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3min;94℃变性30s,52℃退火45s,72℃复性45s,30个循环;72℃延伸10min。扩增产物送北京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所得序列在NCBI上比对,下载与其相似性较高的序列及其近似属的序列,用BioEdit、ClustalX和MEGA4.1软件采用NJ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

1.3生物学特性研究[6-7]

1.3.1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以察氏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分别以葡萄糖、甘油、D-果糖、D-半乳糖、乳糖、可溶性淀粉等量取代其碳源;分别以硫酸铵、硝酸铵、甘氨酸、L-苯丙氨酸、牛肉膏、蛋白胨取代氮源。每种培养基中分别接种直径为5mm的菌块,25℃恒温黑暗培养,5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

1.3.2不同温度对菌落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取直径为5mm的菌块接种于察氏培养基中央,分别在5、10、15、20、25、28、30、32、35、40、45℃黑暗下恒温培养,5d后测量菌落直径。用无菌水制备菌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培养条件同菌落培养,24h后镜检孢子萌发率,每次检100个孢子。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

1.3.3不同pH值对菌落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将高压灭菌后的察氏培养基pH值分别调为3.0、4.0、5.0、6.0、7.0、8.0、9.0、10.0、10.9倒平板,取直径5mm的菌块接种于察氏培养基中央,黑暗条件下25℃培养5d后测量菌落直径。用0.2mol/L磷酸氢二钠和0.2mol/L柠檬酸缓冲液将分生孢子悬浮液pH值调配为3.0、4.0、5.0、6.0、7.0、8.0、9.0、10.0、10.9,置于25℃恒温箱黑暗培养,24h后镜检萌发率,每次检100个孢子。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

1.3.4不同光照处理

取直径为5mm的菌块接种于察氏培养基中央,分别置于24h光照、12h/12h光暗交替、24h黑暗环境中,25℃培养5d后测量菌落直径。用无菌水制备菌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培养条件同菌落培养,24h后镜检孢子萌发率,每次镜检100个孢子。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

1.4不同杀菌剂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将代森锰锌、百菌清、敌克松、霜·锰锌和扑海因用无菌水按其常用倍数稀释,每10mL培养基中加入1mL药液制成含药液的平板,对照组加入等量无菌水。取5mm菌块置于察氏培养基平板中央,25℃黑暗培养5d后测量菌落直径。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

2结果与分析

2.1云南红豆杉病原菌的鉴定

2.1.1形态学鉴定

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部,发病初期叶片中部出现多个黄褐色病斑,病斑边缘黑色,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延伸至整个叶片,使叶片枯萎死亡。在PDA培养基上,28℃培养6d菌落直径达4cm,菌落青灰色相间,圆形、规则,边缘整齐,菌丝絮状,培养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培养皿盖上有水珠;背面轮纹状,中心圆褐色,外围一环黄色;菌落生长缓慢(图1)。菌丝有隔,淡褐色,产孢细胞孔生式产孢,合轴式延伸或有时不再延伸;分生孢子多串生(向顶系列),有的单生,卵形或倒棍棒形,具喙,淡橄榄褐至橄榄褐色或褐色,光滑,具横隔膜及纵向隔膜,大小(2.4~6.2)μm×(2.9~7.1)μm(平均2.65μm×6.65μm)。分生孢子顶端或喙部,常孔生式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如此联系产生,形成分枝或不分枝的孢子链(图2、图3)。

2.1.2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

将hongdoushan02菌株的5.8SrDNA-ITS序列在NCBI里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hongdoushan02与交链孢属(Alternariasp.)、白菜黑斑病菌(A.brassicae)、烟草赤星病菌(A.alternata)和UnculturedAlternariaclone同源性最高,下载它们的序列,以Corynesporacassiicola为外群,用BioEdit、ClustalX和MEGA4.1软件采用NJ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图4)。结果显示,与其遗传距离较近的有4个种,属内节点支持率为1.00,结合其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供试菌株hongdoushan02为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交链孢属[8-16],病原菌的种待定。

2.2不同氮源和碳源对hongdoushan02菌落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1)表明,该菌对供试的7种氮源和碳源均能利用,菌落在不同氮源和碳源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最适该菌生长的氮源是硝酸钠,与牛肉膏、蛋白胨和甘氨酸差异不显著,与其他氮源差异显著(P<0.05)。最适该菌生长的碳源是可溶性淀粉,与蔗糖和D-半乳糖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碳源差异不显著。

