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新录用民警的媒介素养研究——以450名新警为样本

2015-01-16 08:23卫兰兰音卫东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

卫兰兰,音卫东

(1.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230088;2.合肥市公安局,安徽 合肥230039)

一、研究缘起

随着各类媒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传播媒介早已渗透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意义上,媒介素养是传统的读写能力的延伸,是指人们面对各种传媒信息时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选择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1]媒介素养一词,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译介文章①学界普遍认同的有关媒介素养的最早译介文章是卜卫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于1997年发表于学术期刊《现代传播》。传入中国大陆,再到当下中国纳入理论探讨和实践推广并行的研究视域,其重要性不断凸显。

警察群体作为媒介素养个案研究的对象之一,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原因在于警察不仅是普通公民,更是具备刑事司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公务人员,职务性社会角色彰显。警察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和执法能力。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党和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着力打造阳光政府和服务型公安机关。在这一进程中,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必须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生态环境和公众参与方式的深刻变化”,②2013年4月25日至26日,全国政法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宣传工作提出要求:“政法机关要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生态环境和公众参与方式的深刻变化,与时俱进地提升理念、创新机制,全面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以开放自信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期待和关切。”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有效推进公安工作。关于这个命题,近年来,张颜华对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现湖南警察学院)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统计数据展开综合性论述,研讨如何科学设计公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渠道等问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预备警官。[2]沈晓霞认为,警察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应从领导重视、建立培训体系、发挥警察主体能动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四个维度构建警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3]赵文辉从当前警察应对媒体的角度,提出了警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知识体系和实施路径。[4]李敏蓉通过十七个典型案例分析,讨论了公安领导者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5]总体而言,相对媒介素养研究中对领导干部、农民工、大中小学生、儿童等其他社会阶层或群体的关注和考量,媒介素养关于警察群体的研究数量很少。媒介素养教育因公安民警的职务、岗位、层级等不同应各有侧重,因此必须进行细化式研究。

新录用公安民警(以下简称新警)有其身份的特殊性,作为社会公民,他们是怎样接触、认识和使用媒体的?面对身份向警察的转化和过渡,他们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媒体?怎样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才能使他们通过分析、推理、传播和自我表达技能的发展来提升日后工作的自主权、社会沟通能力和公共管理效度?为此,2014年4月至6月,研究者在安徽省新录用公安民警中进行了一次媒介素养专项调研。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样本

此次调查样本总体为安徽省2013年度公安机关考试录用的1304名人民警察。①按照《安徽省公安厅政治部关于举办2013年度全省公安机关考试录用人民警察初任培训班的通知》要求,1304名新警(不含公安院校全日制毕业生和公安系统内部社招人员),统一于2014年2月17日至2014年12月16日在安徽省公安厅及安徽省各地市人民警察训练学校接受初任培训。按照《安徽省公安厅政治部关于举办2013年度全省公安机关考试录用人民警察初任培训班的通知》提供的花名册,随机抽取了考入安徽省铜陵、安庆、蚌埠、池州、淮南、淮北、黄山、宣城八个地区的461名新警,抽取比例为35%,有利于提高调查结论的准确度。

(二)调查内容及组织实施

针对公安民警的职业要求,将媒介素养研究分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媒体接触与消费情况;对媒介运作、功能等方面知识的认知情况;新闻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公安机关与媒体关系的基本认知;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媒介活动的参与能力。采用问卷调查(以选择题为主)的方法,将调查对象分四次集中组织起来,专人分发,现场填答后回收。期间,共发放问卷461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达97.6%。后期采用OFFICE EXCEL和SPSS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

(三)样本特征

在样本性别比例中,男性占 74.84%,女性占25.16%,男女比例近3:1,符合样本总体实际。在样本年龄结构上,主要以占90.9%的20—29岁年龄段为主,30—39岁年龄段仅占9.1%。在专业类别上,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理工学科比例接近1:1;在学历构成方面,81.6%的本科学历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专科学历15.4%,硕士研究生学历3.5%。整体而言,此次调查样本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年轻的、具备较高学历的新警群体,也比较符合近年来安徽省招录新警的总体情况,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发现及分析

(一)处于深度媒介消费状态,互联网成为日常接触最多的媒介

媒介素养的形成首先建立在媒介消费上,因而调查先从新警的媒介使用情况着手。如图1所示,新警在学习或工作之余的活动是多样的,但83.08%的活动是“上网”,“看书报杂志”和“看电视”位列第二、第四,分别是39.7%和35.57%。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新警占44.5%;对电视和报刊的每天消费时间,近六成的新警均控制在半小时以内;75.18%的新警对广播没有接触(参见图2)。从时间分配上直观可见,上网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媒介使用方式,对传统媒体中电视和报刊的需求也是比较明显的,不过接触时间不算长,而广播媒体已遭到严重边缘化。

