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有朵美丽的花
——访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彭长城

2015-01-19 07:17
中国期刊年鉴 2015年0期
关键词:长城关怀期刊

李 栋

陇上有朵美丽的花
——访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彭长城

李 栋

在祖国的西部,有这样一群人,在三十多年或者更长的时空中,他们冷静、睿智、审慎、认真、坚持地做着一件事——默默地整理和呈现着那些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字,他们是曹克己、是胡亚权、是郑元绪、是彭长城,等等。他们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人文守望者、践行者,更是前仆后继、始终如一的“读者”。

——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读者文摘》编辑部,左二为彭长城

21世纪初,彭长城在办公室

2014年元月,中国期刊协会召开“彭长城期刊编辑思想研讨会

2015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团会议上,彭长城建议减免期刊税收

彭长城为纪念《读者》出版30周年曾出版过《让〈读者〉御风而行》一书,他摘引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这句话,“一棵植物,就其本身而论,是无足轻重的。它构成风景的一部分,因某一机缘而在这里落地生根。朦胧的微光,沁凉的寒风,每一株花朵的闭合一一这些并不是因,也不是果。”

可人生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妙不可言与意象不到,当这二者同时发生时,那一定是有前因后果的。

彭长城是个干练的人。记者约访的短信在上午刚发出,中午饭点就接到了他的电话,他说:“我人在北京,20分钟后可以出发,一会找个地方采访可以吗?”接着就把访问的时间、地点统统敲定。彭长城正忙着之后读者公司上市的事辗转与兰州—北京两地,但即使旅途劳顿,彭长城说话的语气依然铿锵。

“没有关系的,我给你转一下这条短信,让你看看这件事情就是这么巧。”为了给读者公司上市做宣传,彭长城邀财经作家吴晓波拍一段视频,没想到吴晓波频道的副主编魏姓姑娘曾在《读者》杂志短期实习过,当对方得知此事后,竟发来5页的短信内容,姑娘心存感激地致谢《读者》栽培之余,也感叹“彼此虽然相隔千里,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看着短信,彭长城再次啧啧称奇,“就说这个事儿啊,真是很有意思!”《读者》曾经栽培过的姑娘和现在的《读者》有着让人称道的联系。其实,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和《读者》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又何止以亿计,故事又何止这一枚?

因为,从来没有一本杂志像它一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了中国几代人;也从来没有一本杂志像它一样,风雨兼程30多年,靠主业(期刊销售利润)依然屹立潮头;更从来没有一本杂志像它一样,步步坚定、与时俱进,正积极为敲响中国期刊进军A股市场第一锤而努力。

一、潜心办刊 花香四溢

“世上有许多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彭长城说,这是他刚开始工作时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甚至于影响了他后来的性格和价值观,这朵美丽的花不仅是《读者》杂志的写照,更是这一群读者人的写照。但就是这朵刚开放时不起眼的小花,日后却成为我国期刊业的一大文化名片、文化现象甚至是文化奇迹。30多年来,从国家领导人到行业负责人再到各界学者以及最广大的受众群体,都与这本杂志产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7年,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到读者杂志社视察,肯定《读者》现象对社会的良好影响,并与2011年《读者》杂志创刊30周年庆典前夕,赋诗一首,表达对《读者》的期许与认可。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一直关注着《读者》的成长,他认为30多年来,读者人把《读者》打造成蜚声海内外的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强国需要期刊业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而期刊业的发展,需要有更多像《读者》这样的品牌杂志引领,这是时代的召唤。

余秋雨先生也曾为《读者》书写过一幅字:“九州何处无读者,纸页入心为长城。”余先生不仅表达了对《读者》广泛影响力的认可,更是对《读者》杂志构建中国人“文化长城”的殷切期盼。

据《读者》的编辑介绍,很多年前,有一个正在读初二的小女孩怯怯地给《读者》写过信,在信中,她把《读者》称“你”,说“感谢你当我的朋友”。那时她沉默寡言,现在她为人熟知,她是柴静。

新疆一位王姓读者在《读者》发放的调查表上写道:“我喜爱《读者》许多栏目的文章,我喜爱读那令人惊奇的自然奥秘,千奇百怪的趣味小品,捧腹叫绝的幽默漫画,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

30多年来,《读者》带给亿万中国人的不仅是记忆中点点滴滴的感动,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豪与信任。从1981年创刊到2012年年底,《读者》杂志已经累计发行近16亿册。2006年,发行量更是突破千万,当之无谓地成为亚洲发行第一、世界第二的现象级期刊。

彭长城认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可以征服人心。一本杂志要想获得长久的青睐,必须打破各种局限,站在人性的立场,从全人类的角度,去表现普遍的人性。基于这种思想认识,《读者》在办刊实践中形成了以人性立场、文明立场和时代立场为主要特征的人文关怀的基本立场,并将这种基本立场体现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办刊实践中。

当记者提出“为什么很多大刊、名刊都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甚至是偏远地方发迹发达?”的问题时。彭长城略显飘忽的眼神忽然如炬,他一字一句、不紧不慢地说:“其实,只要观念不落后,到现在为止,办刊物靠的还是人。”就像有什么样的主编就有什么风格的刊物一样,彭长城作为一个读者人,承续着前人的衣钵,更传承着星火。

