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2015-01-20 05:14李雪心
人间 2015年26期
关键词:杂诗秦州天马

李雪心

(河北大学研究生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李雪心

(河北大学研究生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杜甫的诗歌素有地图之称,这组杂诗反应了秦州风貌,同时更将特殊时期秦州的风物展现。时间恰好是秦州之秋,秋云与秋雨的同时出现,相互呼应引发诗人的哀伤,更衬托出了边塞蔓延的凄凉景象。对马的喜爱自古有之,马在战时不可缺少,尤其是在边塞地区。诗中不仅表现诗人对马的喜爱,更展现了诗人的汉代情结。在颠沛中儒家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思想也若隐若现。这组诗就是老杜复杂内心的展露。

杜甫;秦州;秋;马;归隐

朱光潜先生有言“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1]“意象是诗歌创作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达诗人特定的意旨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从符号美学的角度出发,意象是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2]现代有关杜甫的论文中有从杜诗的风雨意象、水的意象等方面来讨论,而这首组诗是杜甫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心绪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时所创作,因此值得研究。

据《旧唐书》记载,历史上秦州多次更名,唐乾元元年复改为秦州,即今天的甘肃天水县。秦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直隶秦州新志》中就说道“秦四塞之地,披山带渭,天府之国也。东有关河、南有汉中、西有巴蜀,比有代马,故自古帝王都会于此。”[3]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来看,唐朝时秦州属于陇右道,距离吐蕃并不远,且处于陇右东道与关中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乾元元年吐蕃进犯秦中,《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于“乾元二年秋至秦州后作”,这一组诗正如张忠纲说:“或吟咏秦州风物,或伤叹时局动乱,或忧念边陲安危,或悲悯生事艰难,或感慨壮志难酬。”与其题“杂诗”正相对应。

一、秦州的秋

秦州秋雨与秋云并寄离乱之伤。杜甫流寓秦州时正好是秋季,秋季本来就是萧瑟的季节更能引人感发寂寥之情,老杜无奈弃官,郁郁不得志。秦州秋季所有的意象都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思。

此二十首中有四首提到了秦州的雨与云。在秦州杂诗中,秋雨的出现总是伴着秋云出现。据杨伦的《杜诗镜铨》中注,第十首、十一首以及第十七首因雨感怀。先来看第十首: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所居秋草静,正闭小蓬门。

没有一川碎石大如斗的气势磅礴,不同于大漠孤烟直的广袤无垠,地处边塞的秦中秋雨引发了诗人无限关山之情。杨伦《杜诗镜铨》中评此首“咏秦州雨景,兼伤边事”[4]此雨不同于以往的雨,塞上之雨涔涔不绝,雨繁生烟,此云又因雨而生,那雄伟壮丽的昆仑山高耸入云,既寒且繁,一股刺人心肺的凉意开篇便扑面而来。观雨之时,诗人看到了雨中的秦州,都道“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雨伴着秋草凄凉已增添二分,奈何更加人事的悲怆。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鞞。

这第十一首《杜诗镜铨》中说是“对雨伤寇乱”。秋雨繁,古塞萧瑟,秋云低度。古塞本就冷,秋云之低更让人压抑心情,此雨之凉便是彻骨的寒。再如十七首中这样说道“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雨乱,云低,便是情烦。正如前两句所说“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天光浑浊正如诗人的心混沌难辨。

二、秦州的马

由于作战与交通的要求对马的钟爱与关注历来已久,汉时的张骞出使西域见到了汗血宝马,于是汉武帝引进了此马并赐名“天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宝马代表着勇气和力量,蕴涵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被人们称之为“龙之友”和“龙之媒”。曾有不少文人墨客赋诗填词,撰写传奇故事来描写“汗血宝马”。李白有《天马歌》:“天马出来月氏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宋代司马光也有《天马歌》:“大宛马,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网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

从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到诗人,这足以见古人对马的热爱。唐代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朝代,将士爱马自是理所当然。经历了安史之乱,本就不安定的边疆地带战乱更加频繁,对马的需求也就随之增加。

杜甫秦州所处边疆,有驻军在此,同时又离吐蕃不远。在这组边塞诗对马的提及自是情理之中。如第五首中: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西使”在《杜诗镜铨》与《杜臆》中作“南使”,仇兆鳌说“秦州乃出西域之道,故感天马事而赋之”[5],杨伦注“南使犹言汉使”,[6]他认为指的是出使西域的张骞。但是在《杜臆》中却又不同:“‘南使’即指张景顺、王毛仲,注谓张骞,非也”[7]。唐代张景顺与王毛仲为唐玄宗负责养马,尤其是王毛仲得到玄宗赏识,一度受宠。然而无论是这使者指的是西汉张骞还是唐代宠臣,都足以见得天子对马的情有独钟。但在战争面前,再强健的马也都如同浮云一般在阵中而没,徒留秋草。老骕骦是作者的自况,他虽有报国之心,怎奈独力难支,只有借诗向苍穹抒发他满腔的哀鸣。

三、仆居归隐的流露

降虏、鼓角、天马、胡笳、汉将等等都是属于边塞诗的意象,在二十首诗中就大量的出现,还反应了诗人一定的汉代情节。但是不同于以往唐代的边塞诗那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志与气势,几经挫折的杜甫此时此刻此地却难以发出一声巨喝。

在弃官之前,杜甫游历名山大川,经历科举失败,又被叛军抓捕,但是他都没有表现过归隐山林的想法。上疏房琯事件之后,杜甫一直不得志,时局动荡,得不到重用与信任,有着积极入世精神的杜甫开始退却了。面对现实他无可奈何,带着妻子儿女开始了流寓的生活。

秦州虽是杜甫西行路上的一段插曲,然而在这里种下了他归隐的种子。杜甫心伤从第一首就表现了出来: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流寓他方,在路上因战事滞留秦州。在鱼龙之夜,在鸟鼠之秋只是满目满心之悲。直到第十一首都是都是描写秦州边塞的战事,在这战事之中可以见出杜甫对强将的期盼,对塞事的担忧。人生不得志,于是长叹“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鞞”。东柯谷和仇池是在秦州的地名,根据诗来判断,杜甫在秦州时路过此二地,并且有在此隐居的想法。第十三首: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这是这组诗中少有的无关边塞,无关政治,唯有情景与一片天然自在之情的一首。在第十四首时又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的美好希望,“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又是因战乱不能泛舟沧海。《杜臆》中“盖阮籍兴已穷,庞隐可法,欲隐此不复出仕矣。”直接点出老杜的归隐之情。无论是塞外的秋还是塞外的马,都是诗人情感的映射,面对无可挽回的局面,杜甫也不得不奉行儒家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注释:

[1]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5年1月第1版:第153页。

[2]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年:第64页。

[3]费廷珍《直隶秦州新志》影印本

[4]杨 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新一版,第234页.

[5]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第576页.

[6]杨 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新一版,第241页.

[7]王嗣奭.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第87页.

I207.22

:A

:1671-864X(2015)09-0006-02

李雪心(1987-),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小说研究。

猜你喜欢
杂诗秦州天马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探秘海天马的海马养殖经——访济州海天马代表卢暹
天马寨两咏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秦州是姜堰高新区 “四通八助”奏响企业发展最强音
杜甫秦州行踪简述
杂诗六首
沈卓冉 王盼盼 沈婷婷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杂诗的形成