图1 新警在学习/工作之余的主要活动统计(N=450)【单位:%】

图2 新警平均每天接触媒体的时间统计(N=450)【单位:%】

(二)“了解新闻”成为不同媒介消费的主要内容

统计显示,新警上网目的选择位列前三的选项分别是“消遣娱乐”57.7%、“了解新闻”56.18%和“社交需要”51.41%;看电视的目的按选项比例依次是“消遣娱乐”55.1%、“了解新闻”43.82%和“打发时间”26.03%;阅读报刊的目的按选项比例依次是“了解新闻”49.24%、“增长知识”33.62%和消遣娱乐22.56%;接触广播的目的按选项比例依次是“消遣娱乐”8.51%、“了解新闻”7.08%和“增长知识”4.54%。可见,不同的媒介消费均以“了解新闻”为主要目的。尽管传统媒体在满足通讯、交友等社交需要(电视2.82%、报刊3.47%、广播1.12%)方面先天不足,但网络强大的交互和沟通功能受到了追捧(如图3所示)。

图3 新警接触媒介目的统计(N=450)【单位:%】

为进一步了解新警对新闻报道类型的偏好,结合其政法工作者的职业特色,在“最关注媒体上的哪类新闻”题目选项中设置了时事热点分析、经济新闻、民生新闻、体育新闻、法制新闻、娱乐新闻、气象新闻等。统计结果前三位分别为时事热点分析74.62%、体育新闻39.91%和民生新闻38.18%。按照研究假设,公安工作和警察形象的媒介呈现最常出现在法制新闻中,而法制新闻报道对新闻事实的叙事模式和诸如案件侦破过程再现之类的报道手法最引人入胜,新警应当予以较高的关注。研究结论却出乎意料,新警对法制新闻(19.4%)的关注度较低,其深层原因值得探讨。对国际国内时事及热点分析的高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新警的新闻阅读视野和政治敏锐度,与其受过较高的学历教育密切关联,对警察职业的角色胜任大有裨益。体育新闻具有较强的消遣娱乐特质,位列第二。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新闻媒介正在发生“民本化转型”,[6]民生新闻报道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种新闻实践,在新警中也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对此,问卷中的另一调查结果也与其形成印证。在“你认为安徽省电视台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栏目”一题五个选项(民生类新闻栏目、经济文化类栏目、娱乐类栏目、独播电视剧、戏曲栏目)中,79.3%的新警选择了以《第一时间》、《夜线60分》为代表的民生新闻栏目。

(三)系统知识较为欠缺,对媒介社会功能及性质等认识存在严重误区

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知识,指对媒介类别、媒介特征、媒介语言形式、媒介组织管理、媒介运营规律和媒介产品制作技术和流程等方面的认识。[7]掌握新闻媒体运行规律等知识,形成对媒体运作的正确认识,是新警在工作中正确而有效地应对、参与和利用媒体的前提。

调查表明,虽然62.88%的新警看到了“我国新闻媒体既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产业,媒介产品具有商品属性”的事实,但仍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表示完全不清楚(参见表1)。在“大众媒体的社会功能是什么”一题选项中,认为媒体“行使话语权,帮助社会正常运转,实现了社会各部分的沟通、协调与统一”占74.43%;“帮助人们及时收集和提供关于环境变化的信息”占55.6%;“起到文化传承作用”占20.1%;“提供娱乐”占21.04%;“创造经济价值”占16.9%。七成以上新警认识到大众媒体在行使话语权方面的巨大功能,但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对媒体话语权进行深入解读。问卷中关于“你对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帮女郎帮你忙》、《夜线60分》新闻栏目的感受和评价”一题的统计结果显示出新警对媒体话语权理解的误区:40.19%的新警认为“有困难找媒体,有问题找这些记者曝光,在当下切实可行,表示非常认同”。事实上,新闻舆论监督只能推进而不能取代政府职责的履行,“媒介审判”更不能有碍司法公正。当下,我国媒体全面推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媒体的经济效益直接关乎市场化媒体的生存,追逐经济利益甚至会直接异化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而新警对媒介在经济、文化功能的认识不够充分。

表1 新警对新闻媒体运行等知识掌握情况的的统计(N=450)【单位:%】

如图4所示,在“媒体的发展趋向”方面,仅22.78%的新警认为应“坚持社会主义原则”,表现出对基本原则和立场的模糊,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事业的特殊性认识不清。76.14%的新警虽然反对接受“政府调控”,但仅16.7%赞同媒体的“完全市场化”,反映出新警从社会公民的角度期待政府行为更充分地尊重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和媒介组织的自我管理权,同时也对媒体完全市场化难以抵制商业污染表示担忧。对此问题,92.84%的新警支持媒体“去意识形态化,争取自由独立”的观点,从对新闻宣传、管理模式的批判和反思,陡然转向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极端。①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是一种媒介理论。它主张“媒介不受政府控制(除一些遏止诽谤猥亵的法律),保障观点的自由市场,实行新闻自律”。[8]事实上,绝对的新闻自由必然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威胁,党和国家也一直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因此,这种观点应予以摒弃,媒介素养教育亟需对此纠偏。