2.3不同光照对hongdoushan02菌株生长的影响

通过24h光照、12h光/暗交替、黑暗培养,结果(图5)表明,有无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2.4不同温度对hongdoushan02菌株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图6)表明,该病原菌所能适应的温度范围较窄,只能在15~30℃范围内生长,最适的生长温度是28℃,与25℃处理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该病原菌在5、10、32℃及以上温度不能生长。

2.5不同pH值对hongdoushan02菌株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图7)表明,菌丝生长适应的pH值范围较广,在pH值2.5~10.9之间均能生长,不同的pH值条件下菌丝的生长差异不显著。

2.6不同杀菌剂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图8)表明,与对照相比,5种广谱杀菌剂对该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百菌清对该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随后依次是扑海因、霜·锰锌、代森锰锌,效果最差的是敌克松。百菌清的抑菌效果和扑海因差异不显著,与霜·锰锌差异显著,与敌克松和代森锰锌差异极显著。

3结论与讨论

3.1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云南红豆杉更新能力差,对生长环境有较高要求,天然分布区域狭窄,生长缓慢,对生存空间竞争能力差。为了满足市场对云南红豆杉资源的需求,近年来云南省多个地区已进行大量的人工栽培。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红豆杉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分析鉴定[11-12],结果表明,两者的鉴定结果相互吻合一致,初步推测病原菌为交链孢属真菌。

3.2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对供试的7种氮源和碳源均能利用,菌落在不同氮源和碳源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最适该菌生长的的氮源是硝酸钠,最适该菌生长的碳源是可溶性淀粉。该病原菌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窄,最适菌丝生长的温度是28℃,在5、10、32℃及以上温度条件下停止生长;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均较广,在pH值2.5~10.9之间均能生长;有无光照对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

3.3广谱杀菌剂对该菌生长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5种广谱杀菌剂对该菌落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百菌清对该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随后依次是扑海因、霜·锰锌、代森锰锌,效果最差的是敌克松。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对于人工大面积种植时复杂的生长环境,实验室的环境相对单一。因此,要确定该病害的生物学特性,哪一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最好,还有待进一步的大田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良群,杨艳光,曾英,等.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Talaromycessp.T1BF的化学成分研究[J].广西植物,2011,31(5):699-701.

[2]刘万德,苏建荣,王梦君,等.滇西北云南红豆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6):131-138.

[3]苏建荣,臧传富,刘万德,等.光质对云南红豆杉生长及紫杉烷含量影响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2,25(4):419-424.

[4]王磊,张劲峰,欧晓昆,等.丽江试验区须弥红豆杉幼苗生长特征及紫杉醇含量变化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3,42(4):58-62.

[5]郑法新,程璐,李侠,等.一株产紫杉醇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分离和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10(5):440-443.

[6]李庆华.云南红豆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6):126-130.

[7]赵永生,赵俊雄,张静华.云南红豆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前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3):28,31.

[8]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9]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0]HidakaY,KanedaT,AminoN,etal.Chinesemedicine,CoixseedsincreaseperipheralcytotoxicTandNKcells[J].Biotherapy,1992,5(3):201-203.

[11]LeeMY,LinHY,ChengF,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newlactamcompoundsthatinhibitlungandcoloncancercellsfromadlay(Coixlachryma-jobiL.var.ma-yuenStapf)bran[J].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2008,46(6):1933-1939.

[12]刘艳,叶建仁.植物病害潜伏侵染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69-72.

[13]刘纪凤,范运梁.植物叶片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15,117.

[14]马琼,秦恩华,李又萍.魔芋白绢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07,2320.

[15]赵国柱,张天宇.中国砖格丝孢菌研究Ⅰ.砖格孢属[J].菌物系统,2003,22(1):19-22.

[16]巴尼特HL,亨特BB.半知菌属图解[M].沈崇尧,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66-67,78-79,82-83,130-131,132-133,152-153.

2.1.2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

将hongdoushan02菌株的5.8SrDNA-ITS序列在NCBI里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hongdoushan02与交链孢属(Alternariasp.)、白菜黑斑病菌(A.brassicae)、烟草赤星病菌(A.alternata)和UnculturedAlternariaclone同源性最高,下载它们的序列,以Corynesporacassiicola为外群,用BioEdit、ClustalX和MEGA4.1软件采用NJ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图4)。结果显示,与其遗传距离较近的有4个种,属内节点支持率为1.00,结合其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供试菌株hongdoushan02为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交链孢属[8-16],病原菌的种待定。

2.2不同氮源和碳源对hongdoushan02菌落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1)表明,该菌对供试的7种氮源和碳源均能利用,菌落在不同氮源和碳源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最适该菌生长的氮源是硝酸钠,与牛肉膏、蛋白胨和甘氨酸差异不显著,与其他氮源差异显著(P<0.05)。最适该菌生长的碳源是可溶性淀粉,与蔗糖和D-半乳糖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碳源差异不显著。