《〈读者〉时代》一书中披露彭长城的一个细节——1996年12月某天,彭长城在广州书摊上看到了美国《读者文摘传奇》中译本,激动地在扉页上写道:“坐在街边小花坛上,面对恢宏的东山大厦及空旷的厦前广场,静静地翻阅一本杂志的编年史,任思绪律动。一本杂志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几位默默无闻的编辑记录下社会的发展变迁,锲而不舍,坚韧不拔。也许是天意,让我心灰意冷之时,在我43岁生日之际,购得此书,多一份鞭策,多一份激励。”这是彭长城办刊过程中真实的内心独白,这是他的追求、他的坚持,这就是读者人。

二、人文关怀 细雨润物

读者的成功,首先是他们做人的成功。《读者》的办刊团队一直延续一个基本共识,即从未把《读者》当作印刷品来看,而是把她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培养,把《读者》人格化,努力使她有思想、有追求、有风骨、有情致、有性格,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幸福家园。

2014年1月,中国期刊协会在北京召开“彭长城期刊编辑思想研讨会”,梳理《读者》33年来的得与失。这是中国期刊协会第一次为中国的期刊出版人举办专题研讨会。彭长城表示,其实这个研讨会不是开给他本人的,是开给《读者》杂志的,在某种概念上,更是开给中国期刊人的。

那么,《读者》成功的深层内核是什么?她如何打通精英文化和大众消费的通道?如何关注人性。关注时代,这30多年来,《读者》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一个命题——《读者》的人文关怀。

但《读者》的人文关怀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读者》30多年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慢慢积淀慢慢成熟起来的,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1981—1984年:播下知识和人性的种子;2、1985—1989年:增加弘扬中华文明和爱国主义的内容;3、1990—1999年:关注时代社会和文化;4、2000年至今:人文关怀思想成熟。《读者》在紧扣时代脉络的同时,一直将目光放眼全球,一直在洞察世界的变化、中国的变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读者》针对人民在这种变化前迷茫、观望、不知所措的心态,不断对选文和栏目进行调整,始终在喧嚣的市井中坚守着精神的净土。

按彭长城的介绍,《读者》的“人文关怀”应包含四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文化的关怀。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讲座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说:“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触发了你的思考。”从表面上看,《读者》的文化关怀是知识的关怀,从更深层次看,则是眼界的开阔,是精神的成长,是思想的启迪。站在巨人的肩上看问题,也可以看得更远、更加从容。这就是文化的启迪。

《读者》表面是在做一种文化的大拼盘,实质也是一种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彭长城说:“文化很灿烂、人生很丰富,《读者》将灿烂的文化体验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呈送给读者,让读者心生敬畏、敬仰,内心充满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关怀”。

二是情感的关怀。情感的价值在于其超出了理性的判断。人说到底是感性动物。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感情,也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脆弱的,文字却可以直抵人心。作为一本关注人性的杂志,必须要有人情味。有人情味,就必须深刻挖掘人类的美好情感。

情感主义是《读者》的基本生存方式。这本以情见长的杂志,之所以能够感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在于每个人的情感深处,总是存在某种共通的灵魂。这些共通的东西激励着读者,也激励着编辑,使大家乐此不疲。《读者》通过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滋润,能够使一个人的内心丰富起来、细腻起来、灵动起来、坚强起来,我们由此可以更好地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由此就能享受更多美好的东西,感知更多的人生意义,此之谓“情感的关怀”。

三是成长的关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彭长城说:“你发现没有,仔细想想这句话,这讲求的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你只有到一定年龄,才会明白自身该怎么办。”

成长是一个终生的命题。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意味着每天都有新的收获,不管年龄多大,都要听到自己成长的声音。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不顺。人的一生实质上是不断适应社会适应人群的一个过程,人的棱角被磨平了,但心里的目标却愈发明确了。《读者》通过各种文章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如果每个人都坚信苦难是生活最珍贵的馈赠,都能忠实于自己的内心,那么,“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看到亮光的人一定充满信心。《读者》的文章严格区别于在网络上流传的那些“鸡汤文”,由于“鸡汤文”避让那条黑色长廊,来得到“光”,而使得这个“光”廉价。而“鸡汤文”的途径却是甜到腻,末端什么也没有,但好文章的途径必定是苦的,末端才是光。

《读者》用人文关怀的视角来思考中国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现状,这种信息的筛选和梳理,使《读者》成为促进个人成长及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性平台,此之谓“成长的关怀”。

四是社会的关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的改革是一场没有退路又没有参照系的改革。时政类媒体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但是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上,《读者》从未缺席,在时代的变革方面,她总是积极而入世的。在某些关乎社会进步的主题上,她甚至能够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时政类媒体勇于批判,《读者》对真善美的褒扬即是对假丑恶的抨击。