图4 新警对我国新闻媒体发展趋向认识的统计(N=450)【单位:%】

依据调查,受调查者中没有人具备新闻学的学科背景,只有三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广告学;受调查者中亦没有人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过媒介素养相关教育课程。由此推断,新警对上述媒介性质、运营、功能等知识的获取更多是一种自发性和偶得性行为,对这些媒介知识难辨真伪,存在诸多疑虑和困惑。那么,架构与新闻媒体相关的系统知识应作为新警培训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开篇。

(四)对警媒关系认知与处理之间存在内在冲突

通常,狭义的媒介素养指为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而广义的媒介素养包括了“认识媒介内容和规则,认知其政治经济语境及其和社会进程互动的关系”。[9]所以,正确认识媒体与公安机关的关系,是对新警媒介素养的必然要求,是警察面对媒体能否采取理性态度、趋利避害的必要前提。本次调查分别对“主动发布信息是警务公开的表现”、“新闻媒体是治安管理的有效载体”、“新闻媒体是警察形象的塑造者和传播者”、“新闻媒体是和谐警民关系的促进者”四个问题涉及的观点进行考察,在“同意”、“不同意”和“不清楚”的选项中,四个问题选择“同意”选项均占85%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新警对警媒关系已经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参见表2)。

表2 新警对警媒关系认知方面的的统计(N=450)【单位:%】

为了获得新警在警媒关系方面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力,我们把“主动发布信息是警务公开的表现”(以下简称“题A”)与“面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公安机关有权拒绝媒体或记者的采访,采取封锁消息、大事化小的处置手段”(以下简称“题B”)两个问题进行了关联研究。分析发现,题A中选“同意”选项的389名新警在题B中仍然选择“同意”选项的有262人,占67.35%,突出反映了新警对警媒关系的良好认知与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

一方面,它暴露了新警可能对警察职业抱有的特权幻想。另一方面,新警还未能充分意识到媒介化社会对公安工作的挑战,以及政府职能和角色在法律、制度和实践层面的积极转变。比如,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明确了法律依据;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了政府负有向社会公开信息的义务;2008年10月17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为促进国际交往进一步开放了信息传播尺度。因此,政府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规律,加强政府新闻策划;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公安机关要为新闻机构合法的新闻采访提供必要支持,新闻记者合法的新闻采访应受法律保护。2012年8月18日,公安部下发《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明文规定了在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前提下,必须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面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拒绝采访、封锁消息意味着公安机关新闻话语权的丧失,负面影响会迅速扩散。比如,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和“伊春空难”处置中的警媒冲突就是其中的典型。由此可见,新警对警媒关系的良好认知只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点,上升到理性应对媒体的行动并非想象中那样顺理成章,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大量案例分析并融入相关法律,强化良性警媒关系构建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策略与机制,提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五)媒介批判与参与能力较低,与媒介消费程度反差过大

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传播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受众的协商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确定、诠释媒介讯息的涵义并对媒介施以影响。[10]媒介批判与参与能力能够衡量出作为受众的新警对媒介文本的选择和辨别力,以及他们究竟是媒介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还是主动参与者和影响者。

在“对媒体上暴力、色情等负面信息的看法”一问中,9.76%的新警明确了“不反对”的态度,15.18%表示“无所谓”,53.15%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坚决反对”的仅占31.67%。众所周知,公安机关负有监督管理公共信息网络安全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责,数据显示结果不仅与新警较高的文化素养极不相称,也折射出他们对大众媒介中某些违法信息的冷漠和对警察职业角色令人担忧的认知缺陷。