2.3不同光照对hongdoushan02菌株生长的影响

通过24h光照、12h光/暗交替、黑暗培养,结果(图5)表明,有无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2.4不同温度对hongdoushan02菌株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图6)表明,该病原菌所能适应的温度范围较窄,只能在15~30℃范围内生长,最适的生长温度是28℃,与25℃处理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该病原菌在5、10、32℃及以上温度不能生长。

2.5不同pH值对hongdoushan02菌株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图7)表明,菌丝生长适应的pH值范围较广,在pH值2.5~10.9之间均能生长,不同的pH值条件下菌丝的生长差异不显著。

2.6不同杀菌剂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图8)表明,与对照相比,5种广谱杀菌剂对该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百菌清对该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随后依次是扑海因、霜·锰锌、代森锰锌,效果最差的是敌克松。百菌清的抑菌效果和扑海因差异不显著,与霜·锰锌差异显著,与敌克松和代森锰锌差异极显著。

3结论与讨论

3.1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云南红豆杉更新能力差,对生长环境有较高要求,天然分布区域狭窄,生长缓慢,对生存空间竞争能力差。为了满足市场对云南红豆杉资源的需求,近年来云南省多个地区已进行大量的人工栽培。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红豆杉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分析鉴定[11-12],结果表明,两者的鉴定结果相互吻合一致,初步推测病原菌为交链孢属真菌。

3.2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对供试的7种氮源和碳源均能利用,菌落在不同氮源和碳源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最适该菌生长的的氮源是硝酸钠,最适该菌生长的碳源是可溶性淀粉。该病原菌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窄,最适菌丝生长的温度是28℃,在5、10、32℃及以上温度条件下停止生长;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均较广,在pH值2.5~10.9之间均能生长;有无光照对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

3.3广谱杀菌剂对该菌生长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5种广谱杀菌剂对该菌落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百菌清对该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随后依次是扑海因、霜·锰锌、代森锰锌,效果最差的是敌克松。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对于人工大面积种植时复杂的生长环境,实验室的环境相对单一。因此,要确定该病害的生物学特性,哪一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最好,还有待进一步的大田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良群,杨艳光,曾英,等.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Talaromycessp.T1BF的化学成分研究[J].广西植物,2011,31(5):699-701.

[2]刘万德,苏建荣,王梦君,等.滇西北云南红豆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6):131-138.

[3]苏建荣,臧传富,刘万德,等.光质对云南红豆杉生长及紫杉烷含量影响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2,25(4):419-424.

[4]王磊,张劲峰,欧晓昆,等.丽江试验区须弥红豆杉幼苗生长特征及紫杉醇含量变化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3,42(4):58-62.

[5]郑法新,程璐,李侠,等.一株产紫杉醇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分离和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10(5):440-443.

[6]李庆华.云南红豆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6):126-130.

[7]赵永生,赵俊雄,张静华.云南红豆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前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3):28,31.

[8]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9]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0]HidakaY,KanedaT,AminoN,etal.Chinesemedicine,CoixseedsincreaseperipheralcytotoxicTandNKcells[J].Biotherapy,1992,5(3):201-203.

[11]LeeMY,LinHY,ChengF,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newlactamcompoundsthatinhibitlungandcoloncancercellsfromadlay(Coixlachryma-jobiL.var.ma-yuenStapf)bran[J].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2008,46(6):1933-1939.

[12]刘艳,叶建仁.植物病害潜伏侵染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69-72.

[13]刘纪凤,范运梁.植物叶片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15,117.

[14]马琼,秦恩华,李又萍.魔芋白绢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07,2320.

[15]赵国柱,张天宇.中国砖格丝孢菌研究Ⅰ.砖格孢属[J].菌物系统,2003,22(1):19-22.

[16]巴尼特HL,亨特BB.半知菌属图解[M].沈崇尧,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66-67,78-79,82-83,130-131,132-133,152-153.

