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蜜枣的生产与礼俗

2015-01-16 12:51李宽林
西江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礼俗蜜枣长洲

李宽林

梧州蜜枣的生产与礼俗

李宽林

梧州蜜枣,既是一种地方驰名特产,又是喜庆礼仪和日常馈赠的常备佳品,其生产历史至少已有两百多年,进入礼俗中的时间也同样久远。

梧州蜜枣原产于城郊的长洲岛,开始不冠产地名,只根据制作特点笼统地称其为“蜜枣”。清代同治版《苍梧县志》曾记载:“白枣,产于长洲,他处亦间有之。夏季即剥(剥通‘扑’,采摘时用竹棍把枣子打下地捡收),味淡质松,不如北产之甘腻。以针刺其皮,杂白糖煮之,曰‘蜜枣’。”在民国之前,长洲植枣相当普遍,从洲头到洲尾,或为林栽,或杂种于菜地之间(因枣树为灌木,不与蔬菜争地)。当初,这些枣树所产的枣子,个儿小的留作自食或作水果上市出售;个儿大的便供制蜜枣作坊作生产原料。

清末之后,长洲白枣种植日渐减少,而且相对而言,其枣个小形短,不够匀称,逐渐赶不上制作蜜枣的产、供、销需求,于是生产者开始另寻枣源。尤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梧州开始出现了专门生产蜜枣的小工厂,厂家多从邻近的县份特别是平南县购进枣材,进行蜜枣的加工生产。平南枣是一种“长枣”,个头长大而均匀,核小皮薄肉厚且胶质少,更为适合蜜枣的加工制作。

解放后,梧州蜜枣的枣材由梧州糖厂统一收购,该厂生产制作的蜜枣,正式称为“梧州蜜枣”。梧州蜜枣之所以受人青睐,除了枣材讲究外,还在于煮制工艺的得法。其首道工序是“刮枣”,即用齿形刮器在枣身上刮出一道道均匀的浅表痕迹;继而是“除胶”,把枣子煮漂,清除胶质;然后是“煮枣”,即加糖煮制,这道工序最讲究功夫和火候,糖要适量,火要均匀;枣煮好后经过冷却,便要用手把枣捏成马鞍形(俗亦称灯盏窝),使之成为两头圆、中间扁凹的蜜饯果,梧州人把这道工序称为“捻枣”;最后是晒和焗,先晒后焗,统称之为“晒枣”。

与众不同的梧州蜜枣,特点是个头均匀,肉腴核小,色泽黄净,皮现金丝,面布糖霜,品相极好;入嘴酥脆爽口,清甜松化,生津润舌,味道极佳。因此,它不但在国内市场长期旺销,而且还出口港澳,并远销东南亚甚至加拿大和美国等地区和国家。

由于梧州蜜枣有如上的种种特点,再加上枣材本身所具有的清心润肺、补五脏、生津液、通九窍、和百药等功效,维生素丰富、糖分和淀粉含量高等优点,成为老少咸宜,人人喜爱的蜜饯干果。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它便作为贡品进入朝廷,除供皇帝本人和皇族享用外,还由皇帝作为馈赠礼物,赐予群臣分享。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影响到民间,令梧州蜜枣进入了民间礼俗之中。

在南方尤其是两广地区,喜庆馈礼,人们常喜欢选上一盒梧州蜜枣。男婚女嫁,喜礼中的必备四种干果,有荔枝干、龙眼干、蜜枣、槟榔,而蜜枣的寓意最为深长,它成了祝福新郎新娘婚姻美满,甜甜蜜蜜,早生贵子的吉祥载体。

蜜枣是深受游客喜欢的梧州特产

梧州蜜枣惹人喜爱,是由于它在实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南方两广很大一部分地区的人,一年四季都喜欢喝“老火靓汤”。凡煲汤,辅料中常加几枚蜜枣调味,使煲出来的汤味道更好,营养价值更高。另外,蜜枣熬粥,香甜绵稠、甘美可口,很适合断奶后开始学吃米饭的婴幼儿食用,比由大人用柿饼加米饭咀嚼后喂食科学卫生,这便使梧州蜜枣在民间礼俗中充当起重要角色。

梧州蜜枣,当初声名鹊起之时,产量不高批量不大,而慕名者纷至沓来,订购者日多,常出现供不应求、市场脱销,以致出现“一盒难求”的现象。故偶有获馈一两盒者,常以为荣幸。这足以说明梧州蜜枣进入礼俗中作为馈赠礼品,远比其他干果更具诱人的魅力。

20世纪上半叶,南洋一带多两广籍侨胞,梧州蜜枣的食用之法与馈礼之俗,也被带到海外,更助推了梧州蜜枣的知名度和市场的开拓。

责任编辑:黄秀瑜

猜你喜欢
礼俗蜜枣长洲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非遗视域下山西礼俗音乐探微
赞船工
“蜜枣”的由来
外婆的蜜枣
蜜枣核桃羹防头发干枯
Contents and Abstracts
选拔赛
长洲水利枢纽建成“船舶吃水智能化检测与预警系统”
太平清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