当下,面对社会矛盾凸显,各类突发案事件和涉警舆情信息的汹涌之势,从推进公安中心工作和警务改革创新的视角出发,学会与媒体打交道、掌控新闻并引导舆论已经不只是公安领导者和公安宣传工作者的工作事务,而是全警应具备的媒体公关素养。因此,对媒介内容解读能力的测量,主要以新闻文本为研究视角。正确处理媒介内容中的新闻报道能够反映新警对新闻信息的质疑与批判能力。问卷设计了三个问题,均以“新闻不是对真实事件的反映,而是新闻工作者的建构”[11]为理论基础:是否留意新闻信息来源;是否了解新闻标题与导语的作用;是否能分辨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观点。用意在于表明:掌握新闻源①新闻源包括:新闻稿的来源、新闻所依据的事实来源和新闻转发来源。是新警判断新闻报道真实程度的重要条件之一。新闻标题用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新闻导语是整个新闻报道的核心环节,对标题和导语作用的了解考验新警对媒介庞杂新闻信息的获取速度和对新闻内容的解码能力。在新闻实践中,媒体从业者常常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对新闻事实有选择性地展开评论,试图得出一般性结论,而这种“杂糅”会产生偏见,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准确区分新闻事实和观点是对新闻内容具备批判和思考能力的体现。调查显示,仅36.88%的新警表示会留意新闻源,12.8%的新警了解新闻标题和导语的作用,31.25%的新警能区分新闻报道中事实与观点(参见表3)。总体而言,新警对新闻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有待加强。

表3 新警对新闻报道解读能力测量的统计(N=450)【单位:%】

对新警媒介参与能力的考察,围绕“参与媒体工作或活动经历”、“媒介产品制作能力”和“利用媒介自我表达”三个方面。95.84%的新警“从未”有过媒体实习或参与媒体举办的各类活动等方面经历。仅8.46%的新警“会”制作网页、动画或短片,34.71%“懂一点”,55.75%“完全不会”。在“是否会利用媒体传播涉警类话题”一问中,选择“经常利用电视、网络媒体发表个人见解,希望传递正能量影响他人及社会”的新警仅占2.39%,选择“从没这样想过”和“想过没做过”的60.09%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90.94%的新警拥有个人微博、微信,71.8%的新警却“从未”使用过自媒体传播或评论涉警新闻话题,52.93%的新警认为以民警身份认证的个人微博不需要备案或审批。如今,公安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成效明显,各类民警工作微博已经成为警务公开、化解矛盾、引导舆论的新平台,新警在微博知识、微博信息传播技能方面的“微素养”已拥有较高水平,但对工作微博的使用和管理风险认识不足,角色意识不强,缺乏主体能动性。对自媒体参与能力的培养,需要引导新警关注与职业角色相关的公共话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话题交流,学会依法、理性地表达与讨论,自觉维护良好的警察形象和公安机关的公信力。

四、结论与建议

受调查新警从年龄层次上属于伴随着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新一代媒介消费者,某种程度上,频繁且深度的媒介接触与消费已经内嵌入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不过,从自我教育的角度,这并不能直接带来“质”的改变,在对媒介的理解、媒介信息的选择、质疑和批判以及媒介参与能力方面表现较弱。可见,帮助新警在媒介化社会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承担积极主动的受众角色,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是建构警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所在。

调查也直接反映了新警群体对获得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81.56%的新警认为需要开展警察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培训;在开展警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中,60.48%的新警希望将媒介素养纳入公安机关新录用人民警察的入职培训,37.74%的新警认为应在各类民警培训中开展媒介素养主题讲座或者在线学习。以安徽省为例,2009年之前的各类民警在职培训从未涉及过媒介素养知识,之后的各类培训大纲虽陆续加入了“新媒体时代涉警舆论引导”专题,但单一、笼统的培训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层级警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需要。

据此,我们认为,建立分层培训体系和完善教育系统是提高新警媒介素养的必然选择。公安机关教育培训部门在树立全警培育媒介素养的良好意识基础上,还应在分层教育上下足功夫。比如,通过深入调研,确定新警媒介素养培养目标;组织编写专门读本,为新警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全面系统的训练指导大纲;充分挖掘系统内部各业务部门的专门人才,培养教官队伍。同时,善于与高校、新闻媒体等单位形成区域范围内的横向合作,利用他们的人才资源,合力形成优质的教学团队,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度。针对新警的学历层次和工作岗位大多面向公安基层的实际情况,将新闻媒体运作、新闻传播理论、媒介产品制作、案事件现场媒体应对等尽可能丰富的课程引入培训内容,激发新警的学习潜能,训练基本媒介能力,拓宽媒介素养的教育广度。此外,还可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为实现新警媒介素养全面提升进行有益的尝试。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01.

[2]张颜华.当前公安院校传媒素养教育之研究[D].武汉:湖北师范大学,2009:32-39.

[3]沈晓霞.信息时代警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5-28.

[4]赵文辉.从媒体应对能力析警察媒介素养教育[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6).

[5]李敏蓉.媒体时代公安领导者的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10.

[6]罗以澄,王俊荣.提升中国司局干部媒介素养的建议与对策[J].现代传播,2010(6).

[7]张男星,王炳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9).

[8][美]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传媒的四种理论[M].戴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0.

[9][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

[10]周汉桥.理解媒介 走进媒介——对在汉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14.

[11][美]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M].李德刚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67-187.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五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六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