2.1.2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

将hongdoushan02菌株的5.8SrDNA-ITS序列在NCBI里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hongdoushan02与交链孢属(Alternariasp.)、白菜黑斑病菌(A.brassicae)、烟草赤星病菌(A.alternata)和UnculturedAlternariaclone同源性最高,下载它们的序列,以Corynesporacassiicola为外群,用BioEdit、ClustalX和MEGA4.1软件采用NJ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图4)。结果显示,与其遗传距离较近的有4个种,属内节点支持率为1.00,结合其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供试菌株hongdoushan02为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交链孢属[8-16],病原菌的种待定。

2.2不同氮源和碳源对hongdoushan02菌落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1)表明,该菌对供试的7种氮源和碳源均能利用,菌落在不同氮源和碳源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最适该菌生长的氮源是硝酸钠,与牛肉膏、蛋白胨和甘氨酸差异不显著,与其他氮源差异显著(P<0.05)。最适该菌生长的碳源是可溶性淀粉,与蔗糖和D-半乳糖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碳源差异不显著。

2.3不同光照对hongdoushan02菌株生长的影响

通过24h光照、12h光/暗交替、黑暗培养,结果(图5)表明,有无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2.4不同温度对hongdoushan02菌株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图6)表明,该病原菌所能适应的温度范围较窄,只能在15~30℃范围内生长,最适的生长温度是28℃,与25℃处理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该病原菌在5、10、32℃及以上温度不能生长。

2.5不同pH值对hongdoushan02菌株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图7)表明,菌丝生长适应的pH值范围较广,在pH值2.5~10.9之间均能生长,不同的pH值条件下菌丝的生长差异不显著。

2.6不同杀菌剂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图8)表明,与对照相比,5种广谱杀菌剂对该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百菌清对该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随后依次是扑海因、霜·锰锌、代森锰锌,效果最差的是敌克松。百菌清的抑菌效果和扑海因差异不显著,与霜·锰锌差异显著,与敌克松和代森锰锌差异极显著。

3结论与讨论

3.1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云南红豆杉更新能力差,对生长环境有较高要求,天然分布区域狭窄,生长缓慢,对生存空间竞争能力差。为了满足市场对云南红豆杉资源的需求,近年来云南省多个地区已进行大量的人工栽培。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红豆杉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分析鉴定[11-12],结果表明,两者的鉴定结果相互吻合一致,初步推测病原菌为交链孢属真菌。

3.2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对供试的7种氮源和碳源均能利用,菌落在不同氮源和碳源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最适该菌生长的的氮源是硝酸钠,最适该菌生长的碳源是可溶性淀粉。该病原菌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窄,最适菌丝生长的温度是28℃,在5、10、32℃及以上温度条件下停止生长;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均较广,在pH值2.5~10.9之间均能生长;有无光照对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

3.3广谱杀菌剂对该菌生长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5种广谱杀菌剂对该菌落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百菌清对该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随后依次是扑海因、霜·锰锌、代森锰锌,效果最差的是敌克松。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相对于人工大面积种植时复杂的生长环境,实验室的环境相对单一。因此,要确定该病害的生物学特性,哪一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最好,还有待进一步的大田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良群,杨艳光,曾英,等.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Talaromycessp.T1BF的化学成分研究[J].广西植物,2011,31(5):699-701.

[2]刘万德,苏建荣,王梦君,等.滇西北云南红豆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6):131-138.

[3]苏建荣,臧传富,刘万德,等.光质对云南红豆杉生长及紫杉烷含量影响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2,25(4):419-424.

[4]王磊,张劲峰,欧晓昆,等.丽江试验区须弥红豆杉幼苗生长特征及紫杉醇含量变化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3,42(4):58-62.

[5]郑法新,程璐,李侠,等.一株产紫杉醇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分离和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10(5):440-443.

[6]李庆华.云南红豆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6):126-130.

[7]赵永生,赵俊雄,张静华.云南红豆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前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3):28,31.

[8]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9]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0]HidakaY,KanedaT,AminoN,etal.Chinesemedicine,CoixseedsincreaseperipheralcytotoxicTandNKcells[J].Biotherapy,1992,5(3):201-203.

[11]LeeMY,LinHY,ChengF,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newlactamcompoundsthatinhibitlungandcoloncancercellsfromadlay(Coixlachryma-jobiL.var.ma-yuenStapf)bran[J].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2008,46(6):1933-1939.

[12]刘艳,叶建仁.植物病害潜伏侵染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69-72.

[13]刘纪凤,范运梁.植物叶片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15,117.

[14]马琼,秦恩华,李又萍.魔芋白绢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07,2320.

[15]赵国柱,张天宇.中国砖格丝孢菌研究Ⅰ.砖格孢属[J].菌物系统,2003,22(1):19-22.

[16]巴尼特HL,亨特BB.半知菌属图解[M].沈崇尧,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66-67,78-79,82-83,130-131,132-133,152-153.

猜你喜欢
叶斑病生物学特性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一株野生侧耳属菌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山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玉米叶斑病综合防治技术
大果紫檀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玫瑰叶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