《读者》坚守自己的表达方式,传递着自身的正能量。美国《独立周刊》创刊词写道:“杂志有生以来便代表一种智慧的活动。杂志上的作用是在旧材料中编织新的故事,配合时代的潮流改写历史与传记,伸张已经被人遗忘的真理,使健康的知识更能适合人的口味,化玄奥的科学为应用的知识,向世界上黑暗的角落,以及人类教育的若干隐处投以搜寻的光亮,发起新的运动,导引旧的运动,高揿警铃使酣睡中的人们自梦中惊醒,扭转那些向后张望的头颅,使他们目向前方。”彭长城讲,这是读者人常常用来自省的一段话,杂志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引领人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担当,这也是一本杂志能够走得更远、影响更大的基础。

《读者》成功地以媒体的角度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新闻时政类媒体不同的是,读者在表达方式上,更注重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以一种细雨润物的方式推动社会和人的进步。它从不说教什么,也从不过激地抨击什么,只是静静地、一点一滴地汇集着古今中外人类思想的精神甘露,滋润着、感动着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人。

彭长城介绍,“前面三个关怀的核心是一个人是如何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公民,这个公民有道德、有文化、有价值坚守、有美学判断,最终成为一个大写的真正的人。社会的关怀使我们媒体的责任,即使是文摘类型的摘编,其实也在和风细雨地表明着我们的态度。发声、撰文,表明我们的立场。”

三、静水深流 御风前行

彭长城有一次公开做了题为《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发言,他一生做的一件事即是办好《读者》。如果说曹克己、郑元绪、胡亚权带领《读者》在波诡云谲的上世纪80年代解决了《读者》的生存问题,那么,彭长城与当时的团队则带领《读者》在20世纪90年代御风而为,解决了《读者》的规模发展问题,把它推向了中国期刊历史的一个新阶段、新高度。

我国社会正在不断完善民主与法制的进程。经济发展模式、教育模式、医疗制度、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完善。从2014年至今,中央从“三严三实”到“四个全面”的提出,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整的布局已基本形成,也为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读者》也一直在关注这些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三严三实”是新时期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重要途径,是新常态下党员干部修身立德、干事创业的基本遵循,其主要解决“人”的问题。“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主要是解决“事”的问题。《读者》多年来提倡的“人文关怀”中关怀“人”与关怀“事”的思路,正与中央关于“三严三实”和“四个全面”深深的契合着。

“时代不同了,信息泛滥的当下,如何为读者更好的服务?”彭长城说,“人们阅读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如何将更加优秀的内容精选出来适应人们的碎片化阅读方式。读者在坚持内容的前提下,传播方式更是不能少。我们必须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从早期的短信交流平台,到期刊内容的数字化,到阅读终端,再到门户网站的上线,《读者》一直没有停止新媒体的尝试。

如今是一个矛盾的年代,一方面,爆炸的信息让人们应接不暇;另一方面,再好的内容也遇到传播的困境——“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就更加需要这些秉持着人文关怀的编辑们发挥他们最大的价值——精选出最有价值的内容呈现在“读者”的多媒体平台上。“不管是转型融合还是‘互联网+’,都是现在的大势所趋,但是目前可供借鉴的经验太少,大家也都在探索。抓住这个趋势,读者公司会在这个趋势下坚持自身的基础上慢慢摸索、认真研究,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微博、微信上很多东西都是《读者》曾经登过的东西,按照彭长城的话来讲,“一篇文章可以编出七八种写法,一看这个东西就知道它从哪里转过来的。”至于怎么去筛选文章?“那是个过程,显然这是需要工夫的。”彭长城说:“我们的编辑,都得好几年之后到一个主发编辑的位置。”好的内容是沉淀下来的,好的编辑也是这样,需要磨炼、训练。好的文章是特别经看的,它会自然地浮现出一种人性的力量。

彭长城说从大学毕业后就到了《读者》编辑部,看着《读者》发行量从十万到千万级的飞跃,这也成为《读者》辉煌时期的注脚。当前,中央宣扬“中国梦”、号召中国人践行“中国梦”,但“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读者》的人文关怀,是“中国梦”的一部分。静水深流,期待读者人和它种下的“人文情怀”能继续生根发芽,像全国各地持续发酵的“读者林”公益活动一样,荫佑后来人。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他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倘若世间多一些像《读者》一样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成长、关注社会的进步的守望者与践行者,这个世界会不好吗?

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近年来,彭长城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也是尽心尽力。2013年,彭长城积极准备“关于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议案”,计划为国人的“心灵读本”再添新篇。2014年彭长城提交《大力治理互联网色情低俗问题,加快修订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议》的议案。2015年彭长城不仅倡议立法促进文化繁荣和发展,并提出对期刊发行机构减税免税的议案,更是得到了业界同仁的集体点赞。

和彭长城聊完,记者清楚地感受到,以彭长城为代表的读者人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很清楚地知道读者公司是什么、有什么、要什么?面对冲击,他们不急躁;面对问题,他们不避讳。他们不唯市场论,他们坚守自己的情怀,在祖国西部这片厚重的高原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作者系《传媒》杂志记社者、本刊特约记者)

猜你喜欢
长城关怀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期刊问答
守